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歙南瞻淇古村落,讓我這個雖然身居古徽州30余年,從未曾關注徽州的人徹底感受了一把徽文化,說來讓人難以至信,最終讓我震撼的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徽州民居和瞻淇俯仰可見的徽州“三雕”,以及瞻淇出了多少達官顯貴或者是否藏鏹百萬,而是歙南這個很少被人問津的路邊村瞻淇的村名居然取自《詩經·衛風》中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如此的雅致,汪萊故居的兩塊匾額“退思堂”、“補過軒”又源自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語義又是如此的深刻,汪萊後人在舊上海開的百年老店“汪怡記”茶莊商號來源於《論語·子路篇》:“兄弟怡怡”,老虎巷的九世同堂磚雕,又出自《唐書·孝友傳序》載:「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有事太山,臨幸其居,問本末,書「忍」字百余以對,天子為流涕,賜縑帛而去」,後人用「九世同居」,示大家庭的和睦、安康生活。敦睦堂的祠規十條中記錄著要求族人在山上遍種紫荊花,嚴禁亂砍亂伐,修建地下水庫,保護生態環境。還有很多不一枚舉。如今很多人可能都在想徽文化內涵到底是什麼?而我於這些細微處品讀到的徽文化內涵,不就是我們現在追求的和諧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