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03 (紅軍的七十二天和我的七個半小時)早上七點,准時坐第一班車到習酒鎮。車程:一個小時另四十分鐘。茅台酒鎮到習酒鎮的一段峽谷是我路過不用買票就可欣賞的最美的峽谷。美酒河幾個大字刻在吳公岩一座高250米、寬400米,呈90度的懸崖絕壁上,壯觀無比。其工程之艱巨,其面積長度和寬度之大,均為世界之最。這是茅台,習水,仁懷一帶人們對赤水河的最高的贊譽。峽谷裡,赤水河上不斷有白鷺飛翔,濤濤赤水河,或急流勇進,或平緩如綢緞。習水鎮,二郎灘渡口上的四渡赤水紀念碑是一塊很大的河灘石。上面寫著: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河,二郎灘渡口。站在渡口邊,望著急流險灘的赤水河,望著赤水河畔的崇山峻嶺,我的思緒也回到了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一號到二十二號,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在古藺縣鎮龍山地區秘密再次掉頭北上,後突然轉北向東,在古藺太平渡、九溪口、二郎灘第四次橫渡赤水河,突破烏江天險,巧妙跳出30萬敵軍的包圍圈,成功實現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偉大戰略轉移。上午十點,我在二郎灘渡口邊的公路上攔了一個“悠悠行”小三輪機動車,前往太平渡。太平渡是四川省古藺縣的一個小鎮。這天恰逢趕集,路上行人或肩背大竹簍,或挑著滿籃的青菜,步履匆匆。不到十一點,我已從貴州的習酒鎮來到四川的古藺縣太平鎮了。這是一個雖不古老但有著年輪痕跡的老鎮。老舊的木屋依山而建,密密麻麻的一片。我將大背包寄放到一家小店,就直奔山上的“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館名。上山的石板路旁的老屋大門上,不斷有紅色的字匾:“紅軍駐地”的字樣。在陳列館的對面就是當年紅軍開倉分糧處。太平渡是紅軍二渡赤水河的紀念渡口。渡口的旁邊是“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阻擊站,戰鬥遺址。當年,紅軍到達雲南威信後,蔣介石急調重兵圍堵,企圖把紅軍消滅於長江南岸。毛澤東當機立斷掉頭東進,於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八號,十九號從四川古藺縣的太平、九溪口、二郎灘第二次成功渡過赤水河,把圍追敵人遠遠甩在後面,再次攻占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取得長征以來最大一次勝利。紅軍二渡,四渡赤水河是在同一個渡口渡過的,都是太平渡;九溪口;二郎灘。自古兵法上有“兵不厭詐”之說。在這麼狹窄之地,往返周轉,將敵人牽著鼻子轉。足以見毛主席過人的膽量。中午,十二點四十,我已坐在開往土城的長途氣車上了。四十分鐘後。車在土城大橋旁停下來,司機告訴我,要看紅軍渡河的土城渡口,就在這裡下車。渡口紀念碑在山上。這時,太陽高照。我再次寄存大包,滿頭大汗的爬到了山頂。紀念碑很高大,碑上端有一面正在飄揚的中國工農紅軍旗幟的雕塑。土城渡口幾個紅色大字,雄厚有力。碑底座上刻有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的詩詞.新建的土城大橋橫跨赤水河上,與渡口紀念碑相呼應,好像是當年紅軍理想的實現。七十多年前,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九日,紅軍離開遵義兵分三路西進,打算從四川的瀘州、宜賓之間北渡長江與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會合。蔣介石急忙調集150個團30萬大軍進行圍追堵截,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消滅於川、滇、黔交界地區。一月二十八日,紅軍在貴州土城連續打敗黔軍侯之擔部和川軍郭勛祺部後,於二十九日拂曉從貴州土城、元厚一渡赤水成功。下午三點,我又坐車來到元厚。元厚的紅軍渡,在赤水河邊的河灘上。我穿過很長的一段村落,上上下下的石板路。來到渡口紀念碑。用石條築起的台子外邊,已是放牛的地方。石碑上寫著:紅軍渡。紅軍長征一渡赤水第一渡元厚渡口。從早晨七點到下午三點,我從茅台渡口到元厚渡口,用了七個半小時,走了紅軍長征中七十二天四渡赤水的五個紀念渡口。一渡赤水的紀念渡口:土城;元厚。二渡赤水在:太平渡。三渡赤水:茅台渡口。四渡赤水是習水鎮的二郎灘渡口。再次回憶紅軍的長征歷程,想起在遵義看的展覽: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二十二日,中央紅軍四次往來跨過赤水河,進行大小戰鬥30多次,歷經七十二天。二十五年後,英國的蒙哥馬利將軍曾問毛澤東,在你所指揮的遼沈、淮海等四大決定性戰略中,你最看中那一個?毛澤東的回答是:四個都不是,在我一生的軍事戰略中,我最看中的是紅軍四渡赤水的勝利,這是我最得意之作。

(紅軍的七十二天和我的七個半小時)

(紅軍的七十二天和我的七個半小時)

(紅軍的七十二天和我的七個半小時)

(紅軍的七十二天和我的七個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