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裡,西安一直是中國最牛的古城。南京雖也位列六大古都,但私下認為有些丟人,因為建都的多半是些鬼不生蛋的小朝小代,諸如宋齊梁陳之類,還都不長命,偶爾建了個大朝——明,結果剛到第二個皇帝,屁股尚未坐熱,就被自己的叔叔推翻,遷都北方了。西安則不同,不僅建都的朝代多,而且都是繁華盛世,在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上占據了漫長的重要歲月。如同我後來在陝西博物館裡聽到一位導游不無自豪的話語:不是俺們陝西人愛顯擺,事實就是,在西安隨便一鎬頭挖下去,就是寶貝挖!此話不虛,老楊頭不就是挖井挖出了個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兵馬俑麼!同學曾告訴我,她在兵馬俑感動到要哭。我有些不能想像,當年我登上長城的時候,雖也興奮,卻沒有一絲感動的意思,可能是那時候太年輕了吧,對於歲月,根本沒有概念。而今時今日,單單是想自己的年紀,就能讓我痛哭流涕了。
此行設計繞道西安,做一日半停留,再回南京,算是滿足了自己對秦始皇兵馬俑一直以來的向往,而且,也是比較之後最為經濟的走法。不過,因為飛機超級晚點,在西安的時間,便壓縮在短短的一天之內,回來後也一直覺得是件挺遺憾的事情。好在南京西安並不遙遠,以後還可以專程再去。
因為惦記的就是兵馬俑,所以坐上306旅游專線車以後,怎麼也聽不進售票JJ關於先去秦始皇陵再看兵馬俑否則看不懂的勸告,執著的直奔終點而去。
從景點大門到售票處及進去參觀,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或許,正適合這磅礡俑坑的氣勢,讓游客提前就有個心理准備吧。走在景區小路上,我覺得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本來一個群山圍抱的小村子,若不是這沉默地下的驚天發現,又會有幾人知曉,幾人關心?如今,附近的村民早被征去土地,不事農業,而紛紛改做仿秦俑掙錢,基於此,恐怕他們更感激那幾十年前的掘井,和二千多年前的掘墓。
幾個展廳設計的古樸凝重,傳統汗式建築風格。我從環幕電影開始,再到三二一號坑。三號佣坑在被發掘前曾遭嚴重破壞,發掘出戰車1輛,陶侄武士俑68座,青銅兵器34件。平面呈一“凹”字型,被推測為一、二號兵馬俑兵陣的指揮部,有車馬房及東西廂房,將軍們就在這裡進行戰事指揮謀劃了。而二號坑現基本是一空坑。本來它是弩兵方陣、戰車方陣、騎兵陣和車徒組合的長方陣這四個相對獨立的小陣組成的一個大型軍事陣營。但因為考古發掘尚在進行中,所以,這個坑等於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目睹考古發掘現場的機會。
當我走進秦兵馬俑一號坑展廳的剎那,眼淚一下漫溢。一排排的兵俑近在眼前,神態各異,活生生的,將千年定格,讓你沒法不唏噓。我不敢說仿佛聽到當年沙場的萬馬齊喑,殺聲震天,因為那一刻,我的耳邊安靜無比,川流的游人,頻繁的閃光燈,全部消失,只在朦朧淚眼裡凝視兵俑,一瞬間,穿越千年時空,情不自禁伸出手來,仿佛觸摸到兩千多年前的歷史。那一刻,我恨不能跳下坑去,抱著俑大哭。。。。。。
而銅馬車展廳的兩輛歷經十數載修復展出的銅馬車,更是讓人慨嘆千年古人,何等智慧,何等精巧手藝。有一個馬車撐傘杆子,做了個復制品展示,導游過來親手演示其如何實現早中晚不同時辰遮擋不同方向陽光的問題。我聽了4個導游,越聽越不可思議,奇巧的機關,今日的復制品用先進的線切割技術才得以完成,而當年當時,何以成就?千古之謎!
流連許久,依依不舍離開,坐車去陝西博物館。在西安這樣一個歷史厚重的古城,你注定要帶著滿身塵埃才能離開。
幾個小時,穿梭於三百萬年的歷史,驚嘆於那些匪夷所思的發明,制造。最讓人驚心的還是那種將自然賜予之瑰寶結合人類智慧的完美。比如陝博的鎮館之寶。若無人給你解說,你說不定就這麼舉步匆匆而過,而一旦得知其誕生的過程與心血,你便凝視之而不能移步了。那是一個瑪瑙牛角杯,晚唐的。瑪瑙本身是從下而上堆積形成,但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橫著長了,所以生成反光點。得到這塊料後,工匠花五年時間琢磨構思,才最終做成牛角杯,發現的反光點處也制成眼部瞳孔,使牛頭栩栩如生。平時置酒於此杯隨身攜帶,飲時拔出牛口金塞。陝博文物眾多,唯此件是決不外借展覽之物,是為鎮館之寶也。更為神奇的是,我拍的照片回來後發現虛化一片,甚是詭異,當時我可是回看了的,非常清晰。
關於陝博,不再細述,那好比浩瀚深邃的文化、歷史海洋,徜徉其中,只覺時間太少。一個後我走西藏的朋友,也去了西安,他說他在陝博呆了整整一天,直到晚上才渾然驚醒,奔向火車站。我也是異常痛苦的出來的,不過是奔向了回民小吃一條街,吃到捧著肚子不能動,才不舍的離開,然後衝回旅舍,取包到火車站。我在小吃街後面的古玩一條街上買了個塤,那種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的聲音,極其適合西安,如果是夕陽西下的城牆上,恐怕更能撩發思古之幽情。我花了十分鐘,終於跟店老板學得要領,吹出了那嗚啊嗚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