位於滇西北高原上的麗江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國內外游人雲集,人們無不感嘆萬千,贊不絕口。有人說,麗江是一部歷史文化巨著,博大精深;也有人說,麗江好比白族三道茶,回味無窮;更有人說,品味麗江,猶如置身一場交響音樂會,高潮迭宕,使人如醉如迷。 建築色彩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像是震撼人心的前奏曲。麗江古城背倚美麗的玉龍雪山,放眼遠看,藍天白雲下的古城,深褐色的老屋頂,連成一片,漣漪陣陣,陽光斜射著的牆壁,泛著金光,與老屋投下的陰影交織輝映,構成老城厚重、典雅的色調。走近老屋,走進街巷,古樸的色彩原汁原味。臨溪而築的二層小樓,清一色的土木結構,左、右、後三面牆壁或石塊、或土坯、或磚頭壘築;面壁的山牆原木制作,木門、木窗、木欄、木閣,塗以朱漆;一座座跨溪小橋,大都是一兩塊尺把寬的木板拼成,小橋一頭是小樓的門檻,另一頭是光亮坑窪的石板路。路旁、溪邊垂柳依依,花香襲人。庭院人家,或是粉成白色的牆壁,或是不加塗抹修飾的土坯、磚坯,院內院外花木扶疏。
建築的尺度則是高潮迭起,猶如扣人心弦的七彩樂章。穿城而過的溪流把城市一分為二,左為新城,右為古城,古城中5條小溪交彙於城市中心,溪流兩側形成五片由左及右的自然街坊,房子臨水而居,街市緣溪而設,逶迤曲折,自然酣暢。溪流的出入處成為古城的出入口,布置有小型廣場,視野開闊;古城的腹部是馳名中外的四方街——— 市民集散廣場,四周攤點擠擠挨挨,招貼琳琅滿目,人流熙熙攘攘。廣場臨溪一邊略高,夜晚收市後打開閘門,溪水將廣場衝洗得干干淨淨。傍溪而築的房子都是二層小樓,一樓鋪面,二樓茶館酒店。戶戶相連,山牆共有,“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這便是典型的街道。街道兩側,有著數不清的小巷,青石板上發著幽光,石縫裡擠出一叢叢小草,蒼翠欲滴。小巷兩邊是一個個戶戶相鄰、家家圍牆的庭院人家。家家門戶洞開,天井內水井石欄,盆花盛開,後面是堂堂正正的“三房一照壁”。房子高高低低,此起彼伏;左靠右聯,富於節奏。巷內院裡,滿眼搜尋不到一點垃圾或廢棄物。倘佯其間,倍感潔靜、雅致、古樸、凝重,處處生機,滿目皆春。
建築的結構協調、牢固,令人驚嘆弗如,蕩氣回腸。土木結構的老房子,都是手工建造。古人用磚石土木圍合成一個個既獨立又開放的空間,隨坡就勢,依水而形。建築的柱、梁、門、窗、欄、檐、閣,無不飾以雕刻,飛禽走獸、花鳥樹木、人物故事,總是恰到好處,栩栩如生。雕飾大都朱紅底色,淺黃鉤邊,加上飛檐黛瓦的坡屋面,那千古韻味躍然紙上。仔細觀察觸摸,原來這些老屋骨架原本是一個個活的結構,通過榫頭聯結,這手工雕刻的城邦中,沒有使用一根金屬釘子,各種材料之間有許多縫隙的寬容度,且質地柔軟,相互隨時可以妥協、調和、謙讓,猶如有著生命的活物,自如地應合著天地的變化而自動調整本身與左鄰右舍和地面角度的關系。千百年的風吹雨打,上百次的五級地震,雖使它們歪歪斜斜,但卻更加堅固地屹立於地面,與自然界更趨和諧。
這便是麗江老屋,色彩古樸厚重;尺度收放有序;結構渾然一體。如詩、如夢,如歌、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