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的古寺
鎮江在江南,乃至全國都算得上一座佛教文化興盛的古城,歷史上不大的城區內就有“三山五嶺八大寺”之說。這八大寺分別是唐頹山下的羅漢寺、綠水橋東的青苔寺、壽邱山頂的普照寺、壽邱山麓的龍華寺、綠水橋北的惠安寺、文昌巷內的水陸寺、車家巷內的彌陀寺、定波門附近的靈建寺。加上沈括贊美過的花山寺、蘇東坡欣賞過的五州山因勝寺、笪重光留宿過的小九華山幽棲寺等,有影響的寺院還是不少的。
江天禪寺是一座千年古寺,走近山門一眼就可看到康熙皇帝題寫的“江天禪寺”匾額。在天王殿的牆壁上嵌有“東晉古剎”四個大字,讓人感受到這座寺的歷史久遠。在天王殿的後方是大雄寶殿,它建在一個高大的方形石台之上,巍峨壯觀。在大殿後的山坡上,分布有夕照閣、觀音閣、楞枷台、慈壽塔等建築,構成了“寺裹山”的特點。
江天禪寺初名澤心寺,到宋真宗時,皇帝趙恆改寺名為“龍游寺”。到宋徽宗時,皇帝趙佶崇尚道教,改龍游寺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到清代康熙年間時,正式賜名“江天禪寺”,並一直沿用至今。江天禪寺佛教宗派以禪宗為主,在傳承中出現過許多高僧,從金山開山第一代禪宗祖師靈坦,到後來的法海、了元、克勤、長在、隱儒、宗仰、太虛、慈舟等,都是歷代有名的高僧。
金山寺在佛學界的影響很大,它是最早舉辦水陸法會的場所。梁天監四年(505),梁武帝來到金山澤心寺親自主持水陸法會,超度一切水陸亡靈。自此以後,水陸法會受到歷代朝野的重視。
穿過焦山的山門就進了定慧寺天王殿,裡面的四大天王塑像造型生動。天王殿後是雄偉的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的正門兩側是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原焦山方丈茗山撰寫的楹聯。每到燒香的季節,來此頂禮膜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經多部,其中以殘存的明代永樂北藏經卷最為珍貴。
焦山定慧寺也是佛學精深之地,出了不少有名的高僧。如法寶寂、神邕、了遠、聞叟、妙福、遠塵、見源、巨超、慧超、月輝、雪煩、智光、茗山等。寺內還設有佛學院,培養和造就佛學人才。佛學院在民國期間還創辦過《中流》月刊,這是一份在當時頗有影響的佛學刊物,發表過不少重要的佛學理論文章。
竹林寺,又名夾山禪院,原建於夾山山麓,始創於東晉,高僧法安、善會、圓悟、德庵等先後在這裡主持過佛事。明崇禎年間林皋禪師任住持後,重修荒蕪的夾山禪院,建成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法堂、大藏閣等,自此“夾山林巒池沼悉占潤澤,亭亭殿閣鹹始維新,法界莊嚴,人天瞻仰”。
重修後的夾山禪院更名為竹林寺。廟宇規模之大、氣勢之盛遠非過去的夾山禪院可比。此外,竹林寺還有觀音殿、地藏殿、伽藍殿、祖師殿、藥師殿、歷代祖堂、臥佛樓等一大批建築,房屋多達250余間。可目前只剩下幾座空空的側殿了。
招隱寺最初建於招隱山巔,由劉宋高士戴颙的故宅改建而成。該寺“與鶴林古竹院相望數裡,孤處於萬山荒涼之巔,所由山徑石卵累累不絕如線”,看來,當初攀登招隱寺,是要頗費一點氣力的。至於招隱寺何時移到了山的半腰,則眾說不同。一說唐五代時,一說明嘉靖年間。明萬歷年間郡守許國誠愛招隱之美,曾捐俸大規模修復該寺,還延請教官高一福等修訂寺志,名曰《鹿泉寺志》,故當時招隱寺亦稱為鹿泉寺。
歷史上招隱寺盛時也曾廟宇齊整,房屋眾多,有古剎之風,可惜鹹豐年間的戰火把招隱寺燒個精光。
鶴林寺是南山景區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以幽古取勝。它創建於晉元帝大興年間,最初名為“竹林寺”,俗稱“古竹林”。古代的鶴林寺規模很大。據說出了山門,就到城門。它東至鴻鶴坊、天福山、菊花山,南至石人橋、招隱山、小九華山、黃山,西至龍目湖、黃峰嶺,北至唐戰山、鶴林門。
鶴林寺開山之祖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法安禪師,一說是馬素禪師。鶴林寺歷史上幾經興廢。第一次毀於唐末薛郎、劉浩之亂,宋紹興年間重建殿宇,香火復振。第二次毀於明成祖永樂年間,弘治中了心僧人又重建殿宇,到萬歷間僧人德乘主持佛寺時,吏部尚書陸光祖、寺僧明賢等又捐金修復了元素法堂、天王殿、方丈廊和靜室等建築,鶴林寺大為改觀,“前後梵宇,煥然復新”。第三次毀於清乾隆年初,乾隆十二年 1747 又修復。可惜清末的戰火摧殘,現在的鶴林寺已難尋舊日的壯觀,只余空空的大殿和極少建築。
甘露寺本是佛門之地,不知何時起,由於三國故事的傳聞,成了劉備結婚的大殿,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甘露寺的創建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是在唐寶歷年間,由潤州剌史李德裕施宅所建。甘露寺原建於北固山下。宋真宗祥符年間,寺僧祖宣見山下寺宇倒塌,打算將寺移建山上。由於祖宣是皇帝的國舅,真宗皇帝特下詔書,令轉運使陳堯主持移建事,並賜良田4000畝。移建山上的甘露寺規模宏偉,殿宇輝煌,極為壯觀,有寺宇200余間,僧侶500多人。宋神宗熙寧年間,寺僧應夫又擴建寺宇,並創建鐵塔等。以後多有興廢之舉。
明清時代是甘露寺的全盛時期。洪武初年,明太祖親選高僧常欽為甘露寺住持。他講經時,聽眾常有千余人。道光和鹹豐年間的兩次戰火,寺宇樓閣遭到嚴重破壞。現在的甘露寺是光緒年間修建的。
紹隆寺建於宋紹興年間。後又被毀。到明朝初年,由僧眾信徒募化重建,名曰“蓮覺寺”。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見該寺“上有奇特山峰,下顯真像龍脈”,認為“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便將寺賜給金山寺為下院,賜名“靈覺寶寺”。嘉慶初紹隆寺再次修繕,由禮部侍郎茅元銘題寫了“紹隆禪院”的門額。鹹豐年間,金山寺毀於戰火,僧眾全都移居下院,紹隆寺盛極一時。
紹隆寺舉辦的法會也是有點名氣的。如“梁王仟法會”和“大方廣法華嚴經法會”等,其中“妙法蓮華經法會”影響最大,最多時參加法會誦經念佛、頂禮膜拜的僧眾、居士和信徒有千余人。
位於圌山南麓的東霞寺有“金盤托月”之譽,名氣也不小。據《大港鎮志》的記載,該寺建於唐朝寶歷年間,鼎盛時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滿功殿、觀音堂、藏經樓等殿宇九十九間半。該寺四周環境幽雅,牡丹遍地,桂子飄香。
清代詩人張世清稱寺中的牡丹:“賺得韶光到梵宮,四周雲影襯嬌紅。托根不向繁華地,過眼難教色相空。香染青蓮環法座,種分瑤島領春風。洛陽詩酒應增價,未及清吟粥鼓中”。可惜該寺毀於太平天國及抗日的戰火,如今僅存一座空殿和少數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