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青古道 —— 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青陽縣。出歙縣北門,西北行,過萬年橋,經富惕至許村;由許村北上,經五猖廟、茅舍、茶但至箬嶺關;過箬嶺,入太平縣境,至上嶺腳,經譚家橋、感樣裡、迄溪、馬蘭地、三口至仙源;西行至甘棠,轉向西北,經秧溪河至廣陽,廣陽北上直通青陽縣城。此路多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寬3至6尺……摘自《徽州的古道》
箬嶺關 —— 關隘名。位於歙縣城北約30公裡處。是歙縣北面交通路線的控制點,為“府治”屏障,海拔998米。1647年於嶺頭設關扼守,關上刻有“天險重開”四個大字。關東20米處,有關帝廟一座,建於明嘉靖年間,屋頂已毀,僅存四壁。關嶺處,原有樓房數檻,備行人住宿,現已無存。出關日,北通太平縣(今黃山區),東北通旌德,東接績溪。關居四縣之會衝……摘自《徽州的古道》
在古道所在地,徽青古道被稱為“古官道”,箬嶺關被稱為“大關洞”,並不聞名,只有附近的村民略知一二。徽青古道現存比較完好的青石板路,主要集中在譚家橋鎮至許村這一段上,全長約30km。太平軍和清軍當年多次在這一段上往來廝殺,有個叫“萬人坑”的地方就是當初的戰場之一。譚家橋鎮的交通比較方便,位於205國道和103省道的交叉路口,一般徒步者都喜歡從這裡開始出發步行,當晚住茶林場,次日上箬嶺關,在茶坦村午餐,在下到茅舍村,搭三輪農用車到達許村,游覽後去屯溪換乘火車或飛機。
坐“屯溪-太平”的中巴,在譚家橋鎮的青年旅舍接待站下車,找到譚家橋中學,青石板路就是從校門口的田邊開始的。一路東行,青石板路在田間時隱時現,偶爾還要穿過幾個徽派小村落。約四公裡後,到達一座廢棄的三層樓建築,在這裡向右過一座古橋,就到達了黃山毛峰茶的原產地——茶林場。
茶林場的全稱是“上海市黃山茶林場”,文革期間曾有上萬名上海知青在這裡生活勞動。目前這裡還屬上海管轄,連派出所都是上海靜安分局的,當地醫院還可以使用上海的醫保卡。初到這裡的徒步者都會大吃一驚,皖南山區裡竟然有這麼一個海派小鎮:上百名老外在咖啡廳、酒吧裡閑逛,甚至光著身子在曬日光浴……讓人以為自己到了衡山路或是陽朔。住宿首推“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這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青年旅舍,背包客的夢幻之家。提醒一下,青年旅舍是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住客必須自己攜帶洗漱用品。晚上的娛樂場所首推心族之旅酒店後山上的“天竺樓”,不遜於衡山路的“shasha”。
在群山環抱和鳥語花香中,早點起床,逛一下農貿市場,自己到自助廚房做頓早點,在大樹林裡喝喝咖啡,實在是很好的享受。去箬嶺關有兩條路:一條從農貿市場邊上的公路進去,1.5km之後到達上嶺腳,從這裡開始上山,全程青石板路,約8km之後到達箬嶺關;另一條比較省力省時間,先包車,從干部療養院這條路上山,約7km後到達田棚的勞改林場,下車開始步行,走1.5km山徑後就可到達箬嶺關。箬嶺關始建於隋朝,是全程海拔最高處,約1100米。過了箬嶺關,有汪公廟遺址,附近村民把各處找來的石碑都堆放在此處,明朝清朝的都有。廟側有古井一個,井水依然清澈。
沿著青石板路繼續一路往南,2km後可到達茶坦村。這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當年古道繁華時,家家都是客棧酒樓。現今已是破落不堪,村民主要靠種茶、種竹和種藥為生。如果上山前讓青年旅舍事先通知一下農家備好土菜,這時正好吃午飯。午飯後可以曬曬太陽,看看粉牆上的各年代標語口號……從抗日到文革、從計劃生育到防火。連路邊的茅廁都是古董,上有古代商旅拴騾子的柱頭。
再南下2.5km左右,就可到達茅舍村,這裡與茶坦的情況差不多。青石板路過了此村以後,就開始忽隱忽現了,部分被農田遮掩、部分被機耕路覆蓋。這時可以搭乘農用三輪車去許村,大概要顛簸10km左右。下山以後,如果從村大路走,就會進入許村景區,沒准會有人拉住你補票;所以最好走村外,以免被誤抓。如果沒去過宏村西遞,那麼許村還是值得進去一看的。許村是華東地區許姓的發源地,姓許的不妨去查查族譜。
相關鏈接:譚家橋鎮 http://www.hstjq.gov.cn/
許村 http://www.chinaxucun.com/
東黃山國際青年旅舍 http://www.ehuangshan.net/
GPS坐標和地圖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217837,0,0,1.html

(茶坦村)

(青年旅舍)

(青石板路)

(箬嶺關)

(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