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隨筆

作者: 姚建靜

導讀【寫在前面.選擇旅行】傑克.凱魯亞克說: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所以這一次我還是選擇了旅行。 用銀行存款的大部分去完成一次旅行,對我來說顯然是一次冒險了。冒險的原因,是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值得。 在飛機上隨意翻閱雜志,意外地讀到一段頗有意味的話:世界上最神秘的事,是人的可能性。你知道你是誰,你不知道的,是你還可能是誰。你現在的生活是你諸多 ...

【寫在前面.選擇旅行】傑克.凱魯亞克說: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

所以這一次我還是選擇了旅行。

用銀行存款的大部分去完成一次旅行,對我來說顯然是一次冒險了。冒險的原因,是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值得。

在飛機上隨意翻閱雜志,意外地讀到一段頗有意味的話:世界上最神秘的事,是人的可能性。你知道你是誰,你不知道的,是你還可能是誰。你現在的生活是你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實現了的一種。那些尚未實現的可能性不知何時會劈面迎來……

這麼看來倒是我放不開了:人生短暫,本沒所謂值不值得,自己喜歡,去做就是。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人生模式盡管不值得提倡,但為“穩定”和“保障”而消耗的人生太累,時間長了難免失去生活的熱情,行屍走肉在一堆規則和約束中。試想李白倘若沒有那悖世離俗的灑脫,又豈來的仙家詩章呢?千百年來沒有人能超越他在文學上達到的境界,因為我們都舍不得。舍不得手裡的東西,也就無法跳脫當下去看那別樣的人間。佛說“舍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我們必須放棄一樣,才能得到另一樣:這就是選擇——人生就是不斷地選擇。

我不是要漂泊,也不想流浪,我只是選擇旅行!

你看,在出發和回家之間,遍布著那樣多的塵世境像和人生智慧——這就走出去,攜帶著這羸弱的皮囊,跟隨古人的腳步,飛越山重水復,跋涉千裡江川,不介意到哪,只願在一個無人相識的空間盡情釋放,找回潛藏在內心的真實自我。

無掛礙,無恐懼:但向前行! 【青年旅社】

第一次單獨遠行,第一次坐飛機,沒有傷感,我仿佛已經知道“單飛”就是我的宿命。

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擠近機艙,很快置身於茫茫雲海之中。子時光景抵達成都雙流機場,事先約好的司機師傅准時來接機,並告訴我原先計劃好的稻城亞丁之旅由於湊不齊四人包車而不能成行了。

我頓時陷入無著狀態。

龍堂青年旅社,位於寬窄巷,是一個三層木樓的四合院式建築,古色古香,頗安靜;主人家一大一小兩條狗漂亮而溫順。我在這裡租了個床位,草草休息了一晚。休息也就罷了,還糊裡糊塗地做了個夢:在夢裡,我似乎變成一只孤獨的蝴蝶,疲憊地飛翔,尋找可以前進的方向,不敢稍作停留。

清早起床,用旅社的電腦上了會網,決定先在成都市內逛一圈後再作打算。

提著行李穿梭在成都的街頭,覺得自己頗有難民的感覺,只是被閑適的的空氣浸透了,倒也鎮定自若。

記得來時朋友的推薦,便先看了武侯祠,出來恰好便是錦裡了。

錦裡是條很不錯的街,令我聯想起畫片裡的麗江。在街邊的鋪子裡要了碗酸辣粉和兩串燒烤,美美地吃著,看游客往來,腳步都是緩緩的,心下也甚是安寧。

結賬的時候總算想起自己還沒有下一步的計劃,憶及網上驢友們稱道的夢之旅青年旅社便在左近,於是沿路找去。

夢之旅青年旅社躲在武侯祠大街某個弄堂內,入眼是歐式鄉村的小木屋建築,頗具風味。

走進去,見大堂中掛滿了驢友們的召集貼和留言;中間有個乒乓台,一個長發小伙和老外對站正酣;有人看電視;有人磕著瓜子看書;有人在上網……各自自在著。

35元買了個床位,領了干淨的床單床套進房間,發現是學生時代那種雙人疊床,恍惚如見時光倒轉。

擱下行李,在大堂點了碗三塊錢的蓋碗茶,便坐下來寫日記。想:就是這麼漫無目的地流走在成都的時光其實也很得趣:千裡之外,何嘗不是故鄉?!

與在成都做DJ的朋友聯絡,去錦裡吃了夜宵,定下次日去都江堰與青城山,然後再返回成都,坐車去九寨黃龍。

我望著夜色中的錦裡想:這就是江湖了,而江湖永遠不是上一刻的江湖!旅行的本質是變化——變化中的人生是充滿希望的!這一刻起,我要學會的,只是隨機應變、隨遇而安。

【都江一堰】

不能想像一座2200多年前的建築在今天還在發揮巨大的功用,但都江堰是真實存在的。

“是宜與長城,並耀秦皇代”,多年前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也看到都江堰與長城的類比描述,至今仍有記憶。我想我是無法忽略它的。

說都江堰,需先提岷江。導游介紹說,岷江是長江上游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便常引起洪災,洪水退時又沙石千裡,加上岷江東岸灌縣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即造成了東旱西澇之勢。

秦昭襄王51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對岷江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後,鑿穿玉壘山引水,將岷江水流一分為二,其一分洪,其一灌溉,運用回旋流的理論,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當前灌溉面積已逾千萬畝。

《史記》記載: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算來言之不虛。

憑欄遠眺,岷江之水滾滾而來,我不禁想:古巴比倫王朝兩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淪為沙漠,而古羅馬帝國的人工渠道也都棄置荒廢——唯有中華都江堰,依然碧波不斷,令我心生豪邁!

李冰由修建都江堰而總結出的水經“深淘灘,低作堰” 如今還刻在石上,為後人效法;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像也早已脫離人的概念,進化為“神”。或者,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靈原本就是那麼真實地貼近蒼生。

時光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但我仍能在天雨朦朦中感覺到這位古人的智慧。取下眼鏡擦拭,眼前忽然出現李冰神像上的面目:在這滔滔江水的上空,氣定神閑!

【幽幽青城】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青城派的弟子架不住華山派弟子令狐衝的一招半式,但如果你就因此而小覷了青城山,就大大地上當了。

青城山,古稱天谷山、丈人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屬邛崍山系,最高峰海拔1600余米,因青山四合、狀若城廓而得名。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即將青城山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聖地之一,在當今也是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瑰寶。

仿佛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它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更是道教的發源地;而道教又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所以我看青城山是帶著點“自家庭院”的親切感的。

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由覽車上行,見層巒疊嶂,林木蔥翠,呼吸之聲可辨,甚是幽靜——在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這無疑是一處洞天福地了。

其實又豈止是道家呢,陸游不也說了嗎:“向來遺恨極,不遂隱青城。”青城山不僅是道教的聖山,也是中國文人的後庭、是他們不耐風雨時可以退居的家園。

一座山,但凡得到了文人的青睞,就會平添幾分人文情懷,你再看它時,便與眾不同了。

青城山高台山之陽端坐著一個上清宮,宮內有鴛鴦井、麻姑池諸景,而門樓上高懸之“上清宮”三字據說為蔣介石手筆,兩旁的對聯則是愛國將領馮玉祥所題,聯曰:上德無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我瞪著那個“缺”字,低頭看看自己,想:這便是《道德經》的精髓了,卻又何嘗不是大自然的法則呢?!

天從來不是要欺負我——他只是要成全我!

我豁然開朗。

下山時步行約一個半小時,不曾飲水,但呼吸之間口鼻滋潤,正驗證山中濕度高、空氣潤澤之說。

路過天師洞,想起東漢時候就到此結廬傳道的張道陵。揣測他鶴發童顏,盤坐於洞中,無限莊嚴。當年他也曾聆聽過風從古樹上吹過的聲音吧?那麼在他身體羽化於自然之後,那魂魄是否還不肯離去,日復一日,細數著進山和出山的腳步呢?!

【絢麗九寨】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四川有太多值得看、可以看的地方。所受的教育不同、觀念不同,也許想看的地方也會不同——但無論你的審美多麼特殊,九寨溝都不可能被遺漏。

搭旅游車,北出成都,沿岷江河谷,經川主寺、岷江源,一路盤旋顛簸,約十個小時方至九寨溝。

九寨溝因溝內有九座藏族村寨而得名,風光主要集中於呈Y字型分布的三條線:日則溝、則渣窪溝及樹正溝。

乘坐旅游觀光車從溝口直達日則溝原始森林,下車沿棧道順溝而下,依次觀賞。

運氣頗好,當日艷陽高照,晴雲朵朵。傳說中神奇的海子,因含了多種礦物質,而呈現鮮妍色彩:有碧綠如翠,有深藍欲滴,有青黃若玉,有透明似鏡……一池淡雅寧馨,一池便寬宏深邃——姿色變幻,形態各異,襯著廣闊而澄淨的天空,令我如臨仙境、如登瓊宇。

海子之側,多有疊瀑。或隆隆恢宏,或颯颯淋漓,或悠然婉轉,或琳琅碎落:鏡像多端。

抬眼時,又可見林木斑斕,在山間蜿蜒鋪陳,與那起伏不盡的峰巒一起簇擁著不遠不近、若深若淺的雪峰——在高原明淨的陽光下,雪峰白如凝脂,一時覺得觸手可及,一時卻又高高在上,似乎不在溝內,卻大大提升著這溝的美趣。

吸一口高原清新的空氣,我已是心神滌蕩,如痴似醉。

九寨溝是天上的彩虹落在了人間,絢爛得近乎失真!面對她,除了驚嘆,仍是驚嘆。

而她守著這億年造化的美艷,春夏秋冬,無悔無改,任你追捧或冷落,其自執著從一,則更令人唏噓。細算起來,年年歲歲,變化的從來都是人事——不變的,是山川!

多少紛爭、幾許情仇,到了山川面前,都淡了。

頭上是朗朗乾坤,身周是山巒疊嶂,腳下是溪泉潺潺:當此之時,還有什麼是放不下、看不開的呢?!

晚上在藏民的鋪子裡吃烤羊肉,一口青稞酒,一口酥油茶,與素昧平生的驢友笑語喧嘩,竟也仿佛有萬丈豪情,透過小小的身子映射出來。

【品位成都】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仍然有很多人迎難而上,也許就因為蜀中藏著一個成都吧。

成都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西漢時,又因織錦業馳名,得“錦官城”之稱。杜甫有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說的便是成都了。

成都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在很長一段時期,還充當著中國後花園的角色。每當民族危難、王朝傾覆,成都便以其溫柔得近乎卑微的姿態接納那些灰頭土臉的君王和流離失所的民眾,給予他們生活的給養、精神的慰藉——翻開史冊,我仿佛還能看到唐僖宗帶著宮女和士官抵達成都時的情景:眼前是繁華的城廓,而背後是破碎的山河與淪陷的家廟。

正因為這海納百川、包容萬像的胸徑,所以成都一直以來就是名人的聚集地。在街頭隨便拉個市民,便可以向你說出一串如雷貫耳的名字:李冰、諸葛亮、劉備、王建、張道陵、司馬相如、李白、杜甫、陸游、薛濤、巴金……

不用再算別的,僅此,它的底蘊也已經太深厚了!

有了這樣一個深厚的城市,蜀道再難恐怕也擋不住人們親近他的腳步了:君不見,我這小小女子也不惜千裡迢迢,投奔向他呢。

我到成都並不為別的,只為的一個“吃”字。

記得李白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一杯酒,銷得萬古愁,可見酒之神奇力量。而國酒級的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全興大曲、郎酒、沱牌曲酒,盡皆出自四川——所以到了成都,好酒之人便算到了天堂。只可惜我一屆女流,並無半分酒力,也就無法體會李白們的心情了。

所幸有酒的地方便有菜。

四海聞名的川菜歷史悠久,漢魏六朝已具雛型。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也記載了古代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特性。

川菜以成都風味為正宗,講究色、香、味、形,尤其在“味”上風格獨具,以味多、味厚、味廣著稱,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之譽。烹制調味時,常把鹹、甜、酸、辣、麻集中使用在一個菜上,突出主味的同時又輔以它味,從而彰顯其特殊。著名的如怪味雞、魚香肉絲、麻婆豆腐、水煮牛肉、宮保雞丁、家常臊子海參、豆瓣魚、干煽牛肉絲、鍋巴三鮮等,都是代表:說起來便令人垂涎。

到了成都又知,這川菜最難得的,卻是好吃而不貴,美味得平易近人!或當小吃,或入火鍋,或以正餐:豐簡皆宜。

我在成都逗留了3天5夜,本以為時間充裕,足可遍嘗美食,豈知回到上海對照攻略,竟是什麼都沒吃過似的。於是感嘆川菜之豐富,恐以我一胃之力,便是住上三年五載,也未必能夠試遍吧。

然而可怕的是:成都的美味還不僅僅限於酒和菜!

到了成都,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其實是茶館。

有人把川茶館比同巴黎的酒吧、維也納的咖啡館,可見其規模和氣候了。

而在成都茶館不能不喝的,當屬蓋碗杯。

在文殊院的茶園,見滿園的人都左手托茶沿,右手提茶蓋,在碗沿上輕拔留響,將茶蓋半沉入水,滑動數下,翻湧起一股綠波、數片翠葉後送到嘴邊徐徐飲入,讓茶水在口中回旋一遍,最後才咕嘟一聲咽下,煞有趣味。

細瞧這些自得其樂的人,有的衣履鮮亮,有的穿著樸素;有的鬢發皆白,有的口齒未齊;有的成雙結對,有的獨自品位……我以前不知道成都人為什麼那麼愛喝茶,現在想,或許是因為成都的故事太多,所以要在這青綠的茶水裡把今古傳奇泡軟,然後才細嘬慢飲,和著青綠的山水一起咀嚼吧。

我撥動手中的茶,看到那漸漸寡淡了的茶水裡竟似乎漂出了一個成都——飲一口,舌面上覆上一層苦澀,然後便有百般滋味透過那苦澀一點點滲透出來。閉上眼,感到這園子裡有說不盡的風雅!

================================================

版權聲明:本文為顰顰(姚建靜)原創,版權所有。如您轉載本文,請務必寫明:“轉載自:天地之間原創中文網(www.38424.com)作者:姚建靜”否則,視為侵權,需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未經作者本人同意,不得用於任何商業行為。

作者MSN:pinpinyao@hotmail.com|QQ:36199007



(我在成都)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