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的秋景,不是一個“賞”字就能表述,也絕非一句“領略”那麼初淺。她是大自然造化中的一支神來之筆,冥冥之中,在這座奇山上描繪了數千年,創造了一幅獨特而美妙的森林畫卷。賦於天目山的秋天一種神韻之美,靈動之美。人,一旦身臨其境,接受感染,定會性情勃發而感慨,因幸會而驚喜,疑為自己一不小心落入了人間天庭。天目山的秋色,有許許多多的與眾不同。不是單純的、壯艷的眼睛秀美,也不僅僅是山色質地靜態的美感。需要你去用心細細地去品鑒,像對待一件需要考究的古董,在靜止中,慢慢地把玩、品味……。雨華秋色,一幅神奇之畫
天目山禪源寺前有一座古亭,建於跨溪蟠龍小橋之上,亭枕雙清溪口。古亭在1922年被大水衝毀,1923年冬,上海江浙平按集香會會首範開泰、張少林等助資重建,有“雨華亭”扁額懸亭中。亭柱上有張學理撰文、郭仲選書寫的對聯“蟬唱泉聲成妙曲,樹濤山籟譜清音。”
雨華亭的景致絕妙處不在於一亭一橋的風格上,也不在於泉聲樹濤之中。而在於樹橋亭布局結構上的奇妙組合。進入秋天,先是杏葉落了,亭邊橋上鋪滿了金色;接著楓葉飄下,再給金色的地面上塗上一層紅色;秋風乍起時,綠葉點綴。在大樹綠蔭的陪襯下,這裡就成了大自然用神筆描繪後,定格於此的一幅油畫作品。無法搬走,只可近觀。不管你站在亭子四周的哪個位置,從不同角度欣賞,都是極好的景致。怪不得著名畫家葉淺予老先生數次來天目山,駐足亭邊,從不同角度畫了三、四次“雨華亭”,都難於淋漓盡致地描述。最後,不得不佩服大自然這支神來之筆的神奇魅力。
霧罩霧掀之間幻覺中的秋景
盡管現在已是秋高氣爽的季節,但天目山獨特的森林小氣候,時常會把夢幻般的景像顯露在你的面前。當你興高采烈登上四面峰,想一覽天目秋色時,大山卻是一片霧罩,使你的興致一落千丈。但是,別急!也許你正在嘀咕老天不作美時,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
那天,20幾位來自意大利大學的教授們來到了四面峰,也是碰到了雲蒸霧罩的天氣,向下腑視四周,茫茫一片。但是,頃刻間,行雲走霧。濃霧像席卷一樣層層剝去,清晰的山色像玉筍般地綻露出來。隨之一沫沫的陽光投射進來,紅通通的秋色山體,煞是美麗壯觀!一位意國太太驚奇地叫了起來,“BEAUTIFUL,VENICE!(美啊,威尼斯!)”。因為在意大利威尼斯,清早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景像。只不過在那裡,濃霧掀起後,露出的是美麗的水城,而這裡顯露的是群山萬像,壯美的山河。
層林盡染的七色神山
天目山的秋葉不像北京香山的紅葉,那麼通體紅透,十分的醉態,她始終游離在似醉非醉的媚態之間。讓你妒生愛戀,依惜不絕。
由於天目山特定的地理位置,處在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帶。到了秋季階段,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攝氏1度左右。紅葉從山頂隨著時間、氣候的變化向山下延續,呈現出非常強的質地感和層次感。而且,與眾不同的是,她以其特有的豐腴軀體,特殊的原始林帶,孕育著金色的秋季。參天巨木,樹葉經霜,色彩絢麗,美比春花。黃的銀杏,澄的檫,紅的楓,紫的柏,柳杉則巨干巍巍,細葉森森,浴寒風而綠如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會聚,層林盡染,如此秋風、秋色,把天目山描繪成了水墨濃彩的七色畫卷。還有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有銀杏的地方,周圍就有楓樹、柳樹、檫樹、柏數等樹葉色彩差異的樹種,處處都是這樣。不知道是大自然偶然的造化,還是古代僧人有意栽培起來的,至今留給人們的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