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陰山兵馬息
我們去的第二站五原縣,位於呼市以西約四百公裡處。從呼市上高速公路,約一百五十公裡,經過包頭市,接著沿著陰山山脈,一路前行,到達河套地區,進入五原縣。據說我們一路沿著行駛的陰山腳下,就是古詩中“剌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地方。看到陰山,就會讓人想到歷史,古代多少文人騷客,以陰山為喻,感嘆著中原與塞外的交融與戰爭,特別是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是寫盡了中原塞外戰亂頻仍,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無奈的嘆息。今天,塞外江南早已融為一體,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致力於發展建設,不用再忍受戰爭之苦。兵馬息,國家興。
陰山連連綿綿,不知幾百裡,由於是石頭山,山上土壤少,植被不多,使得綿沿的山脈顯得無比冷峻,更顯得歷史的蒼桑,仿佛一路走過了千年。不過沿途中發現不少山坡上點綴了許多小松枝,有的地方寫著還我青山綠水,雖然困難很大,但人定勝天,相信百年之後,後代子孫會為陰山曾是禿山而稱奇。
進入河套地區,看到是更加富裕的景像,田地上種植了大量的向日葵,黃燦燦的,其他各種農作物也整整齊齊地遍布田野之中,不同於江南的是,這裡幾乎看不到民屋,可見這裡人少地廣,莊稼又長得好,所以富裕也就是必然的了。漢武帝時代,匈奴與漢軍戰爭頻繁,有一次,漢軍終於攻下河套地區,匈奴單於下馬痛哭,嘆息自此匈奴最好的土地喪失,匈奴從此沒有糧倉,失去了立足的根本。不久,匈奴人分裂,一部分融入中原,一部分遠涉歐洲,並曾一度興盛,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匈奴帝國,據說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他們的後裔。
公路兩邊種植的是白楊樹,在內蒙的土地上到處是這種樹。這種白楊樹就是茅盾先生在白楊禮贊中所稱道的,茅盾先生把白楊樹比喻成北方的男子漢,“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白楊樹擋得住風,攔得起沙,抗得了寒,耐得了旱,為北方對抗沙漠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五原縣位於八百裡河套地區腹地,進了縣城,如果不是商鋪招牌上有蒙語,根本看不出與內地城鎮的區別,街道整潔有序,商鋪鱗次節比,車流行人穿梭,足以證明改革開放已使得塞外的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五原縣一位副縣長向我們介紹,五原是個歷史名城,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就在此設置了五原郡,這裡還是三國名將呂布的家鄉。民國的時候,馮玉祥將軍為了國家的統一,曾在五原誓師易幟。五原靠近陝北,所以這裡許多人大多是從陝北過來的,他自己的祖籍也在陝北,所以這裡人講話的方言仍然保持著了許多陝北的風格,而歌聲也帶著秦腔的高亢。這裡依然是歌的海洋、酒的故鄉,席間,當地的同志即興歌唱,有趣的是,為了讓客人喝酒,這裡有句“買票”的戲語,大家想聽某人唱歌,先喝一杯酒,稱為買票,買了票某人就必須唱了,否則就要罰酒,而歌曲則主要是陝北的民歌。
五原的特產是水果,因為日照充足,早晚溫差大,所以瓜果特別的甜。美食中燜面、蒙古餡餅、油麥面、鯽魚鹹豆腐很有特色,尤其是燜面,把面煮好後撈出來,用炒好的肉絲瓜條為澆頭,混到一起燜,食用時口感非常好。
若是天嬌還在此
離開五原,我們向鄂爾多斯市進發。鄂爾多斯市原來叫伊盟,盟的駐地在東勝市,由於鄂爾多斯羊絨聞名於世,伊盟遂改稱為鄂爾多斯市,東勝改為區。
途中我們首先渡過黃河,黃河由青藏高原經過甘肅流到這裡,河水已經渾濁不清,河兩岸與河水幾乎平行,看不出堤壩的痕跡,而水流卻非常湍急,或許當年李白就是看了這裡的黃河,才發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感慨。黃河上面架了一座鐵浮橋,車子通過時,乘客必須下車步行,對於我們則求之不得,可以一睹黃河的風采。我從長江來,走在黃河上,孕育中華民族的兩條母親河,今天我把她們一起彙到了心裡。
黃河岸邊是片很開闊的草地,當水量大時,這裡就是河床,水量小時,便是草場。草地上青青如茵,有許多小野花綻放著絢麗的花朵,間或有幾棵柳樹,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太陽也灑下清澈的光芒,一大片的草場上只有一匹馬在低頭吃著嫩草,四周沒有房屋,沒有人煙,這或許就是草原最生動的水墨畫圖。
沿著公路,路過一個村鎮,不久進入了沙漠地帶。塞外不僅以草原聞名,沙漠也是他的標記。古時候中原常以大漠來代表塞外,漢武帝時名將霍去病在與匈奴關鍵一戰中,大敗匈奴軍隊,匈奴軍隊撤到大漠,霍去病率十萬大軍,輕騎追趕,奮著極大風險,深入沙漠,穿越了死亡地帶,最終在今天的蒙古一帶殲滅了匈奴主力,使得匈奴從此無力騷擾漢域。今天的沙漠當然不再是戰爭的屏障,但卻是人類生存的威脅,不斷的沙漠化吞沒了草原農田,北方每年的沙塵暴也是從這裡揚上天空,甚至吹到了江南以及日本。可是沙漠也有著他獨特的景致,千百年來,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把沙漠的神奇魅力寫進了每個讀書人的心裡。進入穿沙公路,黃沙莽莽,沙峰層巒,令你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威力,而公路兩旁,當地政府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固定沙丘,種植草皮樹木,可以看到有的像是幾股藤條擰在一起,結成網狀,包住沙丘,在藤網內種植納旱的樹種,有的則用枝條插進沙丘,圍成小塊,種上樹木。如今穿沙公路兩旁上百公路都穿上了綠衣,有的已郁郁蔥蔥,欣欣向榮,在浩翰的沙漠中伸展出一條綠色通道。據說為了讓公路兩邊的樹草成活,政府動員了所有機關人員定人定崗從幾十公裡外運水進來澆灌,確保樹木成活。我們在贊嘆自然的力量的時候,也不得不佩服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成績。
鄂爾多斯是一位偉人的長眠之地。距鄂爾多斯市區幾十公裡,座落著一座蒙古包式的水泥建築——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後,蒙古和部落首領聚集在斡難河,公推鐵木真為成吉思汗,意思是天下的大王。成吉思汗訓練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彪悍的騎兵,采用以敵糧為已養的戰術,並在冷兵器時代使用大量火器,從而形成了一支戰無不勝的強大部隊。他曾三次親自西征,把蒙古的版圖不斷擴大,最終在他的孫子一輩,建立起蒙古四大汗國,統治著包括現在中國、俄羅斯、伊朗、伊拉克、中亞、意大利等等國家的廣大疆域,面積高達三千多萬平方公裡。在第三次西征攻打西夏王國時,在鄂爾多斯草原上,一天成吉思汗的馬鞭突然掉落地上,從來沒有掉落過馬鞭的成吉思汗預感著自己的不久於世,在下馬撿馬鞭的時候,他看著這一片水草豐美的草原,告訴身邊的大將,百年後要歸葬於此。不久,成吉思汗駕崩,蒙古人采用了秘葬的方式,後人根本無法尋找到大汗的遺骸,但是成吉思汗的隨身物品就成了人們紀念的聖物了,蒙古人把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金馬鞍、弓箭、戰刀、戰馬等作為聖物放在八個蒙古包中作為陵墓,由大汗生前喜愛的一位大將及其子孫守護。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所以陵墓也不斷遷移。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國民政府將陵墓迎到了青海,解放後又遷回鄂爾多斯,1954年中央政府撥款修建了現在的陵園,在蒙古包式的水泥建築中安置八個供奉著聖物的小蒙古包,以永久紀念一代天嬌。而成吉思汗的守陵人依然在執行著自己的使命,到今天已傳到三十八代了,他們現在都由國家供養,相當於國家公務員。
自當奮力舞新旗
此行的最後一站是包頭。包頭蒙語叫“包個圖”,意思是有路的地方,說的快了就成了包頭,並沿習下來。包頭是個新興的工業城市,最為著名的當數包鋼。在呼市的時候,接待的同志就戲稱,在內蒙呼和浩特是二連,包頭是大連,意思包頭的發展和實力都要超過呼市。
快到包頭市,有一處沙漠地帶,叫響沙灣。據介紹,這裡的沙在陽光普照時,人走在上面會發出很大的響聲,所以得名響沙灣,現在這裡最為引人的旅游項目就是滑沙,從沙丘頂上滑下,沙響塵飛,別有樂趣。我們到的不巧,風起雲湧,沒能聽到沙響的聲音,倒是乘了一回沙漠之舟,做了一次沙漠商賈,一群駝隊頂著風沙,在沙漠中艱難的前進,耳中口中細沙無數,冷風吹得我娑娑發抖。走出沙漠時,陽光透過了雲層,溫度立即升了上來,這就是沙漠裡的氣候。上了車,我們向包頭市區進發,而我的心卻徘徊在古時的絲綢之路上,體味著古人的執著、堅毅和勇敢。
包頭是個讓人想像不到的城市,在塞外邊疆,在草原沙漠會有一座如此美麗的城市,寬敞的道路兩旁是大片大片的綠化帶,樹木參天,花紅草綠。我們在市區參觀了城市廣場,其中一個叫做銀河廣場,面積很大,每天上午管理人員還會把一群鹿放養到廣場的草地上,讓游人與之親近。包頭市的別稱就是“鹿城”。這些鹿早已與人類相熟,任由游人與之拍照留戀。包頭市中的廣場有許多以城市為名,如大連廣場、哈爾濱廣場等,據當地同志講,包頭市共有一百多個廣場,其中面積大的就有三四十個,言語中他們充滿了自豪,而我們也感到由衷的羨慕,畢竟土地在江南是最為緊張的,我們可能永遠無法享受包頭人的廣場文化。看著迅速發展的現代城市,我突發奇想,如果成吉思汗生在當世的話,將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應該也會為經濟建設搖旗吶喊吧!
雖然城市建設很快,包頭市對草原的保護也非常重視,在市區不遠,就有一片面積非常大的草原,如今被圈起作為保護區,同時也作為旅游區吸引游客,在保護草原的同時發揮其經濟效益,足可說明包頭人的經濟意識。我們在保護區中又一次走進蒙古包,品嘗著羊油馓子、烤羊排,欣賞著蒙古民歌和舞蹈,豪飲著奶茶和烈酒,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我們又一次激情燃燒。
我們沉醉在酒的故鄉,歌的海洋;欲歸時,激情依然蕩漾;蔚藍的天空有白雲飄蕩,遼闊的草原上羊肥馬壯,友好的人們真誠而豪放;美麗的塞外,我雖在江南,心啊卻已在草原上馳聘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