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2)

作者: 海硯

導讀2006.10.14 陰轉晴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2)迷迷糊糊的一宿沒睡實,總好像聽見戰馬的嘶鳴和大軍的撕殺聲.....海龍囤,這個歷經二十九代土司王打造的龐大而堅固的軍事古堡,在二十四萬強大的明朝軍隊的攻擊下,僅僅一百一十四天就土崩瓦解,徹底的消失了。天灰蒙蒙的,像我的心情。我站在曾雄踞黔西北七百余年的海龍囤的山上,心裡更多的是疑惑和懸 ...

2006.10.14 陰轉晴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2)迷迷糊糊的一宿沒睡實,總好像聽見戰馬的嘶鳴和大軍的撕殺聲.....海龍囤,這個歷經二十九代土司王打造的龐大而堅固的軍事古堡,在二十四萬強大的明朝軍隊的攻擊下,僅僅一百一十四天就土崩瓦解,徹底的消失了。天灰蒙蒙的,像我的心情。我站在曾雄踞黔西北七百余年的海龍囤的山上,心裡更多的是疑惑和懸念。這被稱為東方的馬其頓防線是怎樣被明朝大軍攻破的?有多少人在這場戰爭浩劫中被屠殺?當時這龐大的古堡是怎樣的輝煌?楊氏王朝為什麼要在這高山險崖之上建立規模宏大的宮殿?楊氏王朝是怎樣統治這歷經唐;宋;元;明四個朝代的播州的?;一個個問題催促著我,要在這片遺跡中尋找答案。我將那本“海龍囤”書中的一張九個關口的遺跡位址圖畫了下來,請山上的一位陳老伯給我當向導,開始了找尋答案之旅。這一切的一切,要從戰爭說起。明朝的滅亡,很大的原因歸於窮兵黷武的萬歷皇帝。他一生最得意的三大武功之中,最大的一次是:平定播州,結束了楊氏土司王朝在黔西北七百多年的割據。播州,自唐末到明初,一直以來不僅是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而且其強大的程度僅在夜郎;南昭;大理等西南古國之後,但比這些古國的存在的歷史更久遠。播州與大理共處三百年,大理最終被元兵所滅,但元兵與播州對峙三十余年,終不能取之。播州的軍事防御之強由此可見一二。翻開中國的歷史書,西南知南昭;大理,豈能不知播州?而知播州,豈能不知海龍囤?海龍囤憑險設關,用巨大的石塊壘砌的高大的城牆關隘。關關相連,構成三重防御體系,這種設想,在一千年前的播州不能不說是極具軍事戰略思想的創舉。我在陳老伯的指點下,沿著海龍囤的殘垣斷壁,首先來到內城的第三到防線的飛風關。這是一座巨大石塊修建帶有高聳翁城的最大的關口。聽老伯講,在關口上的石頭台上曾有五層木制的雕花高樓。是最後一代土司王楊應龍為他的五個太太修建的。也是打仗時的指揮中心。我沿著飛風關靠內城一側的大約五尺寬的上城大道登上的寬大的城牆,還可以找到關上尚存的直徑約五十公分的石柱基座,可見當時雕樓的威風和壯觀。站在這高高的飛風關上,我更願想像,在幾百年前,這五層的雕樓上的歌舞升平的華美艷麗。明月下那悠揚的蘆笙和著長袖漫舞仙境般的情景。出飛風關,到朝天關。這是當年楊應龍迎送來進見的朝廷使者和邊關將領的地方。殘留的關口的石牆邊,還有大的石條修成的台子,可能曾是放酒和禮品的地方。經遼望台旁的寬大的青石條鋪的大道,來到海龍囤的最重要的關隘:飛龍關。這是一座依地形而建的關口,設計的十分巧妙。關隘全部用重百斤以上的大石塊砌築。關口內的石梁上有很圓的凹形圓口,用來聯接石門的石軸。現在巨大的石門以不復存在。拱形關口上飛龍關幾個紅色大字,卻還是朱紅依舊。據說是楊應龍親筆所寫。這裡曾經是明朝大軍正面攻囤最猛烈之處。現在高大的城關上有一很大的缺口,就是當年明朝大軍攻關時大炮轟掉的。陳老伯領我到飛龍關旁的懸崖邊,告訴我,在這裡曾是殺人溝。楊應龍在海龍囤的統治十分的殘暴,如有人一天穿不爛一雙草鞋,吃不完三斤米,就會被當作懶人,從殺人溝的懸崖上推下去摔死。我在飛風關的翁城裡還看見一塊寫有“驃騎將軍示諭龍岩囤嚴禁碑”的石匾。上面有各種對人的懲罰和罪名的規定。這也許是導致楊氏土司王朝滅亡的內因吧。我來到楊應龍為他的女兒們建的繡花樓。這樓就建在高高的懸崖邊上,聽老伯講,當時若想來求婚的小伙子還真的要有膽量呢。不然,還沒登上繡花樓,腿就會打顫的。我急於想知道明朝的大軍是怎樣攻上這海龍囤的,陳老伯便領我來到後山。後山有三道關,地勢比前山要緩一些。後三關分別是:萬安關;西關;後關。關口內都建有耳室,關關建有翁城,其城牆的高度,厚度不次於八達嶺長城,而且至今城牆大部分完好,但海龍囤就是在後關被攻陷的。看見我滿臉的疑惑,陳老伯給我講起了那四百年前的故事。當年明朝二十四萬大軍兵分八路,合圍四十余日,不能攻克海龍囤,山上的苗軍靠一口水井和儲糧堅守不出。因前山的地勢險要且關隘易守難攻。明軍將領便在後山山下大板水的地方密調大軍准備從後山攻城。明軍為了麻痹山上苗軍,先是每晚趕一大群羊衝向後關,苗軍誤以為是明軍攻城,便萬箭齊發,但第二天只見成群的死羊。如此,每晚這般羊襲。十幾日後,苗軍便不再理睬。在那個月明之日,明朝大軍,一舉攻城,這後山的三關,成了楊氏王朝滅亡的死關。明軍奪關後,進入月城;內城,開始了一場報復性殺戮。一時間,哭嚎之聲,撕殺之聲,震天動地.據說,當時海龍囤苗軍及楊氏王朝大約二十萬人,生還無幾......我徘徊在這昔日的古堡殘廢墟之上,看著只剩地下寬寬石條的老皇宮,新皇宮,金銀庫,火藥池,水井......不禁感慨萬分,想起昨晚看的清代周際歧的<海龍囤>詩:“獨梁徐通五尺天,霸王宮殿焚王田。危樓破落半彎月,冷灶蒼涼一縷煙。劫火山中銷戰骨,鷓鴣聲裡悵歌筳。美人泣盡烏江水,剩有殘紅斷堞邊。”更覺這古堡荒涼凄慘。我在山上與陳老伯告別。從飛龍關走龍虎大道下山。從飛龍關到飛虎關要經七十七級的龍虎大道,現在這完全是用山上的石頭鑿出的台階路已風蝕碎裂,但還是可依稀看出當年的威風凜凜的氣度。從飛虎關經三十三級石階到息馬台,是進海龍囤的第二道防線,全部石級修在山脊上,石階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溝壑,一邊是刀削斧劈般的懸崖峭壁,而關隘建在陡峭的絕壁之上,既雄偉又堅固,是地理位置最為險要的一關。在飛虎關設有投擲滾石用的滾石庫。銅柱關和鐵柱關在山角下,是海龍囤的第一道防線。其正面曾是深溝,當時被蓄水成壩。走出海龍囤,再一次被這巨大的古軍事城堡的戰略設計和宏大的規模所折服。同時也被四百多年前的那場殺戮的殘跡所震撼。真可謂百感交集。下午兩點多,我坐摩托車從定軍山返回遵義。站在定軍山上,西望海龍囤,能看清楚的只有最高處的飛龍關。午後一縷太陽光高照在那有著殘缺一角的飛龍關,將我的思古幽情凝固在那縷陽光中.......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



(海龍囤――腥風血雨雄關路)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