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加河之旅(4)--高爾基城、喀山

作者: 曉魚兒

導讀7月5日 高爾基城今天游覽的城市是我向往已久的高爾基城,俄羅斯一代文豪高爾基的故鄉。走在幾十年前高爾基曾經走過的河岸、街道上,很早以前讀過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就又重新浮現在我的記憶裡,我真想知道當年伏爾加河畔那些貧苦的船夫和工匠們給予了高爾基多少精神上的滋養,使他寫出了那麼多不朽的著作。現在的高爾基城已經恢復了它歷史上 ...

7月5日 高爾基城今天游覽的城市是我向往已久的高爾基城,俄羅斯一代文豪高爾基的故鄉。走在幾十年前高爾基曾經走過的河岸、街道上,很早以前讀過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就又重新浮現在我的記憶裡,我真想知道當年伏爾加河畔那些貧苦的船夫和工匠們給予了高爾基多少精神上的滋養,使他寫出了那麼多不朽的著作。現在的高爾基城已經恢復了它歷史上的名字“下諾夫戈羅德”,“諾夫戈羅德”俄文意為“新的城市”,所以也稱之為“下新城”。下新城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得堡的第三大城市,十六世紀就成為重要的工商業中心,現在坦克、飛機、艦艇等軍工生產仍然在全俄占有重要地位。


(俯瞰伏爾加河)在離碼頭不遠的克裡姆林宮裡,就陳列著許多坦克、大炮等兵器。克裡姆林宮在俄語裡是指“城堡”,但因為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最為著名,這個詞已經成了它的專用詞。下新城的“城堡”雖然比莫斯科的小得多,但也很有特色。1511年建成的克裡姆林宮座落在高高的河邊山崗上,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紅褐色的圍牆給人很厚重、溫暖的感覺。我們到達下新城的時候正在下小雨,城堡的樹木、花草的顏色經過雨水的洗禮顯得更為純淨、濃重。

(從河邊這個雄偉的台階上去,就是下新城的克裡姆林宮)下新城可看的景點很多,但在有限的時間裡,我還是最想參觀高爾基的故居。我們先是誤打誤撞地找到了高爾基博物館,但只陳列了他的手稿及一些紀念品。趕緊重新找故居,不知俄羅斯人是不是正在休假,佑大的城市居然見不到幾個人影,想找個問路的人都難。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人在百米之外經過,飛奔過去問好了路。小費周折找到故居,不禁輕舒了一口氣。高爾基的故居是一個紅褐色兩層小樓。1902年至1904年間,高爾基與他的妻子和一雙兒女住在這幢寓所裡。1904年,高爾基離開下諾夫哥羅德,但他從未中斷與故鄉的聯系。1928年、1929年和1935年,高爾基都曾回到這裡。原來高爾基和妻子及兒女住在二層,後來一層也被開辟為紀念館,陳列高爾基和家人、朋友的照片,二層仍按照高爾基生前居住的樣子擺設。房間都不太大,但是加起來有十來間之多,有會客室、餐廳、兒童房、臥室、創作室等,創作室的辦公桌上還擺放著高爾基當年寫作的手稿。在我的印像裡,高爾基充滿熱情描繪了很多底層的悲苦的小人物生活,但從介紹裡卻得知高爾基三十來歲時就買下了這房子。看到我們的疑惑,講解員笑著告訴我們年輕的高爾基就已經極負盛名,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在全世界被廣泛傳播。雖然蘇聯時期的高爾基城已經被改回了原名,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高爾基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成就。詬病他的人對他以文學作品注釋革命理念頗有微詞,可是早年以寫流浪漢小說成名的高爾基成為革命作家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他有點像郭沫若,是一個時代的文學旗手,也因而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但是,他又不是郭沫若,他憑良心說話,從未赤裸裸地歌頌過個人,至少在良心與現實的壓力面前能夠保持沉默。歷史功過自有人評說,許多俄羅斯人已經把高爾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和紀念,難以忘懷他在眾多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敏銳的生活感悟力、對小人物的同情和傑出的文學才能。7月6日 喀山船到喀山,可以停留幾個小時,不過出得港來,望著這座陌生的城市,我們還真不知該從哪裡游起。幸好很快就發現了門口一輛旅游車,每人25000盧布(98年舊制,約4美元),毫不猶豫就上了車。導游是個50多歲的老頭,個子不高,長得一看就是中亞人,路上就開始向我們介紹喀山。喀山位於喀贊河與伏爾加河的交彙處,是俄羅斯少數民族自治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府,因其歷史文化遺產與莫斯科、聖彼得堡並列為俄羅斯僅有的三個“A”級歷史文化城市。在韃靼語中,“喀山”的意思就是“大鍋”,因當時這座城堡的形狀如同一個倒扣著的大鍋而得名。 喀山的主體居民是韃靼人。韃靼人是征服和統治俄羅斯的蒙古人和突厥人混合的後裔。1237-1240年,成吉思漢之孫拔都率蒙古鐵騎先後臣報羅斯各公國,1242年在伏爾加河下游建立了金帳汗國,開始了蒙古韃靼人對羅斯長達240年的統治。200年之後,內訌不止的金帳汗國分裂成若干個小汗國,1438年由韃靼貴族建立的喀山汗國就是其中之一。而就在同時,在西方1000公裡外的地方,一個名叫莫斯科公國的國家也開始悄然崛起。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中葉,俄羅斯人同韃靼人之間連年征戰,互有勝負,但最終喀山汗國在1552年被伊凡雷帝所滅。導游先帶我們來到一個清真寺。這個可以讓游人參觀的清真寺規模不大,因為宗教禮儀的要求,我們光著腳在寺裡參觀。導游說,韃靼人大部分是穆斯林,屬伊斯蘭教遜尼派。當初伊凡雷帝攻占喀山之後,曾一度禁止當地人繼續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人們仍然偷偷的向真主祈禱、做禮拜、誦讀古蘭經……直到200多年後,葉卡捷琳娜女皇才解除了這一禁令。喀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清真寺與東正教教堂和睦共存,這是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景像。據說喀山現在有27座東正教教堂和31座伊斯蘭教清真寺。臨走的時候,老公從清真寺的阿訇手裡買了一本俄文的《古蘭經》,這本厚厚的大書一直陪著我們走完了伏爾河加之旅。兩大宗教在喀山共存的奇妙景像在東正教堂體現得更為突出。導游帶我們來到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布拉格維申斯克大教堂,這個典型的東正教堂有我們非常熟悉的“洋蔥頭頂”,但是細細觀察教堂的窗戶和裝飾,雕刻細致的彩繪圖案卻明顯地帶有伊斯蘭建築的特征。除了教堂,喀山的歷史古跡甚多,克裡姆林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古建築,是當年伊凡雷帝推倒木質城牆重建的石頭城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克裡姆林宮正中央有一座紅色的蘇尤姆別卡塔樓,高55米,是世界著名“斜塔”之一。關於這個塔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伊凡雷帝攻占喀山之後,被喀山汗國的皇妃蘇尤姆別卡的美貌吸引,打算娶她為妻。國破家亡的蘇尤姆別卡無奈中答應,但提出在七日之內為她修建一座高塔。伊凡雷帝下令工匠們不分晝夜的修建了這座七層高塔。完工之後,蘇尤姆別卡說要登上塔頂向自己的子民和城市告別,然而登頂後她卻縱身跳了下來。盡管歷史學家們早已證實這個傳說絕不可能是真的,因為現實中的蘇尤姆別卡比伊凡雷帝大了30多歲,而且這個高塔修建的年份也大約是在伊凡雷帝攻占喀山100多年之後,然而這個美麗的傳說依然在流傳。走出克裡姆林宮正門,沿著克裡姆林宮大街走到盡頭,就可以看到一排白色的柱廊,這就是俄羅斯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建成於1804年的喀山大學。列夫·托爾斯泰和弗拉基米爾·列寧曾先後在此學習。 同樣與喀山有不解之緣的還有俄羅斯著名的歌唱家、高爾基的摯友——費奧多爾·夏利亞賓。1873年出生在喀山一個普通人家的夏利亞賓,將他從小聽到的伏爾加纖夫們的歌聲重新整理成為一首名曲——《伏爾加船夫曲》,並用自己無與倫比的男低音,對這首歌曲進行了天才的藝術處理,讓這首俄羅斯民歌享譽世界,直到今天仍頻頻出現在世界各國的音樂會上。 短短的半天,我就喜歡上了充滿異國風情的喀山,這個融東方與西方、穆斯林教與基督教於一處的奇妙城市。另:我去喀山時克裡姆林宮正在施工,今年從喀山回來的朋友說克裡姆林宮新修建了一座宏偉的清真寺,是1996年韃靼斯坦共和國總統謝米耶夫下令修建的,以標志韃靼人民擺脫了歷史的災難﹐成為自由的穆斯林。清真寺以韃靼歷史上曾率自己的學生同伊凡雷帝的軍隊進行殊死抗爭並英勇就義的著名伊斯蘭學者“庫爾·沙裡夫”命名。清真寺的主體建築四角豎立著高達57米的宣禮塔,建築牆面和門窗的所有圖案都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藝術特色﹐是高加索地區傳統的土耳其清真寺建築形式。可惜我只能從照片一睹它的壯觀。


喀山克裡姆林宮的城牆與庫爾·沙裡夫清真寺



蘇尤姆別卡塔樓



喀山大學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