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記開封城裡有座大相國寺。
我和琳被擠在小巴士的一角落裡,離開朱仙鎮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回到了開封,進了相國寺汽車站。這時,天空飄起了淅淅瀝瀝的雨滴,我頂著地圖,拉著琳琳拐進了左近的一條巷子。好一條飄著酒飯香氣的老街,低矮的屋檐下,一屜屜包子堆得跟小山似的。於是我們隨便撿了一家,要了足足三屜的小籠包。
二屜包子下肚後,心滿意足的我,抹了抹嘴上的油開始和小店老板聊起天來。原來傳說中的大相國寺就在不遠處的前方,而這條不起眼的小街,也有著一個香艷的名子——胭脂河街。遙想“四水貫都”的日子裡,一條彎彎的小河在門前流過,趙師師、錢師師、孫師師們雲髻水袖,嫣嫣然地從河邊飄過,落下的點點水粉把這河都染成胭脂的顏色,那是怎一番的風情。滄海桑田過後,我們沿著這依然飄著香的小巷走到了盡,大相國寺在一片熙攘繁華之中,與我們相逢了。
古寺紅塵
在我的思想之中,古寺名藍總是與明山淨水、深山老林聯系在一起的,似乎只有遠離世間的滾滾紅塵,長伴青燈古卷,才會四大皆空,修成正果。不想大相國寺卻棲身於市井,與酒肆屠戶為鄰,與販夫走卒為伍,著實讓我大感意外。廟的東牆之外,行人如織、店鋪林立,那是號稱“開封的王府井”的馬道街;西邊更甚,一個巨大的農貿市場整個壓了過來了,大有一口吞相國寺面而後快勢頭。於是不禁為僧人們擔起心來,不知這大相國寺一代代的高僧們是如何在這樣喧鬧的叫賣聲中,敲打著木魚,聆聽著佛音,修行著、思考著、歷練著的。
看了書才知道,大相國寺的熱鬧與嘈雜是由來已久的。宋人在《燕翼貽謀錄》就有這樣的描述:“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於此。”《東京夢華錄》裡更是詳細地描述了“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的盛況,凡是市面上流通的服飾、文具、藥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幾乎都可以買到,而且,有許多東西甚至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
不僅老百姓經常光顧,就連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也常在這裡流連忘返,黃庭堅就曾在這裡買到過史學家宋祁的《唐史稿》手稿。傳說,在長年在開封居住的李清照一有空閑就拉丈夫到大相國寺去逛街。她老公趙明誠可是想當年著名的文物鑒定家(曾多次擔任“鑒寶”節目嘉賓),於是夫妻倆到了大相國寺,不去參禪拜佛,老婆跑著去買零食,她在自己的書裡就曾介紹當年喜歡的零食“炒銀杏、栗子、河北鵝梨、梨條、梨干、梨肉、膠棗、棗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棗、海紅嘉慶子、林檎旋烏李……”怎麼樣,流口水了吧。老公呢?南邊大樹下邊,拿個放大鏡,正在一大堆舊書舊畫古董之間流連呢。每每太陽落山時候,李MM和趙GG才抱著一大堆書畫,提著一大包零食,手拉手,一步一回頭的告別大相國寺。
到了民國的時代,人家馮玉祥將軍更爽快,干脆就把大相國寺改成了中山市場。
所謂“佛不避世”,大概就是此理。
始建相國寺
話扯遠了,回到相國寺。想進寺廟,門票三十,一分都不能少。邁進山門,開始說說大相國寺的歷史: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一代梟雄高洋登基後駕游汴州,憑吊信陵君的故跡,深感公子高義,並詔敕在魏信陵公子的故宅上建“建國寺”以示紀念。 隨後,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在《大相國寺碑》中記載“建國寺”更名為大相國寺的原因:傳說唐睿宗李旦曾在夢中遇到了金身彌勒,因而,由“相王”而登基做了皇帝,故“改故建國寺為大相國寺”以紀之。從此,大相國寺之名沿用至今。
《西游記》也有一個關於大相國寺建寺的傳說:一次,唐太宗去陰曹地府觀光考察時,借得開封府一個名叫相良的人在陰間存放的金銀,才得以生還。返回人間後,唐太宗去找相良還錢,但這個販賣烏盆瓦器相良卻說什麼也不肯收這筆錢,唐太宗怕自己失了誠信,只好用這金銀在開封建了座寺廟,也就是今天的大相國寺了。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始。故事雖不可信,但也給大相國寺加重了幾筆神話的色彩。
到了北宋,大相國寺進入了香火鼎盛時期。宋太祖、宋太宗都對相國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這裡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道場。那時,相國寺占地五百四十多畝(相關於今天相國寺的二三十倍),分為六十四個禪院,殿宇高大無比,壯麗絕倫,古人稱贊其“大相國寺天下雄”。北宋大相國寺號稱 “皇家禪院”,一代代的帝王多次巡幸,皇帝生日時,文武百官要到寺內設道場祝壽,重大節日,祈禱活動也多在寺內舉行,新科進士題名刻石於相國寺為北宋慣例。寺院著名的和尚都獲得過皇帝賜封號的榮譽。世界上第一個醫用人體模型“針灸銅人”也存放在大相國寺的仁濟殿中一百多年,供世人瞻仰,於是有了“資聖熏風”汴梁名勝。
“花和尚”與佛
邁進大相國寺的山門,直面迎客的不是哼哈二將,不是笑彌勒,而是“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如果說海天佛國的普陀山那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初祖達摩修行在少林,濟公和西湖靈隱寺“沾親”是合情合理,那找“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花和尚來當大相國寺的形像代言人是不是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這不是要活活氣煞大相國寺千多年來的苦苦修行的各位高僧了?別人不說,琳就死活不願與其為伍,說什麼也不和“花和尚”合影,理由是他太醜,於是換了我當模特。我卻是從小就喜歡魯智深的,有機會和他合個影,自然快活,快步上前,抱了他的大腿,留了個念想。
魯智深以其:愛打報不平、率性而為、殺人如麻的形像,早已深入人心。智深有一身勇力,卻不曾行欺壓良善之事,不拘禮法,卻不能容他人橫行。歷來對魯智深最為推崇的是晚明大思想家李贄,他說智深是“大慈大悲的羅漢菩薩佛”, 說他從不守佛門之規矩,從不念念成佛,一如維摩詰,“煩惱即菩提,不離生死而住涅槃結果”,於是他倒真成佛了。無怪金聖嘆老爺子都說他是“上上人物”。而一句“罷,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到讓《紅樓夢》裡典型的淑女薛寶釵與這萬裡隨緣化的“花和尚”,有了共鳴,確是妙事。
而智深和為他剃度他出家的智真長老的一次對話,又讓人真真感到了禪宗佛性中悟的一面。長老只一句:“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 智深因而得法,才說出:“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瑣。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的偈子。
我很喜歡下面的一個小故事:
小和尚問老和尚:“什麼是佛?”
老和尚說:“什麼?”
小和尚走到近處,大聲問:“佛是什麼?”
老和尚倏地伸出手,捏住小和尚的鼻子,小和尚憋得滿臉通紅。
老和尚問:“現在你懂了嗎?”
這就是佛教文化的精微之處:你不需要知道佛是誰,只需要知道你自己是誰。
吳帶當風
我們告別了鐵和尚,繼沿大廟的中軸線前行,全然不顧兩邊的晨鐘暮鼓,徑直到了天王殿。殿中新修的四大天王倒也周正,就是少了點神采,全然沒有當年大相國寺風雲際會、巧奪天宮的風華。實在想不出,這就是引得歷代能工巧匠“仰而觀焉,立極則坐,坐極則立”的大殿。只能放來想像的翅膀,再次夢回唐朝。
在唐宋那段鼎盛的日子裡,大相國寺不光是落落風塵中的一方廣場,更是眾多文人雅士心中的聖地。從唐代的大書法家李邕,到宋朝的畫家張擇端;從一代名相寇准到千古一人的蘇東坡,都在這裡留下過一串串的故事,但最吸引人的還是“畫聖”吳道子的故事。
剛剛出道的吳道子,在老師張僧繇引薦下到了大相國寺,老方丈於是同意讓他在這裡畫一幅壁畫,(這個經歷就好像幾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到了西斯汀教堂一樣)。吳道子深感在藏龍臥虎的大相國寺留墨非同一般,數月下來竟沒敢動一筆。直到一個皓月當空的夏夜,久久求索的吳道子在的月光下躑躅,忽地看見自己飄動的影子。他仰望蒼穹,只見當空的明月正射出萬道光華,於是聚心頭的神思一下子噴湧而出。吳道子快步跨入大殿,在壁前筆走龍蛇,時間不長,一副飄飄而至的《文殊維摩菩薩像》驚現大相國寺。次日清晨,老方丈與眾僧一進此殿,忽覺涼風習習吹散了多日來的酷熱,定睛一瞧,這風竟乃畫中菩薩的衣帶所生。老方丈不禁驚呼:“真乃神來之筆,吳帶生風。” 吳道子也因此畫名揚天下,被譽為“畫聖”。
天王殿後是大雄寶殿,也是相國寺的主殿,因其氣勢恢宏,被譽為“中原第一殿”, 殿內供奉的是橫三世佛,佛的背面,是一組觀音的浮雕,表現的是“獨占鰲頭”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從魁星變成了觀音,一直想不出是何原因,難道開封這地面上,觀音還分管教育文化、金榜題名?那文殊菩薩、魁星祿神豈不是得不到了香火?
千手觀音
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佛殿是羅漢殿,八角造型,俗稱“八角羅漢殿”,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附檐周圍游廊環繞,殿中一院,有八角亭聳立。這八角羅漢殿還是大相國寺為數不多的幾件躲過了亂世戰火的清代建築,當地還有句歇後語,“八角殿,是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八角羅漢殿內供奉的是如今大相國寺的鎮寺之寶——千手千眼觀音像。
八角亭中的這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高三米多,面色安詳,眉如彎月,眼透靈光,渾身上下充滿著幽雅靜謐的美感。無論站在哪個方位上,都能清楚地看到她那端莊、秀麗的面容。傳說,這立像是乾隆年間由民間的一位老藝人窮其一生,用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佛像四面造型各有不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呈扇狀分布的小手三至四層,每只手掌中均畫有一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只眼,民間俗稱“千眼千手佛”。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精巧,可謂鬼斧神工,甚是神奇。而關於千手千眼菩薩,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這千手千眼觀音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但國王非常的不喜歡她。後來妙莊王得了重病,醫生給他開了一個奇特的方子,但必須要有親人的一支手和一只眼為藥引,才能治愈。於是國王問遍了自己的三個女兒,長女、次女都不願意,只有被父疏遠三公主願意,她卻毅然地為父斷手剜眼。妙莊王服後,病果然好。就連遠方的佛祖都被公主的善良孝道後感動,於是渡公主成佛,並賜給她千手千眼。” 《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以圓通修證無上道故,能現眾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由二臂四臂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陀羅臂;由二目三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20位聾啞演員演繹的一舞《千手觀音》感動了整個世界,而舞蹈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大相國寺的這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八角殿內的千手觀音,自是無價珍寶,但圍繞羅漢殿四周的幾百座雕像卻是畫蛇添足之俗物。其做工之拙劣,簡直是慘不忍睹,而且是關公戰秦瓊,全無章法,“關公與韋馱成了觀音的左右護法”,強烈建議全部拆除。
中軸線,最後一座二層建築是“藏經樓”,大相國寺歷經水火之苦,戰亂之禍,致使藏經樓沒有留下什麼寶貴的經書與文碟,不由讓人心痛。
走出佛音徐徐、佛香裊裊的大相國寺,再次走入了熙攘叫賣的人群中,這時寺內悠遠的鐘聲響起,這鐘聲刺破了紛紛攘攘的鬧市,一直送進我的耳中,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仍在講述著大相國寺不老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