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大夢江南(6):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948
大夢江南(7):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1833
大夢江南(8):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2299
大夢江南(9):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3018
大夢江南(10):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3539
大夢江南(1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8294
大夢江南(1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8534
大夢江南(1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8979
大夢江南(1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9094
大夢江南(1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89849
大夢江南(16):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42588
大夢江南(17):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43183
五十、獅子林(上)
拙政園距離另一名園獅子林不遠,我本想溜達過去,剛好在蘇州工作的老友小小中午要請我吃飯,我於是先去了十全街的老蘇州飯館赴約。兩個人點了六七個蘇州特色菜,頗豐盛,花費自然也頗不菲,感謝小小的盛情。飯後我們沿街走了一小段,看到了梅家塢龍井茶的專賣店和老蘇州的水巷河道。下午他還要上班,我便獨自回到了獅子林。
一直對獅子林這個名字很好奇,聽上去像是動物園和植物園的集合體,後來看了資料才知,裡面最出名的全是石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獅子林最讓我佩服到五體投地的東西,正是石頭。
再沒了早上獨享拙政園的福氣,跟著一群旅游團進得獅子林中。獅子林之初建是緣於元末明初一位叫惟則的禪師。惟則出家的地方叫獅子院,佛教慣將僧侶聚修的地方稱為叢林,因此惟則所建此園即名獅子林。然而這個有一群和尚修行的地方卻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寺院一般供有佛像,因為這群和尚屬於佛教中的禪宗,禪宗的教義主張心即是佛,不必外求,譬如生活中的吃茶、砍柴,甚至睡覺、發呆,都有禪機佛理的存在,正是由於這一點,獅子林中雖沒有佛像,而其實處處有佛意,只是要看你能不能悟到了。
也許正是由於禪宗這種玄而又玄的理論,歷來對獅子林的評價也別若雲泥,有的人非常不喜歡,說獅子林最有名的大假山是“亂堆煤渣”,而有的人卻非常喜歡,比如乾隆,他喜歡獅子林的程度幾乎無人可比,除了六次下江南中五次“巡幸”獅子林外,他還下令在北京和承德各仿建一座獅子林,可以說是喜歡到“隨身攜帶”的程度了。
或許因為有了皇家的眷顧,獅子林的命運比起被多次分割買賣的拙政園來說要好很多,所以她的主體部分,特別是大假山,就能夠從明初始建時一直保留至今,我們現在才能夠暢游其中,對這座備受爭議的假山做出自己的評判。
獅子林做為私家園林的最後一位主人是貝氏家族,1917年貝氏購下此園,作為祠堂而予以修整擴建。由祠堂進園,一小塊庭院北面便是我之前就非常喜歡的燕譽堂。燕譽堂也是一座鴛鴦廳,南室便是燕譽堂,北室名喚綠玉青瑤之館。別問我為何喜歡她,我只是覺得這兩個名字非常好而已。
出綠玉青瑤之館,仍舊是一方小庭院,院北是座半亭,繞過半亭就來到一座小方廳,方廳牆上嵌有彩色玻璃窗,較之拙政園鴛鴦廳的彩窗要讓人更能接受一些。方廳之北還是小庭院——這已是第三座庭院了!不過不用著急,在這座庭院中迎接我的就是非常有名的一景——九獅峰。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在這座太湖石上找到九只小獅子,當然不會是非常明確的,就如漓江的九馬畫山和雲南的石林一樣,有點像看三維立體圖,要加入抽像思維才行。

(九獅峰)
九獅峰後的粉牆上,四扇漏窗分別雕刻出琴棋書畫之意,牆外景色若隱若現,但仍舊看不到大假山,且若不是意外發現了有扇小門開在院西的半亭內,我險些連這庭院也出不去,頗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而當我跨出這扇海棠門後,眼前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假山就在眼前!
五十一、獅子林(中)
初見大假山,果然如沈三白所言——“竟同亂堆煤渣,……全無山林氣勢。”坦白的說,我不禁十分失望。看這一大坨石頭,山不像山,水不像水,還有座小樓居然就非常規矩的建在正中,哪有絲毫模山範水、師法自然的感覺,據說竟也是出自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的手筆,莫非是贗品?
我就帶著失望和些許疑惑的心情,走進了大假山正北的揖峰指柏軒。“揖峰”即為向峰作揖、拜石之意。不過此時我尚不能解,這一堆亂煤渣有何好拜?“指柏”則是一宗著名的禪門公案,有人問趙州禪師:“何謂祖師西來意?”就是問: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干嘛?要我們凡俗人看來,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趙州禪師是怎麼應對的呢?他抬手指了指門外庭中的一棵柏樹,說:“庭前柏子樹。”
你,悟了嗎?
指柏軒西有一片竹林,過竹林是小巧的見山樓,向西則是同樣小巧的花籃廳。此地原有一座大廳堂,後不幸被火焚毀,貝氏便移來了這座花籃廳,廳南的近水平台恰是此園的中心,近可觀水,遠則望山,園中各景盡收眼底,廳中高懸“水殿風來”匾,真是恰如其分。
花籃廳北有個幽靜的古五松園,原指獅子林內曾有的五棵古松,不過這五棵松樹早已不在了。上得揖峰指柏軒的二層聽雨樓,正是望山佳處,但見這一大片太湖石中,正有游人攀登穿梭,時隱時現,個個面上帶著既驚又喜的表情,有的前後左右的招呼著彼此,有的還停下來研究指點一番,渾似在參加一種有趣的游戲——走迷宮。
我於是也起了興趣,出指柏軒,徑直向南跨過一座小橋,進了大假山。沿山中小徑攀登,台階雖緩,但極盡曲折,如入深山古林一般,洞壑宛轉,石徑盤旋,俯仰皆是怪峰撲面,上下一般錯綜復雜,認准了的路未必通往你以為的地方,不經意的一步或許就是正確的方向,眼見臥雲室近在咫尺,幾乎任何一個角落都看得到她的屋角飛檐,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大概是早知道山路艱難,不時竟還有石桌石凳一應俱全的山洞出現,供你休息片刻,繼續上路。

(大假山)
真沒想到,這樣一座貌似煤渣的大假山,竟這般深藏玄機,神怪亦迷!直到我爬得幾乎氣喘吁吁時,地勢才忽然平坦,終於來到山頂中心的臥雲室跟前!如此費盡周折後終於抵達眠雲室,我這個凡塵俗人也禁不住要高呼阿彌陀佛了。
稍事休息,待氣息喘平,忽發現平地對面有個山洞,好奇的穿過山洞,見一走廊,似是十分之眼熟的地方,再向前一探,赫然發現:居然是燕譽堂!瞬時絕倒。這、這簡直是“腿筋急轉彎”嘛!這群和尚到底要做什麼?建這九曲十八彎的大假山,把房子藏在最裡面,好不容易有條捷徑,卻還藏在山洞裡,難道是為了防賊不成?
轉身面對大假山,我正憤恨欲罵——亂煤渣!一大堆亂煤渣!張了張口沒有說時,心裡卻忽的閃現出另一個念頭:這艱難困苦、千回百轉的迷途,不正如世間的種種迷執與煩惱一般嗎?不是沒有坦途,而是你錯過了它。只有當堪破了這些魔障,抵達禪定而空明的境界後你就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簡單——所謂破迷而後心定,此乃禪宗不二法門也。故有詩雲:“夕臥白雲合,朝起白雲開。惟有心長在,不隨雲去來。”你,悟了嗎?
五十二、獅子林(下)
自大假山之西的一條山谷中沿水向南,到得一處跨水樓閣——修竹閣。此閣甚為開闊,閣南翠竹映襯之下,有一株夾竹桃開的正好,恰被此閣框出一幅怡紅快綠圖。閣西即是略呈方形的湖心島,島上隔水向西眺見飛瀑亭、問梅閣、雙香仙館依次在望,向北則見石舫、湖心亭、真趣亭與花籃廳錯落成景。

(修竹閣)
島西有青石拱橋,亦名小飛虹,與拙政園中那小飛虹同名。過橋沿水向北即到湖心亭,有幾曲平橋連接東西兩岸,但在我看來,此亭體積稍嫌龐大,亭北水面逼仄,且與石舫和真趣亭相距甚近,而亭南則水面空闊,直見小飛虹,故而略顯失調。但此亭所在的位置,正是眺望湖西假山上一條瀑布的最佳之地,故而懸有“觀瀑”之匾。
向東過了湖心亭復向北即是乾隆御筆親題的真趣亭。據說當年乾隆下江南來獅子林,見這假山布局精巧、極富匠心,攀登之時欲罷不能,攀登之後更有禪意湧上心頭,於是提筆寫下“真有趣”三字。此一評價固然妥貼,但未免平實庸常,流於俗套。臣下們雖這樣認為,卻沒有人敢說出這個想法。眼見乾隆爺就要開口賜字時,向有才名的大臣劉墉劉羅鍋就站出來說,懇請皇上將“有”字賜給他——拿掉“有”字再看,“真趣”自是比“真有趣”雅致的多了。乾隆也是聰明人,自然樂得順水推舟,找個台階下了,於是便有了今日的“真趣亭”。
傳說固然只是傳說,而這御筆親題的兩個字卻是可靠的,此時就懸於真趣亭內,讓整座小亭都跟著金碧輝煌起來,全不似尋常園林中雅潔素淨的妝容。亭下便是小小一座石舫,兩處皆是人聲鼎沸。我於是未作停留,徑直上了石舫之北的暗香疏影樓。
暗香疏影樓位於整座園子的西北角上,也是一個觀景制高點,又恰有一處波浪紋的小窗,你打窗前走過時,恰能看到自湖心亭至湖心島的景色,分明是剛剛看過的風景,被這小窗一框,卻又更增了幾分美感。

(飛瀑)
暗香疏影樓二層上有直達園西假山最高處的走廊,沿廊向南不遠便是飛瀑亭,此亭得名於亭南瀑布,就是方才在湖心亭望見的那掛瀑布。此瀑雖為人工,但因隨著山勢落差而成數疊,所以望去也頗有氣勢。跨過瀑上小橋,即達西側假山上最大的建築——問梅閣。進得閣中,但見從窗上紋案到閣內字畫,所在歷歷全都是梅,我卻不喜。問梅原也是禪宗公案,此閣意境也恰在一個“問”字上,問就是含而不露,問就是欲說還羞,而如此這般轟轟烈烈的鋪開展示,又豈是問梅的意蘊?
繼續在西山頂上南行,過雙香仙館便到了西南角的小扇亭,由此轉向沿南牆而東行,長廊隨山勢而起伏,依次過了文天祥詩碑亭與乾隆御碑亭,便又回到了大假山南的修竹閣。我只沿著長廊與修竹閣隔水而望,穿過一條三層隔牆漏窗的走廊,就到了最後一處院落:立雪堂。
恰有一個旅游團正在堂前,導游小姐引導著游客們參觀此院中幾座像形的湖石:這尊像獅子,這尊像牛,這一片恰是只揮舞著大鉗子的螃蟹,合起來便是副什麼圖景?獅子看“牛吃蟹”!

(獅子看牛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