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游記(三)

作者: 莉淇

導讀來到大若岩已是正午時分,為了抓緊時間我們租用了電瓶車做為代步工具。20分鐘後便來到了大若岩的第一個景區-崖下庫,這裡是一處石壁如刀削的峽谷飛瀑清潭景觀。庫內有一處瀑布名叫含羞瀑,因深藏在庫內,含羞脈脈而得名。來到這裡我們沒有看到其他游人,為安全起見我們雇用了當地的導游帶路。楠溪江的香柚很是有名,看到路口掛滿已趨成熟的香柚,饞癮不盡上來 ...

來到大若岩已是正午時分,為了抓緊時間我們租用了電瓶車做為代步工具。20分鐘後便來到了大若岩的第一個景區-崖下庫,這裡是一處石壁如刀削的峽谷飛瀑清潭景觀。庫內有一處瀑布名叫含羞瀑,因深藏在庫內,含羞脈脈而得名。來到這裡我們沒有看到其他游人,為安全起見我們雇用了當地的導游帶路。楠溪江的香柚很是有名,看到路口掛滿已趨成熟的香柚,饞癮不盡上來,於是我們向導游購買了一個剛從樹上摘下的香柚,邊走邊吃地來到了含羞瀑。這裡的景色很是一般,拍了幾張照片後便按原路返回,前往下一站-埭頭村古村。

可能是因為最近游人太少的緣故吧,村頭的售票處竟然無人值守,開電瓶車的司機師傅讓我們直接進去了,我們提出雇個導游,然後便直奔村裡聚會的地方-陳氏大宗祠和戲台。這裡還保留了古樸的建築,已經成為了村中的中心地帶。

一會兒功夫,一位男導游帶著幾分酒氣來到我們面前,一看便知游客稀少而借酒打發無聊的生活去了。不過這位男導游還是很盡職盡責的,把村中的特色一一娓娓道來。給我留下印像最深的是一處門樓建築,它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一直保存至今,曾被清華大學建築學系的教授拍下拿到國際建築學大會上展出。這裡還有一處名叫“墨池”的地方,是因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永嘉縣任過太守時修建的。埭頭村是個很有特色的古村,這裡還有聞名的香樟樹以及木雕展館,我們到來的時候看到很多婦女圍坐在香樟樹下干著手工活,孩子們則在周圍玩耍著,一幅其樂融融的景像。由於我們沒買門票,付給了導游20元的講解費就又乘坐電瓶車去其他景點了。大若岩景區最著名的景點之一要算是九漈石門台了,這裡的門票為20元,有九級瀑布貫穿整個景區,青山蒼翠,清幽秀美。由於這裡同樣游人稀少,使得我們觀賞的步伐頻頻加快,這可難壞了同行的那位李先生,上了年紀的他明顯體力不支,被我們落在了後面,好在我們走走停停等著他“歸隊”。石門台給我印像最深的是最後一級的大像石,這裡的大像石雖然不像桂林的像鼻山那樣秀美可親,但在周圍瀑布的映照下也宛如一頭干渴以久的大像在找到水源時痛飲的場景。總體而言石門台景區很是一般,也許是我對此類景區看得比較多的緣故吧!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在返回車站的路上只是大概看了看陶公洞(一個道觀),這裡還在維修,但香火很旺,同路的李先生和任分別求了一簽,自然是往好了說了,可信度不大。來到車站很快就等到了中巴車,原來打算到獅子岩去漂流的我們,由於天氣漸黑聽當地人說已經找不到船夫了,只好改變計劃,按照一位熱心小伙子的建議去了蒼坡古村。來到蒼坡古村已是一片漆黑,連村口“蒼坡古村”幾個大字都看不清楚了。因為這裡的布局是以 “文房四寶”而著稱的,所以我們堅持要看個究竟,橫在村前一條筆直的石板街是村中唯一的大街,名為“筆街”,我們到來時這裡的村民已吃過晚飯在休閑地打著牌,聽說我們要找導游,一位熱心的小伙子忙去張羅,不一會兒功夫一位二十來歲的女導游出現在我們面前,並且找到了一個應急燈為我們照明,聽她說來夜游蒼坡村的我們還是頭一撥。這裡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宋代建築藝術珍品-車門(半拱式飛檐木結構),與被譽為日本“國寶級建築”的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如同一轍。進大門後的“觀池碧水”其中的南池被稱為“硯池”,像征文房四寶中的一塊碩大無比的“硯”,而壘成方形的村牆,使村莊像張展開的“紙”。“墨”自然就是5米長的條石了。熱心的導游給我們講解了許多,送我們出村口時還有些依依不舍,除了向她表示感謝以外那就是付了20元的導游費了。出了蒼坡村我們乘坐當地的三輪車直奔岩頭鎮的精華-麗水街。


(含羞瀑)



(埭頭村)



(埭頭村的墨池)



(松風古月)



(大像石)


精選遊記: 楠溪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