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幸去了趟張家界想想干脆還是寫篇游記權當紀念吧。7月初馬上要放暑假,資金因為某些限制也羞澀的很,本想找個近處的最好在1000元左右的地方游游算了,做計劃包括初步行程&費用預算也頗費了心思,但是計劃了半天旅游地點也由最初的黃山換成了離咱很近的山西境內(中間也計劃了去桂林的方案,汗!

),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最終未能成行,反倒是同事幫忙報名的旅行社不定期特價游促使我去了世人譽為: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張家界,准確的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景區。
一直以來對和旅行社旅游就有抵觸情緒,害怕被安排的常規行程限制了自由的腳步,可是雙飛五日1600元(加機場燃油費)的價格實在是及其大的誘惑,其實說心裡話,主要也是原先計劃的屢屢泡湯導致我這個人骨子裡的扭脾氣而非要出去,哪怕家裡人給我的巨大壓力下我也是不撞南牆不死心的,因為當時到處都是各大新聞媒體對南方尤其是湖南那邊陸續洪水的災情報導,母親說我像著了魔,就像《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一樣,誰勸也於事無補。團費也在當天想也沒想就交了,誰想到回家後等待的是全體反對的狂轟亂炸,最後還是英名的父親,他豐富的經驗幫我仔細了勘查了祖國地圖,得出“湖南省大的很,你去的地方正好沒有災情”的通行證,由衷的感謝父親大人的睿智和對女兒的支持,其實我知道當時您也是擔心的很,以至於我走後每天都在關注那邊的天氣。
出發的心情是喜悅加興奮的,最後卻被從沒遇到過的飛機晚點給破壞掉了,可怕的晚點no time的無限等待,那時那刻才發現等待對被等待者是多大的傷害與憤恨,“奧凱航空”你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
經過約6個小時的機場滯留,我們終於於第二天凌晨2點到達此行的目的地“大庸”。對,這個地名大家都心存疑問,這個就是張家界市1994年前的舊稱,本土原住民依舊習慣自稱“大庸人”,但知名度卻沒有張家界市來得大。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旅客搭乘飛機來張家界時,機票上顯示的飛行目的地卻仍是“大庸”,欲游“張家界”卻是到“大庸”這一現像而長期存在,聽說為“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有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但是航空公司為什麼不做更改呢,導致大家到了張家界還不知道到了大庸市,到了大庸市又問張家界在哪裡?
張家界這個與九寨溝齊名聞名遐爾的風景點,並非引起我多大的感嘆,也許這就是常說的“仁者見智”吧,我想也許我們去的時機不對,旅游張家界的最好季節是每年的4月和10月,而登山的最佳時機是雨後的1、2小時內上山頂,雖然路滑卻能看見雲海,難怪上學時學的《雨中登泰山》會成為語文課文,可見頗有深意。我們去的時候雨一滴也沒下,而且旱了有些天了(估計雨都下在前段提到的湖南其他省市裡了,而且還導致了災情,又汗!

),自然也看不到形態各異、奔湧的雲霧了。
張家界公園采用指紋IC卡電子門票(我的拇指有些汗,售票人員擦了又擦,再汗!

),全園實行一票制240元,二日有效,包括黃石寨、金鞭溪、天子山、袁家界等多個景區,景點具說達100多個。所以,我們分兩天進入這裡游覽的基本順序是:第1天上午爬黃石寨下午走金鞭溪,第2天上午乘索道上天子山,下午走十裡畫廊。
我分析導游小姐這樣的安排是非常“有意”的,理由我慢慢道來:其一,第一天黃石寨景區是張家界公園最大的觀景台,四周可俯瞰公園全景,所以首先登黃石寨對此公園有了個大致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其二,黃石寨的登山索道正處於維修狀態暫時關閉,(而轉天我們要去的天子山景區上下索道是開放的,而且不在團費中完全是自費的)所以上山方法除了爬上去就是乘坐當地的滑竿,滑竿我是不敢做的看上去危險的很價格也貴的很(身處旅游景區的體力勞動可以理解),再說我們又是腿腳利落的青年,來張家界不爬山也是索然無味,所以登山也是必選。黃石寨全程有3800多個台階,上山爬台階體力是消耗很大的,天氣又很悶熱,所以我們登上黃石寨加上照相,觀景,歇腳,體力+時間耗費很多,以至於下山時離導游規定的時間沒剩多少我們幾乎就是跑下山的,“借光,我們趕時間”祖國各地的旅友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就紛紛讓開了道路,時間是趕上了但是這腿腳也是疲憊不堪了。綜上所訴,在第一天體力消耗極大下第二天只有乘索道上下天子山,因為天子山景區有5000多個台階,素有“峰林之王”的美稱,景觀奇特,景點還有賀龍公園、天子閣等多處,在時間上導游規定的很趕,唯有乘索道上下看起來是最佳方案。一切也都隨了導游小姐的安排,呵呵。
兩天中我們還去了自老磨灣至水繞四門的著名的金鞭溪,全程15華裡,兩岸的石柱高峰摩肩接踵,水潭瀑布比比皆是,古木珍禽,鳥語花香,感嘆“山有水則靈”不無道理。其實這次旅行對於我還有個第一次----漂流,臨上皮艇時確實忐忑不安,但是骨子裡的好奇大於恐懼,所以就干脆做在了第一排,好在有同事IT同排在右放心不少,雖然我們漂流的茅岩河下流灘多但是由於水量不是很充沛,所以激流很小幾乎感覺不到在衝浪,可以打水仗的船只也只有寥寥咱天津的團,但是坐在第一排的我也全身落湯,眼睛被水灌過,什麼也看不見只好不著方向的拿水瓢還擊,不過那感覺實在是爽。有些難過的是漂流時丟了一只鞋,那雙陪我走過好多城市的黑色涼拖,就這麼順著皮艇的縫隙棄我而去獨自漂流在茅岩河上了,剩下那只只好孤單的留在了張家界的旅店裡,但願下次旅游前我可以找到像這雙同樣好使的鞋。
不得不提最重要的這次吸引我的還有那個夢寐以求的湘西鳳凰,以前也曾因為寫過《讀沈從文的“邊城”向往我心中的鳳凰》的日志,那時這個小鎮在我腦海裡有過無數的影像,終於成行也不枉我頗費一遭。(等等,下篇專門寫湘西…)無論是何種原因去的張家界,總之我去了,雖然張家界的山並不如我想像中的那樣,而在我看來多少帶有些生硬(也許去的時機不對),那些被稱為“定海神針、南天柱、千裡相會、仙女下凡等等等……都是人為的說它像什麼就像什麼,是人們賦予了山峰名字與性格。景色的魅力也因此要不同的人去看才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