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也能人文游---參觀貝律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作者: 阿奴

導讀衝著貝律銘大師遠播的聲名,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與其說是去看展館內的展品,倒不如說把貝大師設計的展館當成了一件作品來賞析。華人中名氣最當當響的建築大師莫過於貝律銘,所以他的作品也最吸引中國人的眼球。他的設計,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實用建築,更可謂是一件藝術品。幸好貝老是蘇州人,也只有蘇州請得動他老人家。否則,恐怕就得花大價錢跑盧浮宮去 ...

衝著貝律銘大師遠播的聲名,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與其說是去看展館內的展品,倒不如說把貝大師設計的展館當成了一件作品來賞析。華人中名氣最當當響的建築大師莫過於貝律銘,所以他的作品也最吸引中國人的眼球。他的設計,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實用建築,更可謂是一件藝術品。幸好貝老是蘇州人,也只有蘇州請得動他老人家。否則,恐怕就得花大價錢跑盧浮宮去品真跡了。蘇州博物館果真設計獨特,沒讓我白走一回。白與標准灰兩色的和諧搭配,菱形、方形等幾何圖案的完美結合,簡潔得體卻又不失大方氣度。不愧為大手筆!借助原景,糅合了人造景,使得從館內任何角度望出去,都自成一道風景。也許這就是常說的借景吧?據說,館內新栽的樹,都是貝老親手挑選,樹姿形態各異,以歪脖子為上品,呵呵:)恐怕是笑言。竊以為博物館整體風格貼近日式,灰白色調,毫不張揚,但富有層次感的牆體設計,令人過目難忘。大師之所以被稱其為大師,是因為他們考慮周詳,任何一個小細節都不落下。做一趟二道販子,販賣一下專業人士東哥的知識。貝老的用石借鑒了明代風格的片石造型,水歸水、石歸石,前景為水、背景為石。而清代則擅長將那種鏤空的石頭擺放於水中央造景。給我留下較深印像的是入口處的大廳,廳門由兩邊半圓造型而成,相當普通的幾何圖形,比例適當,甚是養眼。總覺得廳裡的吊燈似曾相識,東哥一語點醒夢中人。與廟裡的游燈有那麼丁點兒的相像,不同之處在於選材,舊材質被現代感極強的不鏽鋼取而代之了。房頂很是獨特,分內外兩層:外層玻璃材質,可遮風擋雨;內層由木條隔開,造型美觀,既可透射進陽光,又減少了室內的暴曬。

館內部分落地窗,蒙上了一層半透明的白色薄紗狀窗布,窗外搖曳生姿的細竹,讓人錯覺仿若置身於日式建築。

特地參觀了一下這裡的廁所。東哥東嫂給我掃了盲,說是館內引用了國外橫出水方式的抽水馬桶。館內的藏品算不上豐富,許多展品還是上博、南京博物館的交換展品。好在,展品陳列按歷史時代展出,便於了解。展櫃內部控制溫度濕度,以保護文物不受損。不少展品乃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史前陶器、五代、北宋、明代的文物居多。當然到了東吳之地,四大才子的書畫不可不睹。唐寅該是名聲在外。

在蘇州博物館還真是開了眼界,誕生了N多第一次。第一次見到如此豪華的舍利塔,第一次見到藏經箱,第一次見識了原來灑上炸藥、放個爆竹,還能成畫;原來扎一扎雜草爛枝,拼一拼、裝一裝,就成了幅大氣的“寬頻式”水墨畫。。。還現學現賣了什麼玉璜跟玉環的區別。難怪先人說,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看來驢友總會有見多識廣的那一天,哈哈~博物館連著忠王府,聽游客說那裡原是老博物館,現在我們看到的貝律銘版的是近來後建的。順帶上忠王府轉了轉,起初以為裡邊兒不大,就隨性地亂走。不久便知曉了什麼叫王府,不能當私家小花園逛。心想,這諾大地方,日頭裡晃幾圈尚可,夜深人靜時,還真不敢四處亂竄,黑燈瞎火的,摔進枯井都沒人理。霎那間感悟到“一入豪門深似海”,古時的大家閨秀比農家女受熬煎丫多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不是同坐監無二嗎?

王府裡有忠王召集軍事大臣的會議堂,同時也有西式禮拜堂,倒是頭一次所見。

有間戲台,因亦是初次相見,所以我也說不上它是否夠氣派。戲台子和賓客落座的地方,格局皆四四方方,不算討喜、倒也不落伍,挺實用的。只是想像不出當年王府的熱鬧非凡。。。

D2,交通不便,叫了輛“三卡”(94網絡上貼出來的那種三個輪子的小卡),“嘟嘟嘟~”篤到太湖新天地。雖說是陰天,可紫外線頗為毒辣,刺激得雙眼漲得酸痛。或許大白天的,嗜酒的老外們都回家睡大覺去了,整個開放式公園幾乎可以掰著手指頭數出有幾個人。

東哥東嫂帶上了我的小侄子一起游玩,樂趣橫生吶~短短兩天,摸清了他的脾氣,給他取了個號,曰“好奇寶寶”。他是見什麼玩兒什麼、玩兒什麼咬什麼、咬什麼扔什麼。別看他不怎麼長肉,力氣可大著,一個大人是管不住他滴。

太湖邊上,拍了拍照片,蕩了蕩秋千,混混日子就到午飯時間了。對整個蘇州的印像是道路比較干淨整潔,不污染眼睛。新區獅山路上高樓漸漸多起來,香格裡拉建成之後,大概會是那兒數一數二的高檔酒店吧?上次和趙老大去蘇州拜訪客戶的時候就覺得,工業區的規劃人性化了。廠房周圍的綠化率蠻高的,道路寬敞平坦。

蘇州不小,景點不少,等到成為有車一族,再駕車自助游吧,一定會更盡興。



(館外步行街)



(館內園景)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