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有一條知名度很高的街道叫柳巷,有人把它比作“北京的王府井”,也有人把它比作“上海的南京路”,可見它的商業氣息與繁華程度的非同一般。還有一個相同點也是一條受管制的步行街。大凡外地來的客人都要去實地感受一下它的商業氛圍,因此某種意義上它也就成了太原的代名詞。柳巷無疑是太原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太原人心頭最溫熱的一塊玉佩。柳巷雖歷經歲月滄桑,風韻猶在,只不過在著裝上由以往的素面朝天變得雍容華貴了一些。隨著城市一天天地長大和延伸,人們的居所越來越遠離了它的視線,但人們仍然習慣地把去柳巷一帶轉街和購物稱之為“進城”,這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一種情結。
我從小就在緊挨柳巷的一條街上長大,事實上我生長的那條小街也屬於廣義上的柳巷。直到考上大學以前我一直是生於斯長於斯,所以柳巷是我整天出沒的地方,也可以說柳巷見證了我成長的整個歷程。令我汗顏的是我從來沒去在意過“柳巷”這一地名的源起。直到今天,如果望文生義地猜測的話,可能是這條街道的兩旁綠柳成蔭?也可能解放以前是煙花風月場所?不得而知。
以前每每和外地客人提及柳巷,人們或放聲壞笑或暗自竊喜,人們更傾向於“煙花柳巷”這一經典理解。最近在網上看到好幾個外地游人在談到太原的柳巷時都稱之為“曖昧的柳巷”,這種習慣性地聯想源於人們所接受的已有的文化,因為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就將多情嫵媚的女子借柳詠喻。《詩經》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李白即興詠誦:“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毛澤東也揮毫作詩:“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隨手粘來,不勝枚舉。只不過是在它的原有之義上盡數發揮。
那麼柳巷是因何得名的呢?相傳元末明初,明軍攻打至太原附近時,西征大將軍常遇春化妝成樵夫,潛入太原城內偵察,行至橋頭街被元軍發現追蹤,常急拐入附近一條小街,被一年逾花甲的老婦柳氏相救,方使明軍順利攻克太原城。人們為了紀念柳氏,便在各家門前街畔栽植柳枝,天長日久,這條小街便綠柳成蔭,故稱柳巷。
過去柳巷一帶雲集了太原所有的百年老店和風味小吃,如藥店樂仁堂、糕點鋪雙合成和稻香村、鐘表店亨得利、鹵味醬肉店六味齋、清真飯店認一力和清和園、裁縫鋪華泰厚、茶莊乾和祥、元宵店老鼠窟、柳北和開明照相館,還有綜合性商場開化寺和大鐘寺,醬園巷的副食品市場……因此居住在柳巷一帶的市民倍感自豪,吃喝拉撒娛樂看病等生活消費簡直是一應俱全。即使現在柳巷也是商家的必爭之地,精明的商家深知得柳巷者得天下,就連外資企業登陸太原也必先搶灘柳巷這一黃金旺地,屈指數來如肯德基、麥當勞、得克士、必勝客、加州牛肉面、永和豆漿……還有服裝類那些知名的國際和國內品牌在柳巷都設有專賣。柳巷就像是一個賭資雄厚的莊家,無論是南來的還是北往的,也不管是國際的還是國內的,全部通吃。如今太原有“適合於人們居住的實惠的中等城市”之美名,我認為柳巷的地位和作用功不可沒。
如果說白天的柳巷是喧鬧而繁躁的,那麼夜晚的柳巷則是熱情和嫵媚的。當別處的店鋪正准備打烊關門時,柳巷的夜市如美人出浴才剛剛開始展露她迷人的風情。除了琳琅滿目的服飾百貨讓人目不暇接之外,更有香飄滿街的各類風味小吃,讓你口咽涎水。吱吱冒煙的羊肉串、哧啦作響的炒灌腸、咝咝吸溜的酸辣米線、香汁四溢的夾肉餅……直叫美女滿口生津忘卻了嬌羞,後生嘖嘖咋舌斯文不再。如果適逢夏日,夜色朦朧的柳巷街頭還是太原最佳的美女觀景點,那些穿梭往來或清麗或妖媚的佳人,膚如凝脂,發似飛瀑,流眉顧盼,風姿妙縵 ,稍不小心你就會變得痴痴呆呆,魂魄出殼。據說柳巷的銅鑼灣現在新增了頗具規模的海鮮特色燒烤更是後來居上,出盡了風頭。
世人皆知,封閉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山西人封閉的思想觀念。但柳巷卻以它開放的胸懷和寬容的姿態,吸納和包容了各種文化和商品,爭奇鬥艷,各放異彩,具有超強的兼容性。無論這座城市如何變遷和拓展,柳巷仍將是引領太原消費的時尚前沿和太原人心中永遠不落的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