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飛游記】大夢江南(17)

作者: 鸞飛鳳舞

導讀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大夢江南 ...

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大夢江南(6):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948

大夢江南(7):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1833

大夢江南(8):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2299

大夢江南(9):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3018

大夢江南(10):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3539

大夢江南(1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8294

大夢江南(1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8534

大夢江南(1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8979

大夢江南(1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9094

大夢江南(1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9849

大夢江南(16):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42588

四十六、三生花草夢蘇州

我是乘船到蘇州的。

台灣詩人鄭愁予曾寫到:“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蟄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嗒嗒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然而我想,詩人在寫這首詩時一定還沒有來過蘇州,因為到蘇州來是不能夠用馬蹄嗒嗒的,蘇州的夢如此輕脆、如此纏綿,你怎忍心給她這樣的敲打?所以我選擇了乘船,柔柔的漂進蘇州的夢裡。

在杭州武林門碼頭上船,沿著運河故道,一夜的航行,將我從一個天堂送到了另一個天堂。蘇州,當我的口中輕輕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心裡早已經變得蘇蘇軟軟了。蘇州實在承載了太多人恬淡生活的夢想,這些人或許由於官場的爭鬥而感到疲累,或許由於人際的險惡而感到灰心,或許只是有錢有閑,而又想過一段單純適意的閑散日子,於是他們來到蘇州這“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地”(《紅樓夢》),穿池運石,疊山理水,終將他們出儒入道、師法自然的理想家園變成了現實。

這就是無可替代的蘇州。

更何況,一代一代造園的文人與匠人的完美配合,非但使得這些古典園林滿足了人們塵世中有桃花源的需求,而且已將造園藝術提升到我們不得不為之驚嘆與感動的地步。大到山石、建築、花木的構建,小至楹聯、窗紋、家具的配合,更不用說還有隔景、借景、框景、對景等等手法的運用,都已然是爐火純青、精妙絕倫,遠遠超出一般觀者所能想像的範圍——蘇州,她不僅讓你的夢想能夠實現,而且還實現的如此華麗,如此圓滿。

所以蘇州雖是天下無雙的絕世經典,卻不見有絲毫的霸氣,相反,她自古至今都是一個能讓在人世間活累了的人得到休憩的地方,宛若自家的後花園。人們想起蘇州,想起那一座座精巧的園林,想起吳儂軟語,想起評彈、昆曲,甚至想起虎丘和劍池,都如同想起了美人西施手中浣洗的輕紗一樣,熨熨貼貼,舒舒坦坦。

如果說杭州是一只晶瑩溫潤的琉璃盞,紹興是一壇飽經醞釀的陳年黃酒,那麼蘇州便該是一幅價值連城的傳世名畫了。由於年代的久遠,畫軸已被摩挲把玩的光滑褪色,畫卷也已泛了黃,也許你剛剛拿到她時並沒有多麼的驚喜和在意,但當這幅絕世佳作展現在你面前時,你就會陡然被她所吸引,凝目聚神、屏息半晌,然後不由嘆出:驚為天人!因為鋪展在你手際的,原本就是中國古代文人積澱與傳承了多少世代的夢想。

三生花草夢蘇州,實在沒有辦法抗拒蘇州的魅力,客船就在我的無限憧憬中,柔柔的漂進了盤門。晨霧緩緩飄蕩在護城河上,經典名畫在我眼前,輕輕展開了她絕世的容顏……

四十七、拙政園(上)

從小就知道,能夠出現在郵票上的東西,一定都是十分了不起的東西。我對拙政園的第一印像,就來源於一枚小小的郵票。那時我還小,對“拙政”這個名字感到十分費解,單憑票面上小小一幅線描的圖案,也很難看出這園子的美。後來得知拙政園乃是中國四大古典名園之一,心中便有頗多懷疑。因此當我一踏進蘇州城,第一個要去的就是拙政園,以解心頭十幾年的困惑:拙政園到底有什麼好?

可是我到的實在是太早了,客船清早七點到達蘇州南門碼頭,四十分鐘後我就到達了拙政園。園門還沒有開,連街上的店鋪也都還在打烊,我於是順腳就坐在了路邊的石橋欄杆上,靜靜的看太陽從曲折斑駁的水巷那一端慢慢升起。人說剛剛睡醒的美人才是真美人,因為來不及梳洗打扮,姿容都是天然。可以想知,我此時的所見,便是真的蘇州了——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竟然果真如此。

忽一陣花香襲來,引得我轉回頭看個究竟,原是有個賣花的老太太從我身邊走過,臂上挎著一只濕毛巾蓋著的籃子,毛巾下是一對對用鐵絲穿好了的白玉蘭。真好,真好,我買了一對,雀躍著掛在背包肩帶上,淡淡的花香就這樣一路伴著我走進了拙政園。



(玉蘭)

其時仍然尚早,園門雖開了,但還沒到售票時間。我卻恰好因拿著導游證而無需買票,十分順利的被放進了園中。瞬時狂喜!——據說周總理曾帶外賓參觀過蘇州園林,但參觀了一次之後就再也不去了,因為蘇州園林都小而清靜,一大群外賓再加上一大群陪同人員全塞進小小的園子裡,自然是意境全無,所以後來總理改成去西湖了。但現在這些園林都作為旅游景點開放,每日都有大量游人川流不息,而我何其有幸,竟得享如許福氣——只有我一個人的拙政園!

我想,也許只有幾百年前,拙政園的主人才有機會能夠獨享整個拙政園吧!公元1513年,明朝御史王獻臣棄官回蘇州,打算用大宏寺的部分地基建造庭院,於是他邀請了自己的好友、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為其設計,以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取名拙政園。

拙政園建成之後,文征明非常喜愛,常去飲宴賞游,樂而忘返,還親在園中栽下一棵紫藤,這棵紫藤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成活至今。豈料王獻臣死後,他兒子很不成器,竟在賭桌上輸掉了此園,此後拙政園屢被分割,劃為東、西、中三部分,分別幾易其主,先後曾住過吳三桂的女婿王永寧、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等,毀壞嚴重,面目已非。直到建國後,才將三部分合為一體而休整開放,便是今日我之所見的拙政園。

四十八、拙政園(中)

大門開在園東部,明末曾名歸田園居,早年這一部分的毀壞最為嚴重,後來又長期處於廢置狀態,現在的樣子雖經恢復,卻也大抵只與一個小公園相當。我心中被巨大的幸福感所充溢著,屏息躡步而行。四下極是靜謐,只有風、鳥、蟲的天籟之聲。

繞過蘭雪堂,看到著名的太湖石綴雲峰,峰後便有一池荷塘橫在眼前,塘邊的芙蓉榭正是賞荷佳處。沿水岸更向前行,過了天泉亭便是秫香館,卻無甚可觀,我徑向西側腰門走去,進了中園——拙政園最精彩的部分。

一出倚虹亭,眼前豁然開朗,自池邊水亭梧竹幽居畔西望,但見接天蓮葉無窮碧,綠水映天波光漣,沿著拂風弱柳下的荷塘直望過去,便是通往西園的別有洞天半亭,亭上更有一塔,仿似就在園中,而實際上此塔距拙政園足有3裡之遙,這就是古典園林中絕妙的“借景”之法,將非我園中之物納入游園之景中,從而將園景擴展到無限遠處。



(拙政園)

腳下倚虹橋,據說是所存不多的明代遺物,小巧古樸,極是可人。過橋進得一座小園,繞了半天,不得頭緒,但這裡的景物我又似乎非常熟悉,直到看見一小廳中高懸的“玉壺冰”匾額時我才恍然,這就是我十分喜歡的玲瓏館、海棠春塢和聽雨軒!這三組建築呈品字形排列,連為一體又各自獨立。玲瓏館居中,就是我最先看到“玉壺冰”的那座小室。廳內廳外飾以冰裂紋,遍植翠竹,清幽雅潔。館後有廊,一邊通向海棠春塢,一邊通向聽雨軒。海棠春塢自然以海棠為主,不僅種有幾株海棠,連地磚也鋪成了海棠紋,想見春光大好時,此處該是何等燦爛。聽雨軒內卻無甚繁花,一池荷、一叢竹、幾枝芭蕉葉。莫嫌單調,待到落雨時你再來,清幽的視野之外,更有雨打荷葉、竹葉、芭蕉葉的交相混響,宛若天籟,不勝淅瀝。

出得玲瓏館南的枇杷園,才看到有一位老人悠閑的背著手,踱步向遠香堂那邊去了。我也跟隨而去,剛到近前,就被堂前的幾缸蓮花吸引了——竟是藍色的!伸手摸摸,竟然是真的!原來真的有藍色的蓮花!驚嘆,驚嘆,舉相機狂拍一通。



(藍蓮花)

端坐遠香堂中,甚覺疏朗,因此堂四面皆是落地長窗,北側的田田荷葉和碧波中的三座小嶼皆是歷歷在望。三小嶼上各有亭台假山,自西向東一座高似一座。最西的小亭名為荷風四面,因我極愛荷花,因此也早聞此亭之大名,此時見她果然亭如其名,因此非常喜歡。中島山勢平緩,上有方亭一座,名雪香雲蔚,顧名思義,其周必是植有梅花。東島山顛有待霜亭,我本以為東山上定有楓樹,走去看時才知那裡種的不是楓樹,而是橘樹。此橘原產太湖洞庭東西二山,霜降時變紅,因此名為“洞庭紅”,更加不落俗套。

一路走來,由低到高,視野漸為開闊。回望來路,春時可在海棠春塢賞海棠,夏時可在遠香堂、荷風四面亭賞荷,秋時可在待霜亭賞橘,冬時又有雪香雲蔚亭賞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竟有如許賞不盡的美景,小小一園,蔚為大觀!

四十九、拙政園(下)

出荷風四面亭向南,過了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走到有一處我似乎又很熟悉的地方——小飛虹。說熟悉,因為曾幾次見過這裡的照片和圖畫,說“似乎”熟悉,因為這裡已與文征明所畫拙政園圖中的景像不甚相同。那時的小飛虹是一座三曲小橋,而眼前這小飛虹已是一座中部略高的廊橋了,而且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橋。

過小飛虹,到得真亭,隔水可望聽松風處,忽念及園東的聽雨軒,心中一動:風來此處聽風,雨來彼處聽雨,非但四季可賞,卻連風雨也是可聽之賞之的。沿廊更向北行,便到了玉蘭堂。玉蘭堂原是文征明的室名,這裡用來想必應有紀念他的含義在,又恰好再次與園東互為呼應,彼處海棠春塢,花繁而無香,此處玉蘭堂,色素而花香,同為春光,卻是兩種風景,不由人不贊嘆不已。

出玉蘭堂,臨水香洲,似石舫而非石舫,看上去更像是一帶著敞亭的樓閣,但置身其中,又宛若登船,北望見山樓,東眺遠香堂,所見皆水,只覺荷風撲面,水路迎舟,似乎船動欲行一般,實乃雅趣。

轉回身,別有洞天,進了西園。迎面就是一條曲折的空廊,左手側假山疊疊,右手側隔水望見一扇形小軒,又覺十分熟悉,但仍舊想不起是何所在。沿廊向西南蜿蜒而行,直達西園主廳“鴛鴦廳”。鴛鴦廳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後來我就將我小說中所寫的文殊小築設計成了鴛鴦廳,用以接待上賓,但說實話,我不太喜歡拙政園的這座鴛鴦廳,因為裝飾上有些西化,諸如彩色玻璃的運用等,雖是革新,卻失古趣。但我卻又很喜歡這座鴛鴦廳南北兩室的室名:南室十八曼陀羅花館,北室卅六鴛鴦館——數字花鳥,皆可為名,名至而實歸,真乃古人神來之筆。

十八曼陀羅花館前果然植有曼陀羅也就是山茶花,卅六鴛鴦館下自然也有鴛鴦優游。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看到鴛鴦,以前見的鴛鴦,圖畫裡畫的,刺繡裡繡的,色彩皆是十分之鮮艷,我以為那是藝術的誇張,而今看到真的鴛鴦,竟然不由得開始懷疑它們身上的色彩也是假的!怎麼會天生就如此明艷絢麗、多姿多彩?若不是隔著水,我差點就揪一只過來仔細瞧瞧看了。



(鴛鴦)

出館沿水徑直向南,繞過塔影亭又回來,順園西牆直達留聽閣。看這名字,你一定已經想到,正是取了李義山那句著名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意,林妹妹就曾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可想見這意境是何等深入人心。更何況拙政園本就是以荷為主題,從進園起,自芙蓉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無不與荷有關。就算秋來荷老、花謝葉枯,竟還有這座留聽閣,便是哪怕只剩殘荷,也仍舊是這園中別有韻味的一景。

造園至此,恐怕已遠非技藝之術,更有詩情畫意、甚至禪機佛理在其中了。

自留聽閣向東,有一小島,島上假山,山顛小亭渾似為官之人所帶的帽子,故名笠亭。山下水邊正是方進西園空廊時隔水望見的那座小軒,此軒的形體屋面、門窗桌凳皆是扇形,我一進來立時頓悟——與誰同坐軒!

坐此軒中,臨荷而憩,東北望見倒影樓,西南更見鴛鴦廳,軒後扇窗框景笠亭,軒前隔水別有洞天,前後左右各自成景,好個獨坐之佳處!風來荷動,似有微吟: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



(與誰同坐)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