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灣和天燭峰是泰山的景點,一個在溪谷,一個在雲天。泰山是山東地兒上最大的山,一座很不錯的山,不論是體量大小,山脈形體,地質構造,還是植被分布,溪流瀑布,景色十分秀美。雖然主峰玉皇頂僅有1545米,相比起其他名山高度稍微有些欠缺,但這毫不影響泰山的雄偉挺拔,也未衝淡挺拔秀麗的意境。泰山以壯麗著稱天下,其聳起的山勢,厚重的形體,佇立的松石,變幻的雲色,雄偉而明麗,靜穆而神奇,是中國山水的一張名片。
泰山以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成就天下。有統計說,泰山景區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 瀑潭64處,名泉72眼,寺廟58座,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我們登山能看到的,只不過南坡中線的一小部分,更多精美的景色,或是由於地處偏遠,人煙罕至,或是地勢險峻,道路不暢,一般游客難以登臨。
泰山來過多次了,多是陪同客人,每次都是乘車到中天門,再坐索道上山頂。雖省卻了艱難的登攀,卻聽不見溪流,聞不到松濤,漸漸一葉遮目,不識泰山,覺得山不再挺拔,峽不再險峻。其實,體驗泰山不能這樣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要用沉靜的心思,喝茶的閑情,才能在攀登中,感應出內在的峻美,品味出雅致的深妙。
這次來泰山,參加同學聚會,也是放松一下,想找個地方走走。同學建議說,泰山的中路、西路走過多次了,這回有半天時間,可去東路一攀,到仙鶴灣看看天燭峰。
天燭峰是泰山景區著名景點,因山中奇秀的大、小天燭峰得名。大天燭峰在下,小天燭峰在上,兩峰遙相呼應,似刺天的巨燭,秉天而燃,蔚為壯觀。通常游人走中天門,沿路看不見天燭峰,即便在山頂見了,由於俯視的原因,也難以充分察覺到景色的奇異。同學說,走東路去看仙鶴灣上的天燭峰,沿途奇峰林立,峽谷縱橫,溪水長流,飛瀑通天,幽谷、奇峰、飛瀑的魅力,是泰山風情的一個標志。
和同學一起到了泰山東麓,車停在山下,舉目遠遠見一塊“天燭勝境”的石坊。這就是進山的洞門。從這天燭坊進山,一路經會仙峪、升升亭,就能到達仙鶴灣。這仙鶴灣並不是這條線路的終點,再往上走,經過鯉魚脊、好漢坡、風流澗、後石塢等景點,可以達到泰山極頂。盤山路全長有5公裡多一點。
一邊暢敘舊情,一邊進了山裡。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條新修不久的路,與周圍的曠野風格有些不協調。石路有一米寬,用石條壘成,兩邊也沒有欄杆,從石條鑿斫的的痕跡上看,沒有幾年的光景。有些稍微平整的路段,還是原來的土石路,坑坑窪窪的,給人山路的原始印像。這條路與泰山中路不同,四周少有人文遺跡,沒有那些廟宇紅牆,不見摩崖石刻,也沒有多少人家,路上極為清淨,兩側曠野、林木和山體,以及半山掠過的清流,都帶著濃濃原始風味,是原汁原味的山路。小路隱沒在山林、石壁裡,彎彎曲曲,時隱時現。一路上只有風葉婆娑和清脆鳥啼,以及沿路陡峭的石壁相伴,滿目比較鮮亮的,是漫山松樹、叢叢橡樹裡夾雜的紅葉。紅葉不是遍布山野,而是一簇簇的,不時閃現眼前。同學說,那紅葉是霜打的柿子樹葉,有時比那黃櫨楓葉還要鮮艷許多。等走近了,果然見樹梢上掛著許多沉甸甸的柿子,橘色鮮亮,像油畫般,洋溢一片山情。
拐過一道山嶺,見突起山壁上,有幾間低矮的小屋,屋後炊煙裊裊,緩緩升起,在山裡映出些詩情畫意。待走近了,看清是幾戶山裡人家,形成山麓中的村居。可能這是山上最高的村落了。近了,路邊還有一小片菜園子,是用石塊壘的小梯田,別有田園風味。菜園子裡有三方菜席子,墨綠的白菜,油亮亮的,非常健壯;細嫩的蘿蔔纓子,十分鮮嫩。這生機勃勃的菜園,成了秋色裡的風景。路邊種的吊瓜,在雜草裡面攀緣,掛得到處都是。農家牆院外,還種了些地瓜花,在這開花的時節,大紅花鮮紅奪目,活似春季裡盛開的牡丹。來到眼前,見涼棚下有游人正歇息納涼。原來這戶人家,在山裡開了個小店,來往路經這裡的人,渴了累了,喝點茶水,歇歇腳,也很愜意。
遙望對面高山,巨大的山體,壁如刀削,幽幽深谷,裸露的岩石,幾分險峻,幾分蒼涼。探首遙望下去,谷裡有一道大壩截斷了山溪,形成一片水潭,而陡峭的崖形,讓人不免有些虛空。
這裡濃濃的山味,讓人想起山裡人的日子,既有生活的艱辛,也有日子的悠然。在山裡,想必每日打交道的,是山水林松雲霧之景,霞光星月山影之色,與清流鳥鳴松濤之韻,比城裡在功利心燥之中忙碌,既不必整日的戒備,又無須凡事的計較,更不需難堪的掩飾,一切在自然裡輕松,在輕松中舒展自己,真有幾分天壤之別。
告別這戶人家,拐進一處山坳,幽雅深處有一座精美的小石橋。橋像一道壩,上面左右兩側各又十個樁子,壩上有一道道泄流橫溝,溪水從中流過。這樣,小溪從橋上走,人也從橋上走,像神仙一樣,這就是會仙橋。拍一張照片,收藏在記憶裡,再上旅程。
往前走,山陡了,林子也密了,像進了深山。一路上,都是枯木、雜草、亂石,大片樹木都落了葉子,裸露出古銅色樹干。等再上一段路,路邊各種雜樹沒有了,變成了清一色的馬尾松,簇擁在石路的兩側,從中走過心情也舒暢許多。多年在城裡待慣了,在車水馬龍裡穿梭,在熱鬧場景中應酬,乍到了這裡,在寂靜的山裡漫步,身邊是松針翠影,眼中是滿目山色,反而覺得有些怪異,而這才是生活的本色。多少年來,心目中總是被只爭朝夕、天道酬勤所激勵,生怕玩物喪志、虛度歲月,可是越這樣越覺得疲憊不堪,尤其是那些看似可能實際不可能的,或是被共同認可而實際並無多少價值的,卻成為生活追逐的目標,覺得倒是有些悲哀。悠閑著步子,在山裡走著,看紅葉斑斑,望望雲彩,吹吹風,說些零碎的瑣事,雖然輕松舒展,卻覺得過於奢侈,有些惶恐。
攀上一處長長陡坡,慢慢出了些碎汗,有些心熱。正愁著什麼時候可以停下來,消消汗水,突然松石間露出木亭一角。到跟前,發現這是一處茶亭,還賣些紀念品。有人告訴說,剛才攀上的地方叫神龜石,因巨石形似神龜而得名。到了茶亭前,坐下喝點水,淺淺的汗經山風一吹,飛來一片涼爽,愜意頓生。看這方木亭,用碗口一樣粗原木豎起來扎成排搭建的,很有個性。亭門上掛一塊黑匾,有綠色“聲聲亭”三個字,門旁還有一副對聯:“水聲鳥聲松濤聲聲聲怡人,馬峰獅峰天燭峰峰峰摩天。”舉目往對面山上看,西南雲天處有一山影起伏,朦朧輪廓像一只馬頭,心想這就是聲聲亭上寫的那個馬峰了。
離開聲聲亭向上,山路在峽谷上方越來越深,越來越陡,變得險峻起來,一不留神可能就掉入深淵。而此時,仙境的意味也越來越濃,好像有什麼將呼之欲出一般。這個念頭沒閃完,樹叢山壁之中,忽然閃出一道白色瀑布帶,掛在對面山坡上。由於坡比較緩,瀑布的水印也很長,如一道白色長龍,窩在松柏蔥綠之中,格外醒目。這就是千尺瀑。瀑布的頂端,巨石與松林相間,活像一只獅子頭部,松柏如鬃,白石如肩,仰首蒼天,雄健無比,這就是所謂的獅峰。同時,遠山上那高聳的天燭峰,朦朧中也映入眼簾。
走到這裡,路已在絕壁上了,靠山谷的一側加了欄杆,以防游客跌落下去。沿著山體和欄杆間狹窄的小路,扶著山壁小心翼翼前行,不久就來到懸崖上的景點——仙鶴灣。
仙鶴灣是千尺瀑布下一處自然石灣,是峽谷深處的一處石潭,由澗水常年衝刷而成。灣水承山溪補充,四季不枯,水色澄碧,其輪廓酷似仙鶴。那灣水形神若仙,淳樸自然,與山景融為一色。扶著欄杆,在高處絕壁探首望下去,見峽谷之中,仙鶴嘴銜水流,目光碧輝,低首閑雅,羽色傳神,閑情似天仙飛鶴來此棲居。
遠處的大天燭峰,雄居雲山之間,煙霧輕罩,紫氣蕩然。其巍峨俊秀,擎天好高,奇姿無雙,在半天之中,無忌挺拔著,傲視群山,清高無界,神韻無限。周圍其他山好似都是它的陪襯,仿佛為了襯映天燭峰專門搭建的燭台。這是我第一次目睹天燭峰,被這高尚風範所打動,內心激起幾分年輕的衝動,熱血的騰湧,大自然的神奇不僅是夢幻,還有魔力的召喚。
沉靜片刻,回過神來。沿千尺瀑而上望去,絕壁如巨大的鯉魚脊骨,龍騰千米,直上望天門。眼前的峽谷上,修了一道吊鎖橋,把腳下的路引向對面的千尺瀑間,長路悠悠,蜿蜒崎嶇,直至瀑頂。望高山無際,想必那裡已是仙境,若是坐在鯉魚脊頂,和天燭峰笑談一番,豈不是仙夢所求。如今見到巍峨的天燭峰,雖說心滿意足,可還想探尋迷人的境地,要不是有事急著往回趕,定會繼續向前。或許這就是人的秉性吧。
泰山不僅雄偉莊重,還險秀絕倫。仙鶴灣與天燭峰,險中含秀,秀裡飛險,更是天下難得。山水奇秀,不僅是大自然的閃光之舉,也是人的向往。標新立異,一只獨秀,是人骨子裡的東西。千古歲月,有多少仁人志士,為實現夢寐宿願在驚險絕境之處,用膽略和神勇之神,傾心造就精彩人生。幾多得道,幾多淪落,頗有大江東去之壯。而我等,只不過是一看客,多是望而卻步,明哲保身,按部就班,缺少的就是探險擎天的精神。
(200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