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游記(三)

作者: 自游人的旅程

導讀黃山游記(三)走出一線天,抬眼已瞥見對面山間一條筆直的石階直插雲端,見雲梯之陡不免也暗自心驚。經過一天的急行軍,我們已是強弩之末,此梯的長度和陡度已遠遠超過目前我們心理和生理的承受極限。 (百步雲梯遠景)一邊安排妻兒就地休息,一邊蹭團聽導游關於附近景觀的講解,什麼鰲魚吃螺絲、老鼠偷油、老僧入定等,有的景觀一目了然,有的好像不是那麼回事。 ...

黃山游記(三)走出一線天,抬眼已瞥見對面山間一條筆直的石階直插雲端,見雲梯之陡不免也暗自心驚。經過一天的急行軍,我們已是強弩之末,此梯的長度和陡度已遠遠超過目前我們心理和生理的承受極限。


(百步雲梯遠景)一邊安排妻兒就地休息,一邊蹭團聽導游關於附近景觀的講解,什麼鰲魚吃螺絲、老鼠偷油、老僧入定等,有的景觀一目了然,有的好像不是那麼回事。好在這些風景都是仁者見仁的事情,沒看出來也不很丟臉。待眼神和腦力都消耗不少後,體力稍稍恢復,開始進軍雲梯。最初一段還沒什麼,稍後爬行就明顯感覺上氣不接下氣,更要命的是游人如織,又無平緩之處可供小憩。只有咬牙前行,爬到極累時,咬牙切齒、氣若鬥牛。轉念一想,我們只要翻過這道山路,馬上就可達到勝利彼岸,不禁心胸豁然開朗。於是,伴隨著兒子“1…100…185”的數聲,我們一鼓作氣,終於越過蛇龜二石,登上蓮花亭。

(豬八戒寫情書近景)可惜正值蓮花峰“輪休”,不對游客開放,只能對空長嘆了。我們強打起精神,咬牙向玉屏峰前進。通往玉屏樓的路上熙熙攘攘的,都是成群結隊的旅游團的人。再往前的道路便平坦緩和,沿途可觀孔雀戲蓮花、龜兔賽跑等景觀,路旁的手機石更是惟妙惟肖。聽過了無數個游客“不遠了”之類的鼓勵,捱過了漫長、漫延的石階路,終於來到玉屏樓前,見到了送客松。這是一片寬闊的平地,也是一個旅游集散中心,到處都是人。天空一掃剛才的陰霾,又是艷陽高照了,帶來的旅游帽也有了用武之地。黃山的天氣也真是夠奇怪的了。玉屏樓南望天都峰,北眺蓮花峰,幾乎集黃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黃山絕佳處之稱,馳名中外的迎客松挺立在玉屏樓左側,右側有送客松,樓前有陪客松、文殊台和像鼻石(其實應該叫元陽石什麼的),樓後是玉屏峰,著名的“玉屏臥佛”就在峰頂,頭左腳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澤東草書“江山如此多嬌”。樓東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帥的“風景如畫”和劉伯承元帥所做的《與皖南抗日諸老同志游黃山》:“抗日之軍昔北去,大旱雲霓望如何。黃山自古雲成海,從此雲天雨也多”。這巍巍壯觀、巧奪天工的奇景要不吸引人們的眼球也難。

(迎客松)迎客松前游客排著長龍,很是熱鬧。我們也不能脫俗,隨著人流,在國寶前攝影留念。不一會兒,我們退出人潮,站在右邊一塊有些像蒲團的巨石上眺望,眼前白茫茫的一片……突然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豎在我的面前……傳說中的天都峰,就在我的面前了!

(天都峰)由於帶著小兒,兩腳已經不聽使喚的我們,只能遺憾地選擇放棄向天都峰進發的計劃。我們一步一回頭,望著天都峰。黃山!世界上最美的黃山,我們一定會再回來……傍晚,和妻子拖著疲憊的雙腿,互相攙扶著走下賓館前的台階,來到黃山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前的小花園。夕陽西下,晚霞的余輝灑落在桃花溪兩岸,游客已經散去,小鳥已經歸巢,只有我倆在溪邊漫步。我們走過一處小水壩,來到對岸的溫泉區。站在山腳下,抬頭仰望,上寫“大好河山”幾個大字。在溫泉處沿著石級上行不遠是人字瀑,又名飛雨泉,站在對面遠處相望,只見兩道飛流成人字形直瀉而下,氣勢不凡。參觀了人字瀑後,過回龍橋,左折而下是白龍橋,橋東有一巨石,形似龍頭,石上刻有董必武手書“龍頭”兩字。溪邊崖石上刻有“且聽龍吟”四字,為莊文樞所題。再沿著桃花溪拾級而上,可看到藥銚、藥臼、丹井等古跡,這些都是第四紀冰川留下的證物。“丹井”兩字為明代兵部侍郎汪道昆手跡。“丹井”路旁有一巨石,形似虎頭,上刻“虎頭岩”三字。過虎頭岩不遠處便到了三疊泉,泉水由高山下瀉時經過三疊岩石,形成三折,頗為別致。四處靜無聲,仿佛景區只為我們而開放。

(溫泉景區)此時,夜幕除除落下,惦記著獨自呆在賓館中小兒,我們只好一搖一擺地向上走回賓館。耳邊只有流水潺潺,小蟲輕鳴。一切是那麼的安詳和寧靜,又是黃山腳下一個美好的夜晚……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