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夏歐洲行之德國站德國是我們本次歐洲行的第一站。本來對德國期望並不高,離開的時候卻帶走了不少驚喜。德國之行從5月22日科隆開始。科隆吸引人的不止是作為哥特建築典範之一的科隆大教堂,還有從中世紀起就聞名於世的商業區以及科隆特有的Kölsch啤酒。除了慕尼黑之外,科隆的Brewery House也是赫赫有名。Kölsch通常是裝在一種瘦長的0.2L玻璃酒杯裡,入口極為清爽。第一次品嘗Kölsch是在Alt Markt附近的一個爵士酒吧,立刻就喜歡上了它。後來又去了一個啤酒館多喝了幾杯。啤酒館每個侍者都隨身挎著一個木盒,裡面總是裝著幾杯新鮮的Kölsch。如果你把面前的啤酒喝光的話,他們就會自動給你補上一杯新的;如果你想慢慢來或者不想再喝但是想再多坐一會的話,就在酒杯裡留著一小部分啤酒。啤酒館裡氣氛休閑,有點類似中國的茶館店。 <> 在Heumarkt碰巧有一個Wine Festival,有許多賣葡萄酒和小吃的小攤,我們就坐下來點了白葡萄酒和一些東西吃。邊上坐著一個慕尼黑來的德國老太,十分熱情地跟我們聊天,差點就邀請我們到慕尼黑她家裡去了。 <> 靠近火車站的Museum Ludwig和火車站本身都是很有特色的現代建築,值得去逛一下。
從Koblenz到Bingen的這一段萊茵河據說是風景最好的,於是我們便從科隆坐火車到Koblenz搭上了KD公司的Goethe號蒸汽游輪。由於買了Germany Pass,萊茵河上的cruise是免費的。不過也算不上是驚喜,因為這是我早就調研好的了。在科隆的時候天氣不怎麼樣,還碰上過冰雹。到Koblenz這天早上天氣卻出奇地好,游客也不多,一個老年旅游團再加上一群由老師帶著的小朋友。坐在游輪前面的甲板上欣賞兩岸緩緩流動的風景,十分愜意。萊茵河兩岸有許多城堡,葡萄園和小鎮。小鎮的建築都是典型的德國風格,游輪通常會在幾個稍大一點的鎮邊靠岸,接新的游客上船。火車是沿著萊茵河岸開的,紅色的火車駛過的時候,往往給岸邊的畫面添上新鮮的一筆。甲板上風比較大,我們就到前艙的餐廳坐下來,點了一瓶紅酒和奶酪拼盤。這麼好的條件,還是應該抓緊腐敗一下,再說萊茵河谷的葡萄酒不是挺有名的嘛。只是餐廳裡大都坐著衣冠楚楚的老頭老太,我們倆個人的一身戶外打扮在其中顯得有些另類。大約5、6個小時後我們到達了Bingen。從Bingen我們要坐車去下一個目的地:海德堡Heidelberg。
海德堡以其城堡和古鎮聞名,還有德國最古老的大學。LP推薦的Pensione的位置不錯,離Altstadt的Markt Platz只有幾步之遙。房東也很熱情,拿著一張地圖給我們介紹哪裡該去,還說我們的運氣比較好,趕上一個festival當天晚上開幕。我們問他是什麼festival,他說sports什麼的,沒怎麼搞懂。晚上我們逛到Universitats Platz,看到一支銅管樂隊在露天舞台上興高采烈地演奏,台前地廣場上擠滿了人,有老有小,許多人還穿著統一的運動服,結隊地走來走去。我們納悶這到底算是什麼festival,就問了一個站在我們邊上的年青人,才知道這是德國南部Baden
Wurttemberg地區兩年一度的Turnfest(算是民間健美操比賽吧),今年正好輪到海德堡主辦。不久節目就正式開始了,幾個參賽隊都全情投入地在台上表演。表演形式頗為多樣,有街舞,有健美操,有技巧。廣場周圍有許多臨時的啤酒屋、烤肉店等,台下的觀眾們有的喝酒聊天,有的為參賽隊加油鼓勁,非常熱鬧。對於德國人全民參與festival的熱情,我們這時也有了親身體驗。 <> 在海德堡的幾天都是陰雨不斷,所以很可惜地與落日中赤紅的古堡坐落在Neckar河畔古鎮之上的景致無緣,古鎮對面山上的Philosopher Road也是在雨蒙蒙中乘著傘走過的。好在這個Turnfest算是種補償,一有空我們就去Universitats Platz去看看表演,喝喝啤酒,嚼嚼辣香腸,比sight seeing更有樂趣。
離開海德堡,我們搭上了開往Rothenburg的巴士。這段公路被稱為是Castle Road的一部分,主要是在群山之間穿行,沿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古城堡。 Rothenburg的全名是Rothenburg ob der Tauber,是 Castle Road和Romantic Road的交彙點,也是一個極具親和力的中世紀古鎮(據說是在德國保存最完好的)。小鎮的四周由一圈中世紀的城牆和塔樓所環繞,城牆的上部都有帶頂棚的木制回廊,是個很好的欣賞小鎮全景的地方,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沿著回廊繞小鎮一圈而不需要任何雨具。德國傳統的Timber House木支架房屋構成了小鎮上的主要建築,有些房屋的立面上由木制隔板所構成的幾何圖案復雜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 <> 小鎮的主城門由幾座形狀頗為有趣的塔樓組成,看上去總讓我聯想到孫悟空變的土地廟的樣子。 <> 在Rothenburg我們住在一個Pensione裡,房東老太非常愛干淨,整個家庭旅館讓她布置得很舒服。吃早餐得時候還碰到一個從杭州來到這裡開中醫研討會的同胞,問我們是不是來這裡“耍子”,讓我回想起了14年前第一次去杭州的情形。
在Rothenburg的長途巴士站碰到了一對韓國年輕夫婦,攀談之下得知他們也是在等Deutsche
Touring的巴士去走Romantic Road的,而且當天的目的地也是Fuessen。他們問我們出來旅行多久,我們說計劃3個月。猜他們倆怎麼?1年!靠,沒話可說…本來還以為3個月可以得意一下的。Romantic Road上小鎮的風格跟Rothenburg都比較類似,我們的巴士從一個轉到另一個,在Rathaus前停個30-45分鐘,司機兼導游不時地會向我們作一些介紹。更吸引人的是小鎮和小鎮之間的沿途風光。窗外的藍天下鋪滿了如綾綢的白雲,向無限處延伸。白雲之下緩緩起伏的山嶺被金黃、紅褐的農田和各種綠色植物被所包裹。間或還有一些小鎮的紅頂和白牆點綴其中。跨過多瑙河之後,阿爾卑斯山的身影漸漸出現在我們視線的盡頭。隨著阿爾卑斯山漸漸向我們靠近,遍地的野花和遠處山腰間一座如夢如幻的雪白色城堡告訴我們Fuessen就快要到了。在一路上伴隨我們的,除了我的mp3音樂,就是那個韓國小伙子和我的照相機的快門聲音了。
Fuessen的國際青年旅舍離城中心有點距離,不過畢竟是阿爾卑斯山腳,環境一流,絕對是個戶外運動的好地方。讓接待的小伙子幫忙煮了煮在超市買的辣香腸,味道不錯。<> 到Fuessen最主要的當然是去看Neuschwanstein——浪漫得不可救藥的國王Ludwig二世的童話般的新天鵝城堡。其實原來作旅游計劃的時候沒有想要來Fuessen,但是在查看有關Romantic Road信息的時候不經意看到了一張Neuschwanstein照片,傳給琦看了一下以後,我們都著了迷,一致決定應該來觀摩觀摩。雖然天氣陰沉沉的,站在Neuschwanstein前面的橋上望著它,還是覺得有點置身童話世界。朋友提起過城堡裡面沒有什麼太多的好看,所以我們就繼續延著橋向游客通常不去的後山繼續前進。在山裡徒步了一段時間後,我們眼前出現了另一個畫面:城堡在我們的腳下,稍遠處是兩個山間如鏡的湖泊,再遠處是高低起伏披著殘雪的群山。美景當前,當然少不了擺擺造型,哢察幾張。
2個小時的火車把我們從Fuessen帶到了慕尼黑。早就聽說慕尼黑是個非常laid back的城市,這跟它那些大名鼎鼎的啤酒館當然是分不開的。下午在城中心逛了逛,那個哥特式的Rathaus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雙塔教堂嘛,就那麼回事,洋蔥頭還是要去聖彼得堡去看。天氣陰冷,我們便決定早些去啤酒館去暖和一下。 <>Hofbrauhaus(HB)可能是慕尼黑最知名的brewery house。這個16世紀末巴伐利亞公爵威廉五世由於不滿慕尼黑啤酒質量而下令修建的啤酒館是同類酒館的老祖宗,也是慕尼黑的一大旅游景點。走進HB,人聲鼎沸。巨大的啤酒館裡幾乎坐無虛席,中間一支銅管樂隊在演奏歡快的oompah。絕大多數人的面前都擺著一個碩大的1升裝啤酒杯(Maß),啤酒花般的笑容在人們臉上開放著。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位子,還是一個留著馬克思式樣胡子的德國老頭招呼我們坐過去的。老頭滿面紅光,兩眼眯起,笑容可掬,手裡握著一個大酒杯,看樣子已經喝了不少了。想想老馬還不如生前在啤酒館裡多花些時間,可以跟這個老頭活得一樣自在,何必搞點出什麼共產主義來害人。老頭是個好人,等我們點了啤酒後不斷地跟我們Prost !(德語“干杯”)。看了一下周圍,注意到有不少同胞旅游團,不過很多都進來坐了一會就走了,我們可是打算整晚都泡在這兒了。附近坐著一幫中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人人面前的點了一杯可樂,搞不懂他們來啤酒館干什麼。不一會我們對面的一對中年夫妻走了(當然我們也跟他們prost過好幾次了),來了一對年輕的加拿大夫婦。聊了幾句後知道男的是藥劑師,女的還在念書,也在作1個月的歐洲旅行。之後我們4個就越聊越投機,啤酒也越和越多。德國老頭看見我們嘰哩呱啦地講英文,覺得不好玩,就找邊上他的幾個老朋友去了。那女孩以前從來不喝啤酒,在我們竭力慫恿下也來了一大杯。有一張照片是琦和這個女孩雙雙捧著杯子喝酒,酒杯大得把她們的臉都遮沒了,特逗!不知不覺我喝了有2.5升多啤酒,琦也喝了近2升,我們的加拿大朋友更厲害,消滅了5升多,告別的時候大家都有些搖來晃去,和擋不住的開心。強作清醒地回到了旅館房間後,就不記得是怎麼睡著的了。第二天當然可想而知,我們倆個人都不在狀態,簡單逛了一些地方就打道回府了。總之,慕尼黑之行是“hang-over style”。對於這個以Oktoberfest著稱的城市,這是最適合不過了。
本來打算直接從慕尼黑到德累斯頓去的,但是因為總要在紐倫堡轉車,就決定到紐倫堡轉一轉。雖然這個納粹老巢在二戰的時候被炸得不輕,紐倫堡的古鎮還是非常的漂亮。尤其是各式各樣的屋頂,令人印像深刻。那個Frauenkirche (Our Ladys Church)和門前的廣場樣子長得不錯,德國每年最大的聖誕節市場就在這裡舉行。在古城最高處Kaiserburg (Imperial Castle)裡的一些建築也非常有特點,其中有一個古堡有不規則的幾何形狀,很有趣。聽說裡面還有一個國際青年旅舍,早知道應該到這裡來住一晚。 <> 在一個叫Bratwursthause的餐館嘗了一下Weißbier (wheat beer),還有被我們評為本次德國之行中最好吃的鹹蹄膀。
德累斯頓這個曾被稱為“北方的佛羅倫薩”的古城,卻是通過它的青年旅社給了我們難忘的第一印像。我們住的hostel叫做Kangaroo Stop,工作人員的熱情暫且不提,雙人間只要34歐,兩個大共用廚房的設備即干淨又應有盡有,從鍋碗瓢盆到油鹽醬醋到各式調料到咖啡茶葉,全部免費提供。所以在德累斯頓的那幾天我們就早上跑LIDL,晚上開火灶,總算調整了幾天飲食。 <>德累斯頓在二戰的時候幾乎被炸成平地,前些年德累斯頓重建了作為城市像征的巴洛克風格的Frauenkirche
(Our Ladys Church),我們去看了看,覺得沒多大意思。到是Elbe河兩岸的風景還不錯。德累斯頓的許多修復的古建築都呈其特有的黑色,不知道是否是被炮火熏過的原因。最漂亮的建築要數是歌劇院(Semper Opera House)和Zwinger宮殿了。特別是Zwinger,裡面的巴洛克式的花園美侖美奐,宮殿牆面和圍廊上布滿了形態各異的雕像。Nymph’s Garden更是以噴泉和仙女雕像創造了一個神秘的空間。 <> 德累斯頓的新城也不錯,經青年旅社那個女孩的指點,我們去了一個現代藝術氣息很濃的街區,許多牆面被賦以了頗有想像力的裝飾,其間有許多咖啡館、酒吧、工藝品商店之類的,是個休閑的好去處。
接下去的萊比錫之行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參加為期4天的WGT哥特音樂節,當然這個誕生了巴赫的德國文化古城也不失其自身的魅力。由於篇幅比較長,我把在萊比錫的經歷作為單獨的帖子分了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那篇“2006萊比錫WGT音樂節日記”。
萊比錫到柏林的最便宜的火車是Interconnex,這還是我們在有軌電車裡的廣告上偶然看到的。雖然總的來說在德國旅行對DB非常滿意,貴還是貴了一點,像Interconnex這種選擇在DB壟斷的德國可是不多見。柏林最值得去的是德國國會大廈,巨大的鋼精玻璃穹頂是完美的現代建築傑作,與原來新古典主義的國會大廈不僅有很好的功能性銜接,新舊的對比和結合對於德國東西統一還有著深刻的像征意義,難怪Christo當年會選擇把它包裹起來。國會大廈附近還有好幾幢現代建築的設計也很有創意。離國會大廈不遠就是作為柏林像征的布蘭登堡大門,其設計原型是雅典衛城。大門背後就是著名的Unter den Linden商業街,據說兩旁的宏偉建築是當年普魯士強盛的見證。由於06世界杯開幕式臨近,布蘭登堡大門下立起一了個巨型的足球,門前還有一個露天舞台上面著“Worldcup
Fan Party”,到時候一定熱鬧。繼續往Potzdamer Platz方向走,會路過一個紀念猶太人大屠殺的現代雕塑群,每個雕塑像征著一個墓碑,十分壯觀。一組現代感十足的高樓大廈和雕塑把PotzdamerPlatz塑造成現代柏林的代表,Sony Center裡的那個帶玻璃頂棚的中庭更是其中的最佳範例。 <> Checkpoint Charlie其實沒有太大意思,一幢帶有前蘇聯國旗的樓,前面還有一個假的美軍崗哨供游客拍照。竟然還有小商小販在那裡賣蘇聯皮帽作為旅游紀念品,真不知道什麼樣的傻瓜會去買。從Checkpoint Charlie到Potzdamer Platz的路上有一個揭示納粹罪惡的露天展館,以圖片為主,有不少人在參觀。從這個細節就看得出德國人對於二戰的反思,不知道日本人什麼時候能夠在東京也設這樣一個展館。以後所有要來中國的日本人拿簽證的時候都應該做一張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問卷,不及格的不許來。 <>Alexander Paltz是原先東德的中心,沒什麼特別,那個電視塔傻乎乎的,只有Red Town House還可以看看。 <> 現存的最長的一段柏林牆在East SideGallery,上面塗滿了幽默的塗鴉畫,很值得去看一下。 <> Museum Island聚集了眾多的博物館,四周風景也不錯,足夠你花一天的時間。 <> Schloss Charlottenburg是原先的普魯士皇宮,頂多只能算是一個凡爾賽宮的縮小拷貝。倒是Zoo station附近那個作為二戰紀念碑的半個頂的威廉一世教堂給人的映像比較深刻。
德累斯頓、萊比錫和東柏林原來都是屬於社會主義東德的部分,短短幾天也看不出跟原西德部分存在很顯著的差異。唯一比較明顯的社會主義痕跡就是這些城市裡都有一些很難看的蘇聯式建築,方頭方腦就類似於國內以前的機關大樓和老公房,跟其余的古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在大部分這些建築都在被拆除或者改建。怎麼共產黨造出來的房子都是一副模樣…唉,共產黨員覺悟雖然高,藝術修養也應該提高提高。
離開柏林,我們展開了我們的“粉絲行動”:從柏林坐火車橫穿德國到荷蘭的Arnhem,僅僅為了看當天晚上在Arnhem的Metallica演唱會。雖然Metallica的影響力己經今非昔比,就算是了一個我在高中時候的願望吧。再說當天又是我和琦的結婚紀念日,看Metallica作為慶祝,也不失新意。一到Arnhem的火車站就注意到有一整面牆被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玻璃門,每個小格裡有一段香腸或其他點心,投一個硬幣到小格子邊上的投幣孔裡,就可以打開小玻璃門拿到裡面的東西,覺得很有趣。後來才知道這也算是一個荷蘭特色。其實想一下這個跟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玻璃櫥窗倒是有些異曲同工,都是荷蘭特色。Arnhem是個小鎮,幾萬個Metallica歌迷從鄰近的國家湧到這裡,所以隨處可見穿Metallica T恤衫的歌迷。就像我在網上訂Arnhem住宿時一個房東告訴我的:“Metallica來這裡,你要提前3個月訂房間”。連公交車站上也專門豎起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Metallica >> ”,很搞笑。由於演出場地Gelredome離市中心有些距離,所以大巴就一車一車地往Gelredome運歌迷。在車上看看我們周圍歌迷,有老有小,年齡跨度很大。老的不奇怪,Metallica的年紀也不小了,只是沒想到他們竟然還有這麼多小歌迷。等到Metallica亮相的時候,場內已經是坐無虛席站無虛地了。全場3萬多個歌迷掌聲雷動,甚是壯觀。當晚 Metallica把20年前的經典專輯Master of Puppets從頭到尾每首曲子都演奏了一遍,作為紀念。這可是正中我的下懷,畢竟Master
of Puppets是我最喜歡的專輯。其他還包括他們商業上最成功的同名專輯的大部分曲目,和…And
Justice for All以及Kill’em All的幾首經典曲目。那首One當然也是離不開舞台上煙火禮炮齊放啦。這樣的安排很聰明,把他們藝術上最成功的和商業上最成功的兩張專輯放在一起演奏,也算滿足了歌迷的不同口味。舞台上James和Lars看上去還那樣,Kirk和Jason可是明顯老了。
在法蘭克福之前,我們先去了Warburg去看我的一個朋友。從Arnhem到德國Duisburg的火車擁擠無比,走道裡都站滿了人,我們只能坐在兩截車廂之間的地板上。這種情形在國內司空見怪,在歐洲可不多見。看一下乘客就知道為什麼了:球迷們出動了。當晚我們在Warburg看了06世界杯的開幕賽,第二天到了法蘭克福。朋友老單在法蘭克福工作,我們就在他那裡住了兩晚。期間有英格蘭在法蘭克福賽場的比賽,我們就一起去看Main河當中豎起的大屏幕。沒想到的是大屏幕的兩岸已經被英格蘭球迷占得水泄不通,絲毫不亞於看現場。我們只能延著河岸找到另一個大屏幕。那場比賽英格蘭踢得其臭無比,很讓人失望。不過總算是贏了。英格蘭球迷不愧是名聲在外,這次是見識到了。一是很能大合唱,賽前唱,賽中唱,賽後也唱;二是很能喝酒,當然喝多了以後就很難保證不鬧事。那天德國警察在街頭都是高度戒備,但還是有些事故,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酒吧老板流著鼻血站在街邊在跟警察解釋什麼。方正是不管贏球輸球,有英格蘭球迷在就很難預料會發生什麼事情。第二天下午在Zeil街上看墨西哥隊比賽,人群中許多墨西哥球迷帶著大草帽在那裡載歌載舞,好不熱鬧。臨走的那天有大批韓國球迷到達,是來給韓國隊助陣的。而我們則搭上開往奧地利薩爾斯堡的火車,結束了我們在德國走南闖北的行程,跟德國告別了…withw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