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走在新疆,一點不怯懦。烏魯木齊的白樺林裡,同屋四個女孩,都是單槍匹馬的高手。珊珊走完了北疆,將獨去南疆和西藏;飛鳳剛從西藏南疆走來,欲結伴去北疆;我走絲路到了克拉瑪依,遇伴同行禾木;梅梅姐獨支帳篷在哈巴縣走了七天,與狼對勢半夜也沒怯場。所以老於哥慨嘆曰,這才是超級女生。
西安-蘭州-敦煌
西安的牆、碑林和歷史博物館
長安通往西岳,歷史從張騫始之。想像中的長安城已經是明城牆了,氣勢依然磅礡雄偉,西安火車站就在北城牆外,正逢新生報道,各大院校的接站點,排滿了站外通道。出站口,廣場上,成百上千上萬人,都在說話,誰也顧不上誰,連成一片。我找到了站台存包處,就將背包卸下。在廣場報廳,買了份地圖。就有去兵馬俑的車吆喝上了。站前街左右一個街區,都是些飯店和旅社,街道零亂而且不衛生,東街城牆內第一個建築就是派出所,往南100米是公交車站。行程中,我漸漸養成東啾啾、西望望的眼力,一邊走,一邊看民風、讀人情。一不小心,瞥見了一家中小飯店的正牆上,很自信的掛著“惠風和暢”的大橫幅,實在不能恭維啊,這可是“蘭亭序”中的詞,只要見過“蘭亭序”的人怎會不感染那點畫字詞間的飄逸靈動的快樂呢,而這樣的幅字就是個業余塗鴉了。後來在碑林博物館外,看到的幾個字畫店,其中就有書者極力推銷自己的作品,說什麼在家中掛出這樣的字是件多麼體面的事。所以感慨,雖然碑林氣勢宏偉,西安的書法卻待振興。
坐車到達南牆,下車穿過城門馬路,前後兩個叫花子趴在過道上行乞,東南西北都一樣,哪裡都有叫花子的一畝三分地。沿著城牆外的公園通道,往東走,聽見陣陣歌聲,前面的亭子已經聚集了很多聽眾,這歌鏗鏘有力,卻不知唱的是什麼,後來想該是秦腔了。沿著城牆是一條深深的護城河,再往東走到仿佛是朱雀門吧,走進城門,過了馬路就是碑林博物館。博物館簡潔樸實,進了後院,就是一間挨著一間的碑林成立室,篆隸草行楷各種形式,歷代的名家名碑都有展示。照相是允許的,等到我的胳膊酸疼,我的相機就爆滿了。林外的仿古一條街,有幾個當場表演書法的,有一位個子不高的中年人,四平八穩的寫著《滿江紅》,正方的字俊美有力,再看看掛在門外的介紹,還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他身邊的女人一會給扶紙,一邊給他擦汗,配合得很默契。
陝西歷史博物館,從西周開始介紹,每個朝代都寫滿了輝煌和人民的智慧。出土的文物更是巍巍壯觀,隨便一個村子的出土文物就是漢、秦甚至史前的曠世珍品。印像深刻的是秦朝的宮殿建築材料,已經很科學,瓦與瓦是榫卯結構,三塊組成一個小整體,互相連接;長方型的水泥柱子,相互之間連接分別是四個三角的鐵塊,就插成了一個更長的柱子;唐朝的長安城,比起明代的城池要大很多,遺址在陝西的長安縣,展出的模型,仔細觀看需要很久。我覺得古人的智慧,已經發育到了非常階段,只是沒有當代得天獨厚的計算機技術,也沒有工業革命的奠定,在那時那地,那些技術廣泛應用,是多麼矚目的事情。不能不提的是唐代藝術,發展到了鼎盛,唐三彩的絢麗,仕女圖的哀怨,樂器的豐富,詩歌和書法的昌盛,真令人望唐興嘆呀。
當地有話:共產黨救了陝西人,秦始皇富了陝西人。歷史近前,祖先的遺產,帶給了陝西子孫無盡的榮耀,也是無與倫比的機遇。
吃羊肉泡饃
在回民街,吃了傳說中不能不吃的老鐵家腊肉,吃了網友驚嘆的酸菜肉絲炒米飯,期望未免太高,並沒有想像的好吃。炒米飯自然還是揚州炒飯最美味,腊肉南方人做得更加香美滋潤些。倒是跟著路人排隊,買到的糯米大棗切糕,味道美絕,這仿佛是在一個大大的鐵桶裡蒸出來,棗味完全融進了糯米裡,糯米已經蒸得還剩二分韌勁,入口輕輕咀嚼就能消化。
吃羊肉泡饃是在大雁塔正北路西,一家綠色牌坊的老字號裡,巴台裡的阿姨足有50開外,不是那種手腳活絡,嘴巴甜的人,店裡的服務生也不熱情,味道我卻覺得很好。曾經吃過超市包裝的羊肉泡饃,是放在鍋裡煮的饃,還不很筋鬥,已經覺得非常好吃了。這裡的饃,是我在通往清真大寺的巷子裡見過的,剛出爐的泡饃餅(見圖),加工成長方型小塊,直接用肉湯泡出來的,還硬硬的直打牙,肉湯是純純的、厚厚的,喝一口,美哉!
大雁塔和八大怪
迎著蒙蒙細雨,我來到了大雁塔廣場,這裡早已經是人聲喧嘩。不忍心將陽傘淋在小雨裡,我在廣場突出的飯店廊上坐下,隨便點了個點心,在行人穿梭的走廊裡,仰視燈火通明的大雁塔。這時店堂裡人還稀少,兩個門女跟我說著話。
我曾經以為寺廟大同小異,少不了大殿裡的佛爺和參禪的比丘,朋友後來糾正,寺院的建築風格各有特色。北京的寺院很多,大部分寺院裡都建有塔,一模一樣的確實沒見過。我的感覺裡,大雁塔的血脈裡是大唐朝才有的端莊、偉岸和古樸,一千多年的日月輪回,多少風雪春華,滄海桑田,變了的和不會改變的,竟然都未曾影響她的安身立命之地,或許因為這裡曾是玄奘講經的地方,這位身邊的佛爺,傳奇的取經故事折服了太多凡夫俗子,比那些供奉的大佛更有分量吧。如今,寺院外是廣闊的市民廣場,老人的天地,孩子們的樂園,周末包括我這個外來人,也在這裡駐足,興嘆。
雨停了,飯店門女建議我去看看陝西“八大怪”,這是些雕像,是當地農民以前的寫照。吃飯蹲著吃,待客紅辣椒,我想大概是目前的城裡人,還沒形成可辨的特點,所以展現的陝西人形像,只能是20年、50年甚至100年前的人情風貌。
廣場上的人越來越多,晚上九點,音樂起了,噴泉慢慢起伏,隨著音樂的節奏,熱情奔放快樂的洶湧而來,伴著這愉快的歡騰,我離開了廣場,走向車站,火車正在車站等著我去蘭州。(由於歷史知識匱乏,古文修養淺薄,這一段表達不出她的厚重感,很遺憾。感覺一定有機會再去兵馬俑,所以就草草的結束了西安之行,期待豐富以後再行西安。)
蘭州----黃河母親雕像
東部城市的興起和繁盛,掩蓋了蘭州古老的光華,母親河依然川流而過。我下了火車就趕往夏河的拉布楞寺了,等到從拉寺回來,已經是第二天的下午,在街市吃了碗拉面,2元2角的價格,可見蘭州的物價,也是我近期吃到的最便宜的正宗蘭州拉面。
母親像在小西湖公園站,有很多公交車能到達。游客也不少,但像我這樣的背包就稀罕了。走過的西安、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地都是繁盛的旅游集散地,唯有蘭州不相同,內地專程去的人不會多,也沒有頂刮刮的景區,幫我拍照的蘭州人很熱情,同在路邊休息的人,投來異樣的眼光,那些從旅游車裡下來的游客,見了我就更稀罕了。
蘭州火車站外設了臨時候車大棚,“蘭州進疆棉農臨客”,幾乎是去新疆采棉的婦女,大小包紛亂排列,人們一個挨一個,歪七豎八的坐著。像我這樣,前一天到達的早晨,買到了第二天下午車票的旅客,真是太幸運了。
敦煌莫高窟
火車開進了敦煌,早晨的天空,烏雲在頭頂滾滾翻騰,東方已經現出了紅光。漠邊的彩霞越來越艷,天地之間仿佛打開了缺口,天邊和地界這樣貼近著,突然之間,太陽跳出了地平線,在人們的歡呼聲中伸伸脖子,露出了紅紅的笑臉。
敦煌是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重鎮。
從火車站到達敦煌市裡,公交車大約半小時,下車後我就去敦煌賓館排隊,買晚間去吐魯番的火車票,售票口門還沒開,排隊的人已經站到了路邊。這裡面大半都是往北去的行者,有十來個廣東的中老年婦女,將隊伍排得老長,我問其中的一個是不是去吐魯番的,卻仿佛沒聽見我的問話,很奇怪,廣東來的太太們並沒有廣東開放。待售票時,我很方便買到了票,既然和廣東人無緣,我就盡自去等去莫高窟的車了。
游覽莫高窟,看了十個窟,花了整一個小時,感覺解說員非常職業。游客很多,幾個解說員之間配合有素,常是幾個隊到了一個窟,若是大窟,就都進窟,由其中的一位講解,其他幾位很負責的維持秩序;小窟就等前面的講完出來,再進去,一說人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壁畫破壞大,二說燈光對壁畫損害大,所以盡量少點人進窟,窟內不開燈,堅決反對拍照,我的小相機雖然得以混進去,卻沒有機會也自覺了不去拍照。解說員若發現有游客手摸壁畫,會馬上呵斥,撫摩的人也就汗顏的不敢再犯了。其實,很多人在解說員的手電光下,看不了全貌,也看不清楚壁畫。後來在窟外買了一本精美的明信片,很清楚。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鳴沙山下,南北長約1600米,從前秦建元二年(312年)開始建窟,到唐代已有洞窟一千多個,歷經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朝代,至今仍保存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繪塑像兩千多身。這些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絢爛多彩的壁畫,豐富多姿的佛像,是今人無上的藝術活寶庫。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畫家才這裡觀摩采風。
反彈琵琶的飛天圖
中唐
112窟 反彈琵琶的飛天屬於伎樂菩薩的一種。形像憨態可掬,生動活潑。體態豐滿,裸露上身,在華麗地毯上,赤足置琵琶在背後,邊舞邊彈,音律之嫻熟可見一般。因了它的特別可愛,已經選為敦煌市城市形像和旅游標志。
敦煌阿難像
隋
第427窟 阿難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年輕的,陪伴在佛主左右,它雙手合十,身穿袈裟,雙耳垂肩,面孔清秀稚嫩,未被世俗所染。
涅磐像
中唐
158窟 釋迦牟尼涅磐像,長15.6米,肩寬3.5米。涅磐佛教中指佛及菩薩經過修行,達到最後覺悟的精神境界。經後世重修,仍保持唐代原來的風貌。造型端正,睡態安詳,內涵深厚,神情恬靜,沉靜在往生極樂世界之中。
禪定佛
北魏
259窟 一身禪定佛譽為莫高窟中的“東方微笑”。高0.92米,具有中西合壁的佛教造型藝術。高髻披發,兩耳垂肩,細眉圓眼。身披紅色銀刻線紋袈裟,雙腿盤坐,兩手相握。陶醉於明心見性的禪悅之中。
五百強盜成佛故事圖
西魏
285窟 在古印度有五百飢民造反,國王用精銳之師,將他們虜去,挖掉雙眼後,放逐山林,他們整天叫苦不迭。佛聞施法,令他們復明,他們個個懺悔皈依佛門。最終皆脫離苦海,修成正果。
蓮花飛天藻井圖
初唐
329窟 中間是五彩輪,寓示著法輪常轉。輪上用白色弧線,描繪出中心蓮花,寓示著清淨不染。外有飛天圍繞散花。再外是五彩邊飾,四周有12身飛天載歌載舞。體現了生動畫意的佛國仙境。
南壁說法圖中的觀世音菩薩
初唐
57窟 此窟又稱美人洞,此圖中的菩薩因為美麗出了名。頭戴金冠,腰系透體錦裙,耳垂環鐺,身飾瓔珞,遍體羅綺,姿態典雅,有“東方維納斯”之稱。
敦煌樂隊
初唐
220窟 此窟的說法圖是唐代敦煌石窟中最有代表的說法圖。該畫表現的說法圖中菩薩、天人、演樂隊奏樂、西方極樂世界歌舞升平場面。他們均體態豐滿,臉龐圓潤,透出悠閑自得的神情。他們手持各種樂器,專心演奏。
肘侍菩薩
盛唐
45窟 身材呈“S”形,顯得體態輕盈、恬靜。肩披斜巾,臂戴釧環,項戴瓔珞,雲髻高聳,聚精會神的聽釋迦牟尼講經說法。肘侍菩薩右邊有天王,怒目圓瞪護衛。佛龕內供有彩色雕塑九身,彼此呼應,相得益彰。
莫高窟的柵欄外,還有很多洞窟,據說是僧徒的僧房,現在已經廢棄了,一直延長到景區外很遠的地方。
鳴沙山上的朋友
坐上從莫高窟到市區的車,車上有兩位武漢的阿姨,性情高亢。我們聊得很愉快,本不打算去鳴沙山的,在阿姨的鼓動下,和她們再從市區坐3路公交到鳴沙山看月牙泉。
進了鳴沙山公園就進入了沙漠,騎駱駝的人排成了長隊,到達月牙泉花了每人十元錢,坐公園游車,其實只有兩公裡路程,很多穿著橘色鞋套的游人,扎眼的在沙地上走,問了滑沙的價格,需先登梯,十元,滑沙再要十元,租鞋套十元。索性光了腳丫子,往月牙泉邊走。在路上就聽說月牙泉已經枯了,現在是自來水放滿的,然而滿眼黃沙中的一眼水窪,依然很神秘。我們互相拍照,短頭發阿姨已經開始抒情:“啊,月牙泉,美麗的月牙泉,我終於來到了你的身旁。”前面的沙山不允許攀爬,月牙泉的裡面並沒有規定,我決定嘗試爬沙山,選擇的是垂直向上的線,左邊還有一條傾斜向上的沙道。短頭發阿姨沒准備爬沙,卻熱情的鼓勵我和長頭發阿姨,我在前面已經爬起來,兩只腳像踩著抽水機,爬一步陷半步,爬了半天才到半山腰,這時長頭發阿姨已經被說動,正在手腳並用,像猴子上樹那樣,跟上來,看起來很輕松的樣子,我於是也效仿,手心分擔了重力,陷得淺了很多,也更加平穩,上山仿佛呼呼生風了。而要爬上50米左右的沙頂,並不簡單。等到我爬上沙頂,阿姨也追上了不少,沙頂就跟山頂差不多,半米多寬可走向其他的沙峰,另一個方向也是下沙的坡。然而沙子鳴叫的季節已經過去,也沒有風力助推著下山,所以下沙山並沒有聽見“沙沙”的鳴聲,也幾乎全部靠腿腳和手臂的推力,完成下坡運動。據說風沙運動的季節,這裡的沙子白天“沙沙”的飛下山,到了夜晚又“呼呼”的上山了,所以月牙泉總不會被沙子淹沒。
下了沙山,短頭發阿姨歡呼雀躍,比自己上過山還高興。
回來的路上,發現那些花錢滑沙的人,登的是鐵雲梯,滑沙的地方墊了層塑料膜,原來是坐在墊子上從塑料膜上滑下山的。短頭發阿姨不住的稱贊,我們在沙山上的游泳有趣味多了,並總結:多一個人,多一種智慧,多一份途中的樂趣。後來她們竭力規勸我與她們同行南疆,而我鐵定的北疆線路,差一點點就動搖了,後來我先坐火車到了吐魯番,在車站沒買到去喀什的特快,就買了去烏魯木齊的火車。

(西安南牆)

(敦煌的早晨)

(泡饃餅)

(月牙泉)

("賣槍"--柳圓鎮特別的牆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