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地區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兩大體系,尤其以道教在嶗山地區流傳的時間最久遠,可見諸史料能溯到秦漢,距今2300年。佛教最早出現在嶗山的年代是東晉,距今也有1500余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嶗山宗教活動隨著時代發展時興時衰,留下了無數的遺跡。 道教的產生年代在國內的史學界眾說不一,大多數歷史學家把東漢末年張陵創業的“五鬥米道”看作是道教源頭。嶗山地區道教活動產生較早,從一些歷史資料中看,在漢末“五鬥米道”之前,嶗山的道教活動已有一定的規模 。
嶗山《太清宮志•開山始基篇》載:“武帝建元元年辛醜(前140年),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來嶗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又於建元三年(前139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宮’,為開山始祖。”
《漢書•世文志》中載有道經36部,其中部分還是漢武帝從嶗山帶回去的。在既無造紙術又無印刷術的西漢時期,能有成部的經書也是相當不易,當然形成這些經書的時間更應向前大大推移。
南北朝時期,北魏士寇謙之為適應統治者的口味,把“五鬥米道“這個與農民起義相關聯的名稱改為“天師道”,並在大江南北傳播發展,嶗山地區道教的經文典籍中又充實進一批符篆內容。 著名的詩人李白和當時為唐王朝宮廷軍師的李筠一起雲游嶗山,將宮庭音樂曲牌傳給嶗山太清宮的道士,成為太清宮沿用至今的早課經韻曲牌,這都證明了嶗山被唐王朝宮廷視為一座道教仙山是可信無疑的。
唐代天佑元年甲子(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來到嶗山太清宮,新建一處殿堂以供奉“三皇”,並從整體上完善了太清宮布局。
後唐國光二年甲申(924年),道士劉若拙,從四川來到嶗山尋訪李哲玄,共談玄機,十分契合,便留住嶗山,在太清宮南側山坡上自建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以自修。 宋朝建隆元年庚申(960),宋太祖趙匡胤登基,聞知劉若拙的聲名,詔其晉京,敕封他為“華蓋真人”。歸山重修太清宮,新建上清宮和上苑宮(即今太平宮)。
明昌六年(1195年),邱處機、劉長生等7人來到嶗山“講道傳玄,宏聞教義”,嶗山各道教廟殿的道士很快接受了全真派“重叢林清修,不娶妻室,不食腥葷,注重內功修養”的教義,全部歸依道教全真派,成為道教全真派自開創北宋以來規模最大的叢林基地。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末代皇帝的兩個愛妃謝麗、謝安從水路逃到嶗山太平興國院出家入道。謝氏姊妹精通宮廷音律,她們的加入,使嶗山道教的宗教音樂又一次與宮廷音律融合,使其既有山林的清雅之風,又具宮廷的華貴之質。這對流傳至今的嶗山應風樂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元朝建立以後,積極地提倡道教,朝廷先後召見多位全真派道士。在中國北方全真七子所創的各門派及從這些門派中繁衍出的支派紛紛崛起,道教的廟殿建設也進入空前階段。這個時期嶗山道教的發展也相當快,嶗山外圍的鄉村中相繼建起部分規模較小的廟庵。
明代嶗山道教中先後出了幾位修道有成的道士,其中首推聞名於大江南北的俠道張三豐。他以高深的內功修為和卓越的武術絕技培養出一批高徒,使龍門派在中華大地上衍生出數十個支派,嶗山道教中的鶴山派、金山派、金輝派就是這些支派中的一部分。 明萬歷年間的僧道之爭以道士勝訴而告終,萬歷皇帝除敕金重修太清宮外,還特意為太清宮頒賜了《道藏》和《續道藏》共計5485卷,使嶗山道教的經文藏典達到相當豐富的程度。
清代前期和中期,嶗山道教仍然處在興盛時期,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嶗山道教日益興盛,對外始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
近百年中,青島遭到帝國主義的輪番侵占,天主教和基督教也隨之在中國傳播,使道教受到排斥。抗日戰爭期間,嶗山道教因為反對日本侵略政策,積極參與抗日活動,遭到日軍的多次圍剿、轟炸、燒殺和搶掠,許多道觀在這個時期被毀壞。 建國後,人民政府於1956年拔款對嶗山的一些廟宇進行再修復,但因破除迷信的觀念深受各界人士的歡迎,信徒越來越少,不少廟宇逐漸毀壞或移做它用。
“文革”中,“破四舊”的浪潮衝擊所有的宗教領域,道教也未能幸免,道士被遣散,神像被砸毀。幸青島市有關方面將《道藏》轉移方得以保存,使其成為國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典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政府先後多次撥款對嶗山的宗教廟宇加以修復,認真落實了黨的宗教政策,請回了嶗山原來的道士,使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逐步得以恢復。
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嶗山的旅游資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名勝古跡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修繕;古樹、林區和生態環境受到了更好的管理和愛護。現在,嶗山風景區已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文明風景區”、“全國風景區先進單位”和“國家4a旅游區”。嶗山,是“海上第一名山”,有“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獨特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地,優質的水源培育出的嶗山茶,色、香、味、形俱佳,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