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的氈房炊煙升起,我生在牧民的家裡,養育我的這片土地,當我的身軀一樣愛惜……”騰格爾低沉而悠揚的歌聲常常帶我走進夢中的草原,遠古的塞外,我心中的內蒙,就是那藍天白雲下,牧歌嘹亮中,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圖畫。當終於有機會來內蒙時,我滿懷熱情,渴望感受塞外的激情與歡樂。
邊城樓宇臨天立
我們此行的第一站是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因召廟雲集,又稱"召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也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古為內蒙古草原民族重要聚居地,有蒙古、漢、回、滿、鄂倫春、鄂溫克等34個民族共居。接待我們的同志開車將我們從機場帶到賓館,沿途道路寬暢整潔,兩邊綠草如茵,白楊成林,樓宇林立,完全一個現代化的都市,讓我不禁感慨:昔日邊城千裡雪,今朝塞外亦江南。接待的同志笑稱,不少外省的客人進入呼市時,大為吃驚,以為這裡沒有城市,只有草原,上班也得騎馬,沒想到這裡也和內地一樣的繁榮現代。
第二天一早我們車行了九十公裡,就到了真正的草原——希拉穆仁草原。快到草原時,路邊有許多蒙古族青年,穿著鮮艷的蒙古袍,手捧哈達和美酒等在路上。據說這是蒙古的風俗:下馬酒。過去沒有汽車,客人都是騎馬而來,主人迎接時,請客人下馬,並以酒表示尊敬。我們逐一下車,蒙族姑娘雙手捧著哈達,右手哈達上放著一只銀碗,一位蒙族小伙拿著白酒,在客人面前斟滿,姑娘放聲高唱動聽的蒙古歌曲,在歌聲中躬身獻上美酒,客人端起酒,用食指蘸酒,先灑向天,二灑向地,三灑向自己的額頭,喻示著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後一飲而盡。聽說不喝就是對主人的不敬,所以我們不敢怠慢,在酒的濃烈中,我們已感受到了蒙族人的熱情和豪放,也初步領略了內蒙是歌的海洋、酒的故鄉的傳說。喝了下馬酒,我們上車,繼續前行,蒙族青年紛紛上馬,奔馳在汽車兩邊,一路將我們迎入草原,迎進蒙古包。
蒙古包中地毯上放了一張矮桌,牧民們是不用凳子椅子的,我們脫了鞋盤腿坐在地毯上,桌上已放滿了奶皮、奶片、奶酪、奶餅、黃油等等各種奶制品,主人給大家斟上奶茶。據介紹,奶茶是蒙族人民重要的飲料,牧民們長期食用羊肉,油脂高,通過喝奶茶可以中和,保證身體的健康。但是內蒙並不產茶葉,所以在古時候,中原和塞外互市貿易中,北方常常用馬匹換取中原的茶葉,有時甚至會因為茶而引起戰爭。不過奶茶所用的茶葉和我們平常飲用的並不一樣,叫磚茶,將茶葉椿在一起,結結實實,像塊磚頭。喝茶的時候,用利器在磚茶上鑿下一塊,在水中煮沸成紅色,衝入牛奶羊奶,便成了淺咖啡色。喝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鹽或糖,另外還可以加入一種炒米,這種炒米可能是一種小米,炒熟後可以直接當零食吃,也可以加入奶茶,有一種特別的香味。桌上還有一種點心,叫酥油果,我估計是用羊油炸的,挺香,至於其他的奶制品,對於我就有些不能適應了。
這時包外有人喊:出來看殺羊。我們走出蒙古包,外面一個漢子,把一只綿羊四腳朝天地放在一個特制的鐵架上,拿出刀,在羊的腹間開了一刀,然後只手伸了進去,這是蒙古草原獨特的殺羊方式,稱為開膛掏心。在生命即將結束的一刻,綿羊也只是亂踢了幾下,竟然一點聲音也沒發出,引得同行中有人說,怪不得有人形容溫柔的像綿羊一樣,原來綿羊真的太溫柔。漢子的手在羊腹中折騰了幾下,羊很快不動了,當地人說這是把羊心處的動脈弄斷了,這種殺羊方法可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只是似乎有些太殘忍,而當地的風俗是,在這個時候可千萬不要說羊可憐,否則這只羊將永世不得超渡。再看那漢子剝羊皮的功夫,也勘稱一絕,三下五除二,便將一只整羊皮剝了下來,與皰丁解牛同比,可稱蒙漢剝羊。
走出蒙古包,我們來到草原上,天旃藍,白雲飛朵,低低地立於天地之間,近處的有如青紗,觸手可得,遠處的好似雪山,遠在天際。藍天白雲下正是美麗而遼闊的草原,有人說,內地人看到了草原就像草原人看到了大海,同樣都是一望無際,同樣都令人心況神怡。由於今年雨水比較豐富,加上近年來對牧畜的限制,曾經一度草原無草的現像今年沒有發生,草原上草豐羊肥的景像又回來了。
草原上有一座敖包,以前我一直以為敖包是個蒙古包,這次才知道,原來是用石頭磊成的石包。草原上是廣袤遼闊的,所以古人為了識別方向,便在草原上磊起敖包,如同海洋中的燈塔,敖包的南方有石座,目的是指示南方,這樣牧民走到此,只要看到敖包的石座,就可以辯別出方向。後來敖包被牧民漸漸奉為神靈,重要的祭祀活動都在此舉行。青年男女戀愛時相約地點也在此,因為草原上沒有其他可以標記的建築物,那首敖包相會所反映的就是這個情景。草原上的人在路上常常撿上幾塊石頭,走到敖包時,扔到包頂,其中多少有著宗教的含義,表達著祝福和祈禱。所以一般的建築物在歷史長河的衝刷下越變越小,而敖包卻隨著時光的流轉越長越大。
招呼吃飯時,回到蒙古包,桌上擺滿了羊肉,有羊排、羊血腸、肉腸、羊肝、手抓肉等等,羊身上所有的部分都可以做成美味佳肴,這便是蒙族人平常的全羊席了。為了照顧我們江南來客,主人勉強做了幾道涼伴素菜,這在真正的牧民家中是沒有的。其中有道菜叫沙蔥,可能是蔥的一種,細細的,加上作料,很香。還有一道面食是油面,有點像內地的涼面,吃起來口感不錯。接待我們的同志要打開兩瓶白酒,我們連忙阻止,只需一瓶足已。他們笑笑,這裡喝酒是論箱不論瓶的。每個人面前有個酒杯,在江南我們用來喝茶,倒上滿滿一杯,正好二兩。如同平時酒席中一樣,大家頻頻舉杯,互致祝意,不一會功夫,一杯酒下肚了。此時,才開始了蒙古包中的熱鬧。一位蒙族姑娘在蒙族小伙馬頭琴的伴奏下,歌聲洋溢,手中依然是哈達美酒,走到了我們一行的團長面前,琴聲悠悠,歌聲悠悠,團長接過銀碗,豪邁一飲,邊上的人卻立即又斟滿酒杯,接待的同志這才告訴我們,歌聲未完時不能喝完,如果喝了,還要繼續斟滿再喝,大家在笑聲中看著團長多喝了一碗酒。姑娘給每個客人都敬了一首歌一碗酒,大家的熱情也高漲了起來,再次頻頻舉杯,大杯喝酒,大塊吃肉,仿佛遠古的豪情。接待的同志也亮起了歌喉:炒米奶茶手抓肉,讓你吃個夠……
呼市有許多寺廟,蒙古語稱之為召,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大召和小召,我們去了小召。小召其實並不叫小召,有個蒙古語的名字,我沒記住,但寺廟牌額上寫著延壽寺,當地人習慣於將兩座有名的寺廟稱為大小召。過去蒙古人是比較信仰喇嘛教的,所以我猜想小召也應該是藏傳佛教寺廟。呼市還有一些古跡,最著名的是昭君墓。昭君是漢元帝的嬪妃,由於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能得皇帝臨幸的很少,當時宮中由畫師毛延壽為嬪妃作畫,讓皇帝在畫中挑選,因此嬪妃們都賄賂毛延壽,而王昭君不願為此,結果畫中掩蓋了她的美麗。而當呼韓邪單於向漢帝和親時,昭君毅然自薦,漢元帝此時才得見其真容,不禁為之傾倒,可惜金口已開,只好忍痛割愛,事後忿而處死毛延壽,然而這卻促成了民族融合的千古佳話,昭君也成了蒙漢人民心中的女神。今天的昭君墓距市區不遠,巨大的土塚在一馬平川的土地上,格外的顯眼。土塚上芳草萋萋,有石階供游人登頂。我們逐級而上,在頂上遠眺四周,江山一派,風光無限,不由思量:佳人曾在此,青塚不為欺。千載和親後,功名猶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