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聽說我們要去或已去伊朗的朋友們,都異口同聲地問:“啊?!你們去那兒安全嗎?那兒有什麼好玩的?”我想大聲疾呼地是:“那兒很安全!那兒很好玩!因為那兒有獨特的文化,獨特的民族!”但我們也經歷了一個意外,使得七天行程變為了十天。
意外
結束七天的伊朗之行,我們匆匆忙忙地趕到機場,順利通過各種關卡,進入候機大廳,奇怪的是,怎麼沒看到換登機牌的地方,問了幾個工作人員,因為語言的障礙,人家比劃說就在登機口,可一細看別人手裡明明拿著登機牌啊,老公趕快往外奔,這時離起飛時間差45分鐘。但左等右等,也未見他的人影,這時有工作人員通知我,飛機滿員了,我們走不了了,只能換下一班飛機了,但是最早的也要第二天才有,而多哈到北京的飛機並不是天天有,更糟的是伊朗是周四和周五休息,我們只能周六到卡塔爾航空公司辦事處來解決這件事。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德黑蘭多呆三天以上。哎,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啊,只能眼看著自己的飛機起飛了。
人生真是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當我們重又從機場出來,感覺好像再次來到德黑蘭一樣。本來這次到德黑蘭,老公屬於商務訪問,來回都有人接送,但每天的行程也被安排得滿滿的,游覽只是見縫插針的事兒。現在,似乎真正的旅行剛剛開始,沒有行程,也沒有安排。
首先,我們需要去換錢,這才知道要收手續費(上次是朋友幫忙換的,沒有手續費)。打車回市內,如果從出口坐等候的出租車,需要100000R,而找送客的出租車,講價最低到60000R。當晚回到原來的酒店住下,我們只打算暫住一晚,一是這家酒店的價格偏高(因為不知還需停留多久,所以要精打細算了),二是實在是受不了每天同樣的早餐,我們住了6天,從沒變過。
原來從網上找到的資料現在算是派上了用場,我們最後找到了房費為20美金的酒店。雖然我們做好了最壞打算,可周六在航空公司辦事處呆了幾乎一天,仍然無功而返,不免還是有些讓人沮喪。況且,周日如果還是沒有確定消息的話,可能就只好下周四走了,這意味著我們要多呆一周時間了。
但事已至此,我們反而做好了最壞也是令人興奮的打算,就是如果周日走不了,就去著名的伊斯法漢。因為事先沒有做好工課,所以對於要去的地方還真是一無所知,只知道非常著名。於是詢問酒店的“萬事通經理”,經理真是熱情,推薦了合適行程,還介紹了鄰房的瑞士朋友與我們相識,他們已經在伊朗玩了四個星期,正准備離開。經過一番詳細介紹,他們還借給我們伊朗的旅行指南,我們為了表示謝意,特別贈了一個小禮物給他們。後來得知,他們原定要去哈薩克斯坦,但後來改為來中國了,呵呵,不知與我們的緣分,是否促進了他們的中國之行?不管怎麼說,祝他們旅程愉快!
經過一夜苦讀全是英文的旅行指南,我們真的被伊朗的名勝所吸引,覺得第二天的結果似乎並不重要了,如果還須停留4天,未必是件不幸的事。伊朗旅行的車費相對於住宿來說,要便宜很多,德黑蘭到伊斯法漢七小時火車臥鋪,只需合人民幣30多元,而飛機也就100多人民幣,因為這些交通運輸所用汽油是免費的。
世事真是捉弄人,如果說第一次打算離開伊朗,帶了幾分遺憾(沒去有名的市場-Bazar,後來去了發現就是一個很大的批發市場,對於從中國這個物質極大豐富國家來的人來說,吸引力就不是那麼大了),那麼,第二次離開伊朗,就帶著更多遺憾了。周日我們再次來到航空公司,依然沒有確切結果,最後他們建議我們到機場等。我們是在趕到機場後,差不多飛機快起飛時才確定可走的。當時心情真是復雜,終於可以回家了,但去不成伊斯法漢了------
伊朗之行
經過近二十個小時的旅程,我們終於抵達目的地-伊朗首都德黑蘭。剛下飛機,我就被攔了下來,經過一番比劃,才明白我必須戴頭巾,趕緊拿出事先准備的花頭巾,笨拙地戴上,心想:對老外也不通融點兒。沒成想,這只是開始而已,後來還在要進入一家大學時,因沒穿長外套,而被拒絕入內呢,夠尷尬的吧。
接我們的人,離老遠就衝我們招手,可見,中國人在這裡還是比較稀少的。後來的經歷是,常有人衝我們大喊“Japan”,我們會使勁搖頭,回喊:“China”。有意思的是,有一位路人猜對了我們的國籍,而且還說他妻子來過中國北京,“soho”,”國貿”,說完他禮貌地道別,朝相反的方向走去,這才發現原來他是特意要與我們聊天,才跟著我們走了很遠。
晚上六點,天已經黑了下來,高速公路在燈光的照射下,宛如一條火龍。遠處的城市,燈火輝煌,因為德黑蘭是北高南低,新機場在南部,所以,整個城市就像一幅巨畫,展現在眼前,真的是可以用“巨大”這個詞兒了。
交通
德黑蘭的交通擁堵,是早有所耳聞的。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裡的交通管理狀況,行人會在高速公路上穿行,城市街道上更是車和人搶行,車和車搶道。後來才發現,行人們必須見縫插針,否則別想過馬路,即使在紅綠燈路口也是如此,因為車太多了。接我們的是位祖父級的人物,沒想到開車也如此生猛,一路上險像環生,讓老公不禁喊出三個“泰瑞寶”,但可喜的是都化險為夷,呵呵,人家可能覺得中國人咋這麼大驚小怪呢。後來發現,伊朗人個個是賽車高手,油門向來是一腳踩到底的,能在不可能行駛的窄道行駛,在不可能停車的地方泊車,一句話,就是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究其原因,可能是地形(坡多而且很陡)、車多和停車位少等的原因,各個練就了一身真功夫,所以平地上開車就跟玩似的了。我曾坐了輛出租,司機邊開車邊低頭看地圖,足足走了有200多米,嚇得我趕緊找安全帶,這才發現,不但安全帶沒有,連右邊的後視鏡都沒啦,還好路不遠,感覺逃脫一劫。
本來猛加油和猛剎車的開車習慣,就會制造出很多廢氣,嗨,誰讓這裡每公升汽油才合8分錢人民幣呢,再加上很多二、三十年前的老車,尤其在南區,整個大街都彌漫著加油站的味道。但當地人一提起空氣污染,都會說是因為這裡三面環山的緣故,而沒想到還有汽車污染,看來,這種狀況短時間內不會有太大改善了。
在這裡,公交車是男女分坐的,男的一般從前門上下,女的在後面。而在地鐵裡我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問當城人,為什麼看到男女混坐?原來地鐵有專門的婦女車廂,男人不能去,但其它車廂女人就可以隨意了。順便說一下,地鐵是中國人建造的,車廂很像北京的老地鐵。
經常看到出租車裡滿滿地坐著五個人,原來這裡的出租車,車上有人的情況下也可以停車再搭乘別的客人,只要是同方向的,這樣,乘客雖然可能無法直接到達目的地,但可以少付很多錢,當然,合起來司機能得到的實惠應最多。這裡的出租車一般沒有計價器的,全憑司機估算,所以當地人是可以砍價的。我們是經驗是:詢問當地人大概的車費,然後拿著對應的錢向司機比劃,行就走,不行就換車。但有一點兒讓我比較難受的是,當地人一般吃牛羊肉,膻味比較大,而德黑蘭早晚溫差大,也就是說衣服比較容易穿多,有的出租車司機有體臭問題,有時一坐進車裡,就有股讓人窒息的味道,開窗吧,外面的汽車尾氣也很大,唉,此時看看泰然自若的老公,才發現原來有鼻炎也是件好事啊。
本來,我還設想過像在澳大利來的墨爾本一樣,自己拿著張地圖到處走的。實踐還是讓我最終放棄了,一是因為這裡很多地方是沒有英文的,坐公交車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兒;二是如果照著地圖,只能走大路,而步行在大馬路邊,意味著我要忍受著濃重的汽車尾氣;三是一個單身的外國女子,獨自步行在大街上,實在是太引人注目了。
飲食
這裡的食物有點兒中西合璧,即有馕(像中國的餅)和米飯,也有漢堡、比薩和沙拉,但總的來說比較簡單。肉多、菜少和油大。
朋友帶我們去了當地的傳統食品一條街,據說每個餐館做的都是同樣的食品,而這種食物在別的地方是不提供的。我們到了一家終於可以停車的餐館,朋友馬上道歉說這裡太傳統了,要不要換一家,弄得我們丈二摸不著頭腦,仔細一看原來這兒沒有桌椅,只有一張張床,上面鋪著地毯,大家都是脫了鞋坐在上面吃的,感覺更像是野營,呵呵,好玩兒。有這種體驗當地人傳統的好事兒當然不能錯過,但說實話,吃完飯,兩腿已經麻了,看來體驗是要付出代價的。這裡的主食是馕,因為是新作的,所以味道不錯,傳統菜應該就是有名的烤羊肉,還有烤羊排,區別在於前者是把肉跺碎,後者是整條的羊肉,邊上配著烤西紅柿,還有半塊檸檬,開始沒發現,原來檸檬除膻效果奇佳,一定不要錯過擠汁在羊肉上。
還有一種傳統家常菜就是牛肉、豆子和菜煮在一起,再澆在米飯上一起吃,有點兒像蓋澆飯,很合我的胃口,就是鹹了點兒,因為當地人還要配很薄的馕一起吃的。因為太家常了,所以在餐廳反而很難找到。
餐廳大多只有當地文字和數字,畫兒似的藝術字,讓我們這老外實在搞不明白。在一家生意不錯的快餐廳,連食物的圖片都很少,我們只能從別人正在吃的東西裡尋找靈感了。好在碰到兩位懂英文的顧客,熱心地幫了我們點了吃的和正確付款,世上還是好人多啊。這次吃的是特長的漢堡包,裡面是香腸、西紅柿和生菜,一般切成兩半食用,味道不錯。而比薩也是快餐之一,價格比國內必勝客便宜,當然,配料也要簡單一些。
酒店
這裡酒店標准與國內類似,酒店提供洗發水、小香皂和毛巾等,但沒有牙具,拖鞋不是一次性的,不是所有的酒店都有早餐,一般酒店被禁止收看英文台,便宜的酒店一般集中在南區。
1、Firouzeh Hotel(www.FirouzehHotel.com) 是一家類似招待所的旅館,價格便宜,雙人間約20美金(含早餐),是很多背包族的選擇。房間裡有淋浴,但無衛生間,整體感覺還算干淨。早餐有馕(餅),煎雞蛋和茶。這裡的優點是老板非常熱情,會幫你解決很多旅游問題,像位萬事通,還可看到英文台CNN和。缺點是周邊環境稍差,這兒是汽車裝飾一條街,餐廳較少,東邊大街有一些食品店,距著名的大市場Bazaar步行只需10-15分鐘。
2、Hotel Naderi ,雙人間30美金,無早餐,位置在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上。
氣候
這裡四季分明,每一季為三個月,氣候比較干燥。
景點:
德黑蘭一般的公園是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和王宮雖然收費,價格也不高。
1、 石頭公園
位於北面山上,公園小橋流水,空氣清新,環境非常優雅。拾級而上,在高處可以俯看德黑蘭市貌。
2、 地毯博物館
有很多精美而年代久遠的地毯,從中可體味波斯古國的歷史文化。還有兩位男士現場手工制作地毯。
3、Green Palace
一座全是用玻璃裝飾的王宮,雖然富麗堂皇,但感覺真的置身其中,並不舒服,可樂的是,這座王宮的主人從未在他寢室的床上睡過,而是睡在任一房間的地上。
3、 Mellat museum-palace
最大的王宮,整體感覺淡雅華貴,各個房間用途不同,不同風格,但又渾然一體。逗的是門口原有一座銅像,後被削去,只留下一雙銅靴子,成為人家爭相拍照的稀罕物。
4、 Mahmoud Farshchian畫廊
這位藝術大師的作品,顏色艷麗,畫筆細膩,作品寓意深刻,令人過目難忘。
5、 Omidvar brothers museum
伊朗兩兄弟用了10年的時間周游了世界,在這裡,他們留下了珍貴的各地照片,紀念品和那輛伴隨他們的車。
6、 霍梅尼墓和烈士陵園
霍梅尼墓是老百姓捐助建造的,仿毛澤東紀念堂,有四個柱子,又有伊斯蘭風格,至今仍未完工。雖然他老人家已過世18年,但仍有全國,乃至世界的穆斯林前往朝勝,可見其在人們心目中位置。
烈士陵園位於當地最大陵園的一角,離霍梅尼墓很近。整個陵園就像一位公園,但密密碼碼的墓碑,讓人感覺氣氛還是比較凝重。
貨幣
1美金一般兌換9210R當地貨幣,在機場還要交2%的手續費。所以可以換算成1元人民幣相當於1100R,而實際價值也差不多如此,一頓簡單的午餐差不多20000-30000R,四個香蕉4000,一大瓶水是2500-3000R,但當地人習慣說250-300T,1T=10R。最大面值是20000,所以來這裡首先要開始數0了。
伊朗人
伊朗人長相與新疆人很像,男的或高大健壯,或瘦削瀟灑,毛發較重;女的五官分明,深深的眼窩,大大的眼睛,即便是頭巾也遮不住年輕女孩的俏麗,當然,對於老婦人來說,本來就臉上無光,再加上目光犀利和一身黑衣,除了能讓人聯想到巫婆,實在是想不到其它了。
早就耳聞伊朗人比較熱情,自己也深有體會。這裡的人一般很外向,我們遇到很多熱情的人,像接待我們的朋友,帶我們去了很多地方。
通過買東西,發現民風相當純樸,雖然也有奸商(第一次買香焦,被收了雙倍的價錢),但大多數商家都很友好。
在找酒店時,我們只是隨意的問了一位路人,沒想到他們一家三口熱心地幫我們打聽地方,問了無數個人,並一直陪我們走到要找的酒店,真是令人感動,在此再次表示感謝!
這裡的出租車司機也很健談,但苦於語言的障礙,一位很有意思的司機,還特意找出中國歌放給我們聽。因為加入了當地音樂,我們可是聽了半天才聽出是中文的。據說有的出租司機原來是教師或工程師,所以有的素質還是很高的。
女人在這個國家雖然受到諸多限制,比如出門必須帶頭巾,進入政府部門必須穿長過膝蓋的外套,但這裡並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據當地人說現在基本是男女的就業率各占一半。奇怪的是服務行業大多是男人。
在這裡,女人平時穿得比較暗淡,帶的頭巾也以黑色為主,特別是在公共場合,但並不是所有女人都穿黑袍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她們會在化妝上下很多功夫。而在參加婚禮或聚會時,男女分開,女性就可以打扮得很漂亮了,她們以穿歐式的晚禮服為榮。
初到伊朗時,看到婦女如此奇怪的裝束,覺得和她們距離很遠,但實際交往後發現,原來大家的很多想法都是一致的。這也許就是“世界很大,其實世界也很小”吧。
提示:
1、 回程機票最好提前確認一下,鑒於德黑蘭的交通狀況,國際航班還是以提前2-3小時到達為宜,德黑蘭有兩個機場,國際航班在新機場-霍梅尼機場;
2、 女性最好帶一、兩條頭巾,一下飛機就要求戴的,如果需要去政府機關和學校,最好有一件長到膝蓋的外套;
3、 在公共場合最好不要直接拍照女性,一般需事先征求對方的同意,問路的時候,男性朋友最好不要問女性,即避免與陌生女性搭話,以免引起她們的誤解;
4、 伊朗並不是英文普及程度很高的國家,所以要做好思想准備;
5、 伊朗是休息周四、周五,特別是周五,大部分商店都關門的;
6、 伊朗的電源插座與我國不同,是兩個圓孔,且距離較大;

(傍晚時分遠眺德黑蘭)

(古老的清真寺與現代的車水馬龍)

(北部的高山終年積雪)

(不多見的大幅英文標語“Down with the U.S.A”)

(街頭一角(兩位當地衣著的女孩在買小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