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巫山培石民間小吃油錢兒

作者: yaling

導讀今天我從山上拍蟲蟲回來,被一個影友叫住,熱情的邀請我嘗嘗他家鄉的小吃“油錢兒”。 (插播回憶)油錢兒,這個名好熟啊,記得小的時候爸爸曾經在外鄉為我們做過這個小吃,但是爸爸手藝不好,當時覺得不怎麼好吃,爸爸解釋說技術沒有學到家,還是奶奶做得好。回到巫山以後,奶奶過世了,一直沒能吃到爸爸描述的美味油錢兒。 我毫不和氣的、滿頭熱汗的坐下, ...

今天我從山上拍蟲蟲回來,被一個影友叫住,熱情的邀請我嘗嘗他家鄉的小吃“油錢兒”。

(插播回憶)油錢兒,這個名好熟啊,記得小的時候爸爸曾經在外鄉為我們做過這個小吃,但是爸爸手藝不好,當時覺得不怎麼好吃,爸爸解釋說技術沒有學到家,還是奶奶做得好。回到巫山以後,奶奶過世了,一直沒能吃到爸爸描述的美味油錢兒。

我毫不和氣的、滿頭熱汗的坐下,看著眼前金燦燦、圓溜溜、香噴噴的小吃口水都快三千尺了,也顧不得那麼多斯文,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真有豬八戒吃人參果的貪吃,一個油錢兒下了肚,很遺憾沒有來得急品嘗鮮美的味道。

我不好意思地看看影友,他說,慢慢吃,多吃幾個,味道好極了,我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吃,今天就是專程從家裡過來,請我的88歲的老母親專門為我做的。

口福不錯喲!我用筷子夾了第2個油錢兒,觀其型圓圓如月餅,聞其香磬人心脾,品其味外焦裡嫩,舒軟纏綿,滿口留香,回味無窮,都舍不得咽到肚裡去,舌頭都要用索子套起。一邊吃著,一邊聽影友夫人講起油錢兒的來歷。

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巫峽深處培石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炸這種油錢兒,再把油錢兒用篾絲穿成30-50一串,送給親戚好友。寓意是:給親戚送錢(串起來形狀像古代的吊錢)送財。影友夫人說著親自操作起來,從那熟練的動作看得出來是第二代好手。我笑著說,是想在公婆面前露一手吧。

陳奶奶笑了,此時,我細心的打量這位老人,真像我小時候在照片上見到的奶奶,這好吃的油錢兒就出自他之手精心配置的。陳奶奶今年88歲了,可是做起事情來卻是那樣的干淨利落,顯示出幾十年風風雨雨勤勞的巫山老人形像,我又想起我的奶奶。

陳奶奶說,聽我的奶奶講,我們培石的人,駕船的很多,最好帶的食品就是油錢兒,篾絲穿成一串一串的,掛在船頭上,出門在外放十天半月的不變質。原來這還是三峽纖夫常見的食品,我下定決心又吃了一個。申明:我為了減肥,再好吃的東西都不敢敞開肚皮吃!實在是太好吃了!!!

這時我開始打聽起這個神奇的油錢兒的原料以及做法!(非商業間諜)陳奶奶說,主要餡是蘿蔔絲,加上花椒粉、稀廣椒、鹽、生姜等拌好。還要用石磨磨米和黃豆的混合漿液,比例是一市斤大米加二兩黃豆。最後才用專用的鐵瓢(形狀像一個月餅的外模加一個掛鉤)裡外用米漿包裹,中間放蘿蔔絲餡。還強調祖傳是蘿蔔絲餡,現在還可以加別的餡,能作很多不同風格的油錢兒。

油炸的要求最高,以往是用柴火燒旺炸出來才好吃,放入油,燒至滾開,再把鐵瓢裝好的生油錢兒放進去,繼續做下一個,待下一個做好,第一個就會自動脫落。脫油(名詞解釋:脫油就是油錢兒離開鐵瓢的過程。有的家人為人吝嗇,脫油就不順利,總會粘一些在鐵瓢上。)油錢肯起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家為了瓢子上巴的那點油,用過後就用水將瓢子洗一下,因沾了水所以再炸時就粘瓢子。真是有講究!

一不做二不休,我迅速打開數碼,記錄下這難得三峽民間特色小吃,培石油錢兒的制作過程,為巫山民俗民間文化的傳承以發展出力。美食不能獨享,拿出來與大家分享牙才會好!因為小時有兒歌這樣念叨:大家吃噴噴香,一個人吃爛牙腔。


(1培石民間小吃油錢餅)



(2在專制鐵瓢中放好蘿蔔絲)



(3在蘿蔔絲外上米粉和大豆的漿)



(5下鍋煎炸托油)



(6 88歲陳老大娘祖傳手工藝看火候)


精選遊記: 長江三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