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畫冊裡這樣寫道,這裡有最傑出的建築,最美麗的村莊,最淳樸的人們,最燦爛的笑容。這個地方就是丹巴!這個世界上保留了很多豐富多彩的美麗地方,人們賦予了他們各種各樣的溢美之辭,什麼樣的地方能讓過往的人們不失所望,能名副其實呢!他也許擁有驚世賅俗的風景和美女,也許擁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異於常情的習俗或景觀;可是能在人們的記憶中長盛不衰,在旅游浪潮的翻滾和花樣百出中保住統治地位始終巋然不動的地方,有一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歷史文化的積澱。

(gugu)
丹巴吸引住了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裡的碉樓。
在甲居,在聶嘎,在中路;那些碉樓仿佛橫斷山中千萬年來堅毅執著的守望者一般,迎風站立著,見證美人如花人世繁華,見證歷史風雲滄桑變化。美人遲暮了又誕生了,歷史終於在時光的流轉中獲得了片刻的寧靜,只有碉樓還在默默地,守望!

(gugu)
亂時的城堡寧時的宅
懷著對古老碉樓的景仰和藏寨的喜愛,我在丹巴的山水間流連,終於在一個寧靜的夜晚,一個老人給我講述碉樓的故事,同時也展現出他埋藏在白天的少言寡語下面一個開放、睿智的內心還有豐富的人生經歷。
碉樓有家碉和戰碉之分。家碉的規模和高度往往是主人財富和地位的像征。有的人家有了兒子,兒子每長一歲,碉樓就會加高一層,直到孩子取妻生子。戰碉一聽就是一個很威武的名字,是為戰爭而建的碉樓。
很早以前的碉樓都是土司興建。有的是為防御而建的崗哨(軍事預警),有的是為放置藏民交納來短時間內搬運不完的肉食而建的倉庫,更多的就是戰爭時候為作戰而建的戰碉。

(gugu)
再後來,從老人記事起,聶嘎、甲居和周圍的村寨之間紛爭不斷,誡鬥起時,村寨之間父子相殘,六親不忍,對抗持續數月。為了在戰爭中保存實力。各村寨大量修築供躲避、防御或者應敵的碉樓,碉樓內部儲物、供水、衛生等設施齊備,可維持全村抗戰數月之久。
回歸自然的典範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大型建築,非鐵塔即是大壩。而古碉樓一色是用石頭和粘土壘砌,沒有任何雕琢而達到規範,不經肆意的修飾而神氣盎然,可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的典範。

(gugu)
碉樓又分四角碉、五角碉、六角凋、八角碉和十三角碉。其中戰碉最多高達十三層,每層大約一米八左右。戰雕一般都在碉身留有了望口,了望口裡面寬大外面窄小,稍微傾斜,即使最好的射手也無法將子彈射進碉內。
仰望四角碉的內部,碉樓結構之緊湊規整讓人驚嘆唏噓不已!據老人講,聶嘎、中路附近的大小金川河谷地帶大約分布有560多座碉樓,到了今天尚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完好無損。
我在聶嘎的五角殘碉旁駐足,一只蒼鷹歇在荒草密布的碉樓頂上一動不動,仿佛已經駐守了多年,仿佛和碉樓一樣久遠,看不出哪是人造的一部分,哪是自然的一部分。
歷史風煙中的碉樓
老人的聲音蒼茫卻有力,漢族娃在他心目中是沒有信仰沒有規矩的人,仿佛他已經把我當成了甲居娃。
甲居娃和聶嘎娃的碉樓矗立在混沌的風煙四起的年月,風雨吹打滄桑巨變,碉樓與自然的渾然一體使它避免了突兀,避免了禍患。可他終於沒有逃過漢族娃的破壞。
解放前後,康藏地區迎來了四面八方逃難而來的漢族,淳樸的藏民迎接他們進寨,難民被有序地分配到各處的古碉內居住。可是解放以後,各家各戶逐漸獨居,於是貪心自私的漢族娃帶頭把屬於自己的樓層房間的土石拆除帶走。這一最能體現漢民族本性的事件被完整帶到藏寨上演,給藏民上了兄弟為祖先財產反目而大動干戈的反面一課,羞殺先人也!
到八三年左右,大量古碉被拆除,更有一部分被拆去做土圍,建設飼養廠等。有人家戶為了節約搬運土石的勞動力,將民居依傍古碉而建,現在有的古碉兩面甚至三面都為私人房屋所依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大量古碉是集體力量興建而非單家獨戶所為。古碉的毀棄,對將來研究康藏地區建築史必將造成損失。

(gugu)
橫斷山脈,為紅顏,紅顏何時展!
因為丹巴美女的名聲,我對古碉建造的傳說很有興趣。老人說每一個碉樓的下面都是年輕貌美的女子的葬身地,就是說也許有一些古碉是為祭祀而建的。
其實在我的家鄉麗江,也曾經有過碉樓。而丹巴這麼巨大的碉樓群,就這麼屹立在橫斷山中,有我不知道的事,可是要是中國建築藝術的歷史上,沒有碉樓這一頁,那是我們的遺憾,也是世界建築藝術寶庫的遺憾。
願深山中的碉樓,有一天也能向世人展示她動人的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