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鼓角連天五百年

作者: 海硯

導讀2006.10.10 陰雨 (婁山關――鼓角連天五百年)赤水經桐梓到貴陽的長途車,路過婁山關。我坐早上第一班車前往這次旅行的第二十四站:婁山關。現在大多數人知道婁山關,是因為毛主席的詞《憶秦娥.婁山關》。婁山古名不狼山,主峰上的關口,即為婁山關。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兩次擊潰黔軍直取遵義,橫掃婁山關至烏江百余裡。五百多年前,同在婁山關,曾發生 ...

2006.10.10 陰雨 (婁山關――鼓角連天五百年)赤水經桐梓到貴陽的長途車,路過婁山關。我坐早上第一班車前往這次旅行的第二十四站:婁山關。現在大多數人知道婁山關,是因為毛主席的詞《憶秦娥.婁山關》。婁山古名不狼山,主峰上的關口,即為婁山關。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此兩次擊潰黔軍直取遵義,橫掃婁山關至烏江百余裡。五百多年前,同在婁山關,曾發生過更為殘烈一戰:明萬歷二十八年,明軍名將劉鋌曾與播州士兵激戰於此。那是播州第二十九代土司王楊應龍與明萬歷王朝的一場大決戰的序幕之戰.我登上婁山關。站在雨霧茫茫的關口上,看到的是:婁山山脈莽逶迤延數百裡,兩側群峰險峻,壑底山路陡立,易守難攻。細雨中,彷佛又聽道,一九三五年的炮聲和五百年前明朝大軍的吶喊......1935年1月,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朱德等同志率領下突破烏江天險進軍遵義城。紅一軍團幾經戰鬥奪下婁山關。在當年參戰的沈陽老紅軍劉國保的記憶中,婁山關戰鬥堪稱慘烈:“那場仗啊,我們感覺天都是紅的,大家足足兩天沒睡覺,一直在打。”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攻克婁山關,殲敵4個團,揭開了遵義大捷的序幕.現在,關口左側修建"婁山關紅軍烈士紀念碑"就是彭德懷親筆所寫的碑題。碑體高11公尺,兩根尖頂形巨柱狀如兩把刺刀。整座碑像征婁山關群峰夾道、中通一線之神奇、險峻,又酷似紅軍戰士雙足長征萬裡、踏破雄關的雄姿,還蘊含紅軍“二渡赤水”、兩次攻克婁山關的寓意。明萬歷年間,播州(今遵義)土司楊應龍在婁山關建造十三座木關,令驍將統苗軍踞守;明中央政府派都司王之翰率兵進剿,被楊應龍軍擊敗,血染婁山關;後明朝廷聚集各省兵馬二十四萬,分八路進剿楊氏家族統治了七百多年的播州,破九盤,攻婁山,在制高點點金山,“點燈”為號攻克水牛城,以楊應龍敗北告終。婁山關曾因此改名為“太平關”。婁山關地勢奇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我站在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婁山關”三個湭勁有力的摩崖石刻大字下,望著陳列在山上的黑色鑄鐵統炮,在雨霧飄渺之中,近五百多年的戰火硝煙縈繞眼前,感慨萬千。

走下婁山關的小尖山紅軍戰鬥遺址,毛主席手書的《憶秦娥.婁山關》鐫刻在婁山關關口旁的三百平方米的大理石壁上。在細雨中那赤金箔貼大字,犀利桀傲的狂草格外燦爛奪目: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陰雨中,雖看不到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麗景色,但可以想像,毛主席當年在遵義會議之後,指揮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又激戰婁山關,取得了遵義大捷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心情和對中國革命的必勝信心。婁山關,鼓角連天五百年,鶯歌燕舞是今朝。



(婁山關)



(婁山關)



(婁山關)



(婁山關)



(婁山關)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