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阜新市游記-西藏有青稞酥油、東藏有喇嘛燉肉

作者: 西閣

導讀阜新攻略 火車交通,票價24元,開行約4.5小時。 N151次,大連-鞍山17:08-阜新21:46-赤峰;4217次,大連-鞍山01:30-阜新07:17-葉柏壽; 4220次,葉柏壽-阜新19:20-鞍山00:40-大連; N156次,赤峰-阜新02:05-鞍山06:34-大連; 長途汽車交通,票價45元,行使約4.5小時 鞍山-阜新大巴:每天7:50,9:30各一趟; 阜新-鞍山大巴:每天8:10,10:30各一趟。 鞍山-沈陽,每20分鐘一 ...

阜新攻略

火車交通,票價24元,開行約4.5小時。

N151次,大連-鞍山17:08-阜新21:46-赤峰;4217次,大連-鞍山01:30-阜新07:17-葉柏壽;

4220次,葉柏壽-阜新19:20-鞍山00:40-大連;

N156次,赤峰-阜新02:05-鞍山06:34-大連;

長途汽車交通,票價45元,行使約4.5小時

鞍山-阜新大巴:每天7:50,9:30各一趟;

阜新-鞍山大巴:每天8:10,10:30各一趟。

鞍山-沈陽,每20分鐘一趟,票價25元,行使100分鐘,沈陽文化宮終點。

沈陽-阜新,16:00最後一趟,沈陽客運南站(沈陽火車站對面,文化宮附近),行使約4小時,票價38.5元。

阜新交通住宿

國泰大酒店,三星級,條件還不錯,標間打折價每天140元,位於商業中心。

的士起價5元4km,1.25元/km,國泰至客運站的士5元。

客運站有中巴去海棠山所在的大板鎮,票價約7元,行使約50分鐘,按點發車,車次不多,在海棠山路口下車。客運站也有中巴去瑞應寺所在的佛寺鎮,行使約40分鐘,按點發車,車次不多。

從客運站打的去海棠山正門,約30km,行使約40分鐘,計價器41元,過路費10元,共50元。

海棠山正門至山外公路約有2km,兩輪摩托載客每人5元,在公路與山門之間拉客,單程約5分鐘。

公路海棠山路口處有的士等客拼車,每人5元,送至阜新縣城8路中巴車站附近,行使約30分鐘。

8路中巴至阜新市解放廣場,票價1元,行使約15分鐘。

解放廣場打的士去瑞應寺,約23km,行使約30分鐘,計價器33元,沒有過路費。

瑞應寺門外有的士等客拼車,每人5元,送至阜新市政府廣場。

海棠山門票30元,景區內全程步行游覽登山約需1.5小時,辦公室0418-8210838,8210674

瑞應寺門票15元,寺內游覽約需半小時。

瑞應寺外農家飯店有蒙族風味,著名特色有“喇嘛燉肉”,每盆30元,“蒙古餡餅”,每斤10張餅12元。”

遼寧阜新市游記-西藏有青稞酥油、東藏有喇嘛燉肉

2006年11月6日 西閣

2006年11月4日,周六。整個上午,我都在電腦前忙碌。腰酸、背痛、頸僵、手乏。踱出公司門外,舒展一下筋骨。秋陽照得我心癢癢,天高雲白,正是登山好時節。

不過天氣預報今天午後晴轉雨夾雪。可日近中天,晴空萬裡,難以相信要變天。尤其上網查了一下,12:00的最新預報,全省各地的雨夾雪幾乎都改成陰了,阜新地區更是晴轉多雲,第二天多雲轉晴。猶猶豫豫,一直拖到13:00。天仍然是晴朗暖和。再不動身就趕不上末班車了。

匆匆上網查了一下阜新海棠山和瑞應寺的資料,急忙收拾背包,換上登山鞋。打的趕到鞍山客運站時,一趟去沈的大巴正要發車,趕緊上車。

大巴向沈陽奔去,剛出鞍山高速路口,猛然瞥見窗外烏雲遮日,天吶!難道、、、大巴抵達沈陽文化宮終點時,車外已經下起了凍雨。

“回鞍還是去阜?”這是個問題,就這麼鎩羽而歸,顯得我老驢也太沒面子了。自己心裡也不甘吶!?

劈裡啪啦一通閃電鳴雷,迫使我橫下心,“去阜新”。急匆匆趕到客運南站,買票上車,已是15:50了。16:00,在雷雨交加的鞭策下,大巴晃晃悠悠發車了。

去阜新的路好像不是高速,車多混亂,加之雨大天黑,車速一直很慢。直到晚上20:00才抵達阜新。唉!早知如此,還不如從鞍山乘火車直達阜新呢。不過阜新此時竟是晴天,也算對我的補償。

先去商業中心“千盛百貨”的肯德基填飽轆轆飢腸,然後住進對面的國泰大酒店,好好泡了個熱水澡,舒舒服服睡了一覺。

第二天一早,吃了早點,一碗粥、一碟鹹菜、一個吊爐餅,才2.5元,真不貴!趕到客運站已是8:30了,下一班去大板鎮的中巴要10:30才有,等不得了。打的直奔海棠山。

海棠山坐落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鄉境內,距市區約30公裡。從鞍山或沈陽來阜新的路上路過海棠山路口。

海棠山並不高,但翠綠的松柏、金紅的灌木、嶙峋的巨石,蜿蜒的山路,把她構造得玲瓏俊秀。

游覽區內獨特而眾多的佛像浮雕堪稱一大奇觀,列為省重點文物。現存佛像石刻260幅,多為明清所刻,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是藏傳佛教東方中心的現存典範。

1828年始,在來自西藏的四、五、六世活佛的持續主持下,海棠山摩崖石刻日益豐富,千姿百態。其中,藏傳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造像雕刻在一塊高大凸起的岩石上,格外醒目。海棠山被譽為藏傳佛教摩崖造像的藝術名山。

四百多年前的元代,蒙古汗王邀請西藏活佛到仰華寺講經。在活佛的說教下,蒙古廢除了夫死妻殉、宰牲陪葬的弊習,受到蒙古民眾的歡迎。蒙古由此從原始薩滿教改信喇嘛教,廣修喇嘛廟宇,選拔優秀青年出家當喇嘛,阜新一帶逐漸成為東北藏傳佛教中心,當時規模最大的喇嘛寺是海棠山普安寺和佛寺鎮瑞應寺。

現今的普安寺是新落成的,高高的石台上,藏式大殿肅穆莊嚴,金碧輝煌。兩只威武的石獅鎮守殿外。大殿內,深邃靜謐。主供佛--白傘蓋佛--身披金光,在穹頂投下的日光裡,熠熠生輝。雕工極精美!就連我這個凡人也嘆為觀止,頓生敬意。

朝拜過普安寺,登後山,後山很多巨石上雕刻了眾多佛像,還有一座小巧玲瓏的漢式龍王殿。

繼續攀登,山石嵯峨。翻過兩個挺秀的小石砬子,登上海棠山制高點,這裡有一幢建了一半的空心磚塔。繞過塔基便在石階的引導下,下山了。

從山門步行到普安寺,再游覽後山的摩崖石刻,最後從磚塔繞到前山腳下,也不過個把鐘頭,一路都有石階,比較好走,不累,無需導游圖。

普安寺的雄偉、肅穆、精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像。今年8月去西藏,因為妻子的高原反應而未能一睹喇嘛廟的遺憾,在此稍有慰籍。

出了山門,坐在摩托後座,一路風似地來到公路口,剛好有的士等客拼車去阜新縣城,再轉乘8路中巴,一點沒誤功夫,不到一小時就回到阜新市內了。慶幸今天上午秋高氣爽,海棠山雖小,普安寺足慰我心。

現在中午,一鼓作氣,打的直奔佛寺鎮的瑞應寺(當地叫佛寺)。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喇嘛寺、佛寺。位於阜新市西南20多公裡處的阜蒙縣佛寺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皇帝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瑞應寺”匾額。

該寺歷經三百年的建設,築有大雄寶殿、九大臣祈願殿、活佛宮、四大扎倉和外五廟,並建有萬尊石佛環立於寺區的傳經道。鼎盛時期,在方圓十余裡的山谷中,遍布樓台殿閣,松柏參天,寺院錯落,街道縱橫,布局合理,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喇嘛寺院,其間有六代活佛相傳,實行了政教合一的管理體制,當時喇嘛達八百多戶,三千多名,與普安寺並列為藏傳佛教東方中心,民間素有“東藏”之稱。

瑞應寺是集藏、漢、蒙式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傑作,在我國古代建築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寺內保存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物,不僅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點,也反映了蒙漢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歷史上曾經輝煌興盛的瑞應寺,隨著歲月流逝,時代變遷,到“文=革”時已變得面目全非。寺內廟宇殿堂嚴重破損,佛像經書等僧物、法器所剩無幾,僅存的大雄寶殿也被改作糧庫。萬佛路上的萬尊佛像,也被破壞掉了。喇嘛被趕出寺院。

“文=革”結束後,瑞應寺雖然恢復,但走過了一段沒有活佛的歷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瑞應寺地區廣大僧俗群眾提出尋訪認定第七世活佛的要求,請求批准迎請七世活佛。

1996年10月8日,“尋訪”工作正式開始。經過歷時半年多的尋訪、認定,又按歷史定制和藏傳佛教儀軌進行銀盆選丸,由甘肅“拉蔔楞”寺活佛正式認定,佛寺鎮水泉村劉萬年、九月夫婦之子劉海龍為瑞應寺第六世活佛的轉世靈童真身,法號洛桑義希·成來堅措。

第七世活佛洛桑義希·成來堅措,1979年11月9日午時出生,其父母是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民夫婦,篤信佛教。七世活佛相貌端莊、聰穎明慧、性情溫和,慈悲善良,小學畢業後自願出家瑞應寺為僧,時年14歲。據老喇嘛講,三世活佛曾預言七世活佛自己來,果然是自己來。七世活佛出家後,堅守戒律,精進修持,曾去“拉蔔楞”寺拜高僧為師,修習佛經,很快就能通讀20多種常用經,深得老喇嘛們的信任和贊揚。

七世活佛坐床後,積極化緣籌措資金,並且將自己坐床以來積蓄的一千多萬元奉獻給寺院,大興寺廟建設。瑞應寺先後恢復修繕了大雄寶殿、天王殿、護法殿、佛祖殿、藏金閣、長壽塔、九大臣祈願殿等。

瑞應寺主殿大雄寶殿外形基本保持了歷史原貌:藏式二層樓建築,大殿內重新塑建了3米高的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佛、宗喀巴大師、觀世音菩薩像。其它幾座殿堂也都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我到達瑞應寺時,天空忽然飄起了小雪花,這是今年我所見的第一場雪。忽而,雪停,雲隙中灑下一片陽光,罩住大雄寶殿,藏式屋頂的法輪在冬陽下金光四射。

目前,瑞應寺規模尚未完全恢復昔日的恢弘,但現有的藏式白塔,藏式大殿,中式亭閣,都雕梁畫棟,色彩斑斕,美輪美奐。

西藏高原以缺氧而婉拒了很多人的朝拜,那麼就來東藏吧。阜新的瑞應寺、普安寺雖小,但藏式殿堂內也有威嚴精美的佛像和唐卡;幽深經堂裡,也有身披暗紅藏袍的喇嘛。瑞應寺外,更有幾家小飯店,經營著名風味“喇嘛燉肉”。

按說喇嘛是不吃肉的,可瑞應寺的喇嘛吃肉,相傳是被逼出來的。

康熙八年,距阜新市約二十公裡處的鄉村,建起了一座大廟,起名瑞應寺。後經不斷擴建,形成了一座恢宏的藏式建築群。鼎盛時期,有名的喇嘛三千六,無名的喇嘛賽牛毛。為了解決眾多喇嘛的吃飯問題,瑞應寺活佛派大喇嘛扎嘎去北京鑄造大鍋。

扎嘎在北京住了一年零九十九天,經百般努力,鑄成了一口能供八千人吃飯的大銅鍋,又經千辛萬苦,將大銅鍋運回了瑞應寺。寺裡眾喇嘛都十分高興。大喇嘛扎嗄更為歡喜,認為自己鑄鍋有功,定會受賞。可活佛並沒封賞他。大喇嘛很窩火,不久便氣死了。

他死後,陰魂不散,在寺裡鬧鬼。被他迷上的喇嘛大吵大鬧、又哭又笑,折騰得全寺不得安寧。為此活佛領著眾喇嘛祈禱,念《甘珠經》驅邪,跳“查瑪舞”趕鬼,可都不奏效,把活佛和眾喇嘛愁壞了。

正在無奈之時,一個小喇嘛找到活佛說:“我有個辦法能治住扎嘎陰魂,但怕說錯話活佛怪罪。”

活佛一聽趕忙安慰小喇嘛:“你盡管說來,本佛一定不怪。”

小喇嘛說:“咱們喇嘛從來不吃肉,我想從現在起咱們開始吃肉,葷通七竅,扎嘎的陰魂就不敢附體了。”

活佛把眼珠轉了轉,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說:“那今天把粥鍋裡放上一些肉,熬肉粥吃,看看靈不靈。”

全寺喇嘛吃了肉粥後,果然驅走了扎嘎陰魂。從此,瑞應寺的喇嘛吃起了肉粥。

由於喇嘛肉粥經文火慢熬,不但米稠肉爛,而且肉不膩人、香甜可口,很快流傳到民間,成為待客的佳品。 既然已經開葷,喇嘛們又發明了一種吃肉方法--喇嘛燉肉,它以北方盛產的大白菜及豬肉為原料做成。

口味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不柴,肥瘦相宜,滿口溢香,兼紅燒肉、川白肉、大燉肉滋味而有之。由於豬肉浸透白菜,白菜充滿肉味,亦含有干白菜、鮮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菜湯鮮美膾口,沁入心脾。以特大號海碗盛之放在桌心,大家圍坐,眾目所視,大有殺大豬、吃大菜的氣氛。

制作方法是:將腌漬後的中等棵鹹白菜切成塊狀,將帶皮的五花三層豬肉切成方寸形,一同放入鐵鍋內,加以蔥、姜、鹽等佐料,用文火慢燉,經過兩小時,方可食用。燉好的肉,表面一層滾動的油花,大塊豬肉在菜中裸露,一種誘人解饞的情緒頓然而生。

我走進一家叫“慶華飯店”的小酒店,點了“喇嘛燉肉”和“蒙古餡餅”,很快,肉、餅都上了桌。大海碗裡大塊肉、大盤子裡大餡餅,吃起來還真香!窗外天氣陰冷,時間已過中午,飢寒交迫的我吃完香噴噴的喇嘛燉肉和蒙古餡餅,一股熱氣從體內升騰出來。

飯店外剛好有拼車去市區的的士,上車後一路順暢,兩點鐘左右,回到阜新市政府廣場。

廣場上一塊巨石引起我的注意,看銘牌上寫著這是阜新特產瑪瑙石的石王,但石上很明顯的剝砸痕跡表明,夜深人靜之時,曾有人前來偷取瑪瑙石。是阜新人?還是來阜新的外地人?令人琢磨、、、

天公作美,雖然鞍山、沈陽有雨夾雪,可阜新這裡卻基本晴天。預定的景點都游完了,此時才下午兩點多鐘,回鞍的客車沒了,回鞍的火車要夜裡上車,只好找一家桑拿浴消磨時光了。

順便逛了逛阜新商業中心,離市府廣場不遠,主要有新瑪特和千盛百貨,繁華程度不及鞍山和錦州,跟遼陽差不多,中小城市的規模。

我的游記博客http://www.234Look.com/西閣.htm

本次旅游照片http://photo.***/photos/xige911/74662583/


精選遊記: 阜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