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敦煌(二)

作者: liuchangchun

導讀莫高窟才是敦煌的極至。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鳴沙山東簏的崖壁上,南北長約有16OO米。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77 年),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 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裡,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 ...

莫高窟才是敦煌的極至。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鳴沙山東簏的崖壁上,南北長約有16OO米。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77 年),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 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裡,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著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第二天一早,驅車前往,據說這裡曾經有大河流淌,石礫被河水衝刷,在河的一邊形成了高高的沙礫層,石窟就修在沙礫層之中。蒼海桑田,想不到今日的戈壁灘也曾水草茂盛。如今的敦煌早已不見大河溪,每年的降水量很小,石窟建在沙礫中,似乎不是牢固的感覺,但正是這裡干燥的氣候,保證了石窟歷經千年而不變。莫高窟據說每一窟都是當年信佛者自已投資,請能工巧匠精心雕啄而成,大量的翊翊如生的佛像和美麗的壁畫反映出當年的文明與文化,歷史的痕跡有時是那麼的難以尋覓,尋到時,便不禁為古人的智慧與修養驚奇。

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有選擇的看了幾尊佛像,介紹了幾處壁畫,最後來到第十七窟,這個掩藏了幾百年文明的地方——藏經洞。這兒曾經有五萬卷古書絹畫被疊放在一塊,洞口被封。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箓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古文明的再現引來世界的目光,在那個列強紛爭的年代,大清國勢日衰,無力保護國家的寶貴財富,在英、法、美、俄、日等國探險者的詐騙掠奪下,絕大部分古卷都已流失海外,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留下來僅有的部分也被許多官員私藏,其中有個官員負責把古卷送往北京,在途中將名卷竊下,然後把剩下的書卷撕成兩半,以充數量,而他將自己所竊書卷竟賣給了日本人,是為國恥。可也有人說,正是因為這樣,敦煌古卷才在世界的文明史上大放光芒,使無數的文史學家從世界的四面八方趕往戈壁中的敦煌,去探尋人類千百年前曾有的生活和憧憬,曾經的理想和光榮。

下午來到敦煌博物館,了解了敦煌的歷史,就了解中華民族開發西部的歷史,就更加崇敬先人的功績,這裡有長城的最古老段,有聞名暇耳的陽關、玉門關。“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出了陽光就是西域。而玉門關更是中華重關,漢武帝時,位處西域的大宛出汗血寶馬,漢武帝派使者重金求馬被拒,一怒之下,派小舅子大將李廣利出征西域,結果因路途遙遙,未至大宛國以死傷過半,只得半途而返,漢武帝下令關閉玉門關,要求李廣利不征服大宛不得回長安,同時在全國征兵,據說當時有許多商人專門出錢出力,當然他們的要求就是勝利後有經商的特權。而在那個尚武的時代,我們的先祖們,許多人自備精刀良馬,自願參戰,當時二征大宛的兵馬據說達百萬之眾,最後這個由希腊人建立的國家被滅,所有汗血馬和良馬全部被運往長安。

晚上我們乘飛機離開,耳際回蕩著唐朝王瀚的那一首《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彈琵琶馬上催。醉臥疆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豪情的愛國主義在敦煌,在古詩的浪漫中永放光芒,而我也寫下了——走過敦煌:當秦時的明月照在了漢時的關隘/我仿佛行走在沙漠的渺渺翰海/那風吹來了/吹來了盛極煊目的唐代/駝鈴響徹在古往今來/我感覺到了/感覺到了龍城飛將的存在/我感覺到了/感覺到了天可汗的英雄氣概/你聽/你聽/西陲勇士們的嘶殺聲/絲路商人的笑語聲/久久地/久久地飄蕩在塞外/在鳴沙山尖/在敦煌的峰火台/我極目地尋找著/尋找著飛天的自由自在/尋找著我佛慈悲的關愛/我看到了一條古道/它通向我夢想的年代……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