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與蘇州獅子林源於一脈

作者: angle1987

導讀公元1286年,中峰明本入天目山拜高峰原妙為師,苦志修禪,傳承了高峰法席,成為禪宗臨濟第十九世繼承者。被歷代元主奉為“普應國師”,世人尊其為“江南活佛”。在天目山中峰門下剃度受戒的維則和尚(天如禪師)得恩師真傳後,也成為一代高僧。高僧天如禪師於公元1341年,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的擁戴。公元1342,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天如禪師為 ...

公元1286年,中峰明本入天目山拜高峰原妙為師,苦志修禪,傳承了高峰法席,成為禪宗臨濟第十九世繼承者。被歷代元主奉為“普應國師”,世人尊其為“江南活佛”。在天目山中峰門下剃度受戒的維則和尚(天如禪師)得恩師真傳後,也成為一代高僧。高僧天如禪師於公元1341年,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的擁戴。公元1342,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天如禪師為感念自已的恩師中峰和尚,取名“師子林”,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天目山獅子岩,在天目山上建“獅子正宗禪寺”,而且園內多怪石,形如獅子,亦名“獅子林”。獅子林名聲顯著,至元末明初,已成為四方學者賦詩作畫的名勝之地。天如禪師謝世以後,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幾經名家商賈之手,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祖父)從民政總長李鐘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解放後,貝氏後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後,於1954年對公眾開放。

天如禪師在天目山時,以珍惜糧食和體恤民苦而著稱。有一年天大旱,天如奉師命下山化緣,此時民間百姓糧食顆粒無收,靠食菜為生。鄉民見天如只好都以菜相贈,天如實在不忍心收下,就去田地裡掘起些鄉民留下的菜根,雇人挑上山來,煮菜根以饗僧眾。誰知,菜根煮起來、吃起來特別的香甜。於是,“菜根香”的名稱就傳開了,一生喜食菜根的天如禪師也被民間稱之為“菜根和尚”。解放前,天目山有名的“菜根香”飯店,名稱就由此而來。天目山當地民間如今仍喜食的“芥菜蔀頭“的煮法和吃法就是延襲當時的一種。

天如禪師初到蘇州時,見一片荒地無人居息(此地即後來的獅子林),十分可惜,則壘石屋居住下來。白天懇荒種菜,晚上納弟子授經。菜收後送於周邊百姓,自己和弟子食菜根。菜根當糧的方法,也傳到了蘇州。天如禪師年邁後,弟子們感念師傅的疾苦,開始為其建造禪林。天如禪師實際就是“獅子林”的初創者。

2006年3月,蘇州獅子林管理處主任陳中攜干部職工30余人來天目山尋根

訪祖。他們游覽了大樹王景區,參觀了開山老殿(獅子正宗禪寺)、獅子岩等,並朝拜了高峰、中峰墓。詳細了解了天目山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情況。他們通過尋訪當年天如禪師的足跡,為獅子林和天目山能夠同出一脈、都擁有一位體恤民苦的“菜根和尚”而自豪。也為昔日僧人對天目山“大樹王國”的完好保護和獅子林“假山王國”的創建及歷史變遷而感慨。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