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西塘烏篷船
在西塘鎮內的小河登上烏篷船,近看烏檐青瓦,細聽櫓聲咿呀,呼吸水鄉芬芳,是真正的享受!
那天太陽西斜時候,我們拖著活動了大半天之後已經十分疲憊的身子,穿過沿河長長的廊棚,從名曰“送子來鳳橋”的碼頭登上烏篷船。
雖然西塘的河比魯迅故鄉的小河要寬許多,烏篷船也比紹興的要大好些,但每只游船也不准超過十人。每登上一個人,船身就像要傾覆一般搖晃起來,膽小的喊“危險”,而我,心裡只覺“過癮”―――生活就是應該有這些刺激啊。
船篷分高低兩層,罩在游人頭頂的船艙這層要矮些,既寬又長;位於船尾的高篷較小,平直,專為艄公設置。艄公藍衫灰褲,並不顯老,一口帶浙江鄉音的“普通話”。他一聲“坐好”,小船就幽幽地緊貼水面朝著如畫的風景深處慢慢移動起來。
艄公動作規律,船身總是隨著他的每個動作左右搖擺。看上去,他是那樣省力,可以一邊搖櫓,一邊向游客作些簡單介紹。他很寬厚,允許我們站起來走動,坐到船頭照相也行。他說,近年到西塘來的游客越來越多了,連國際旅游小姐決賽也在前些日子到這裡舉行。言語中透出一份自豪,這使他顯得很精神。我見他一搖一晃,舞蹈一樣非常好看,以致他和他手中的木櫓也成了重要一景。他輕輕地在河面擊起層層漣漪,並使它們接連不斷地向兩岸悠悠蕩開。他靈巧又不費力地讓開對面過來的船只,使小船無驚無險地在水上輕輕滑行。
水是西塘古鎮的靈魂。河面安靜,河水墨綠,它不僅承載了古鎮千年的歷史,也撫平了今人生活裡的浮躁。古鎮的美離不開水。河岸上,或是拂動的楊柳,或是傍河的民居,倒影在水中晃動,水面上下相映成趣。燈籠是西塘的特色,沿河的古宅牆上、樓上、廊棚的柱子上,包括游船上,都掛了很多紅燈籠。大概要准備結束安詳的一天了吧,岸邊,有為晚飯淘米的老人輕輕走下了石階,有曬衣的大嫂從廊檐取下了竹竿。這幅景色已經經歷多少時光的打磨了,而今,卻依然那樣新鮮,迅速感染著來自並不算繁華的城市裡的我們,人在水上,雖然說笑不斷,心境卻不由自己,更加柔和、細膩起來。隨著烏篷船緩緩地漂移在槳聲中,精神上的無形束縛都被迅速解除。大概,這就可算是陶冶情操、清淨思維吧。
在船頭拐向稍窄的河面時,不遠處,一座石拱橋出現於視野,依稀可見行人在橋上慢慢移動,遠屋和近水被橋烘托得十分調和,艙裡短暫的寂靜被立即打破,大家爭相以石橋為背景拍照,小船又大動起來。這時行走在橋上的人,他們無論是外地來的游人,還是本鎮出門散步的老人,都不會知道自己正扮演著為西塘造景的角色,被定位在一張張相片裡。
小船逐漸與拱橋接近了,河岸參差不齊的民居也逐漸稠密起來,青瓦灰牆人家,家家臨水映人。有桃紅柳綠,有紫燕呢喃。一兩店家酒挑子高高飄揚,屋後有廊棚的人家,小桌子,小板凳,卻多是空著。抱小孩的阿婆,曬菜干的大媽,或者下棋的男人,不時可以散見。也有一兩個閑人蹺起二郎腿坐在折疊椅上打盹的。當水中岸上相對而視時,他們會朝小船點頭微笑。故而,在這各種聲音不斷的環境裡,仍然讓人感到是那樣的寧靜。
小船朝著半圓形的橋洞鑽進時,艄公讀起鐫刻在圓洞旁邊的古老對聯來:“上下影搖波底月……”啊,那是一幅月光下的夜景!於是,船上又大發議論:有的說,我們應該在這裡過夜;有的說,我們最好在這裡住幾天;有的說,我們現在就上去打幾把撲克……
在西塘烏篷船上的享受,是在一片歡笑聲中結束的。腦中當時的場景一直舍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