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 D3 蘇州 7:00我從西塘出來,坐上西塘-蘇州的大巴.本想早一點到蘇州卻遭逢不測:大巴原來跟7:45在嘉善汽車站所發的車是同一班,到站後司機要返回西塘載客,我和另一乘客被“安排”到旁邊的一部車先開走,在前面的一段公路旁等他們的車.
再見到車時發現已客滿,只能在車廂中放置的小板凳就座.好事多磨,在快到蘇州南站時,我和車上的部分乘客被一穿制服人員上來拿身份證檢查登記……
9:45終於來到南站,近年新建的南站看起來很有氣派,一條條的彩色立柱異常醒目.下車一刻,見到蘇州的朋友Y已在侯車室裡等候.
與Y一起走過對面乘308路(外觀特別漂亮的公交車),到Y的家人那裡放下行李,取自行車開始今天的行程,F則開她的電動車.
Y這輛讀書時騎的舊自行車不好騎,跟杭州C的變速車完全不能比擬,車要在附近的攤檔修理過後才能上路.
見到路旁有新鮮的蓮蓬賣,因為好少吃到新鮮的就買了一個,被Y以為我從沒見過這東西.
我們來到鳳凰街的協和飯店午飯,這是我之前看網上推薦所安排的,說是價錢比起老字號的得月樓便宜,但一樣吃到裡面的菜式.Y卻從沒去過.
上二樓坐下,點了香酥鴨、清炒蝦仁、響油蟮糊、蓴菜銀魚羹, 加上白飯可樂,共¥146,感覺一點也不值,蘇州菜做成這樣的話完全不能接受.像響油蟮糊,口感特別怪,清炒蝦仁,原以為清淡一點,結果鹹得要命,唯一一贊是服務員送上的大麥茶,熱的,口感很好.凍的經常買來喝,熱的倒是第一次品嘗.
D1 網師園―滄浪亭―盤門景區―胥門―學士街/干將路―蘇州小巷
a.網師園 午飯過後,我們先到附近的網師園.網師是漁翁之意,之前我一直誤作為“網獅”. 走入一條兩邊盡是賣工藝品的小巷(後來才知道叫闊家頭巷),見到園門,在對面停好車後買票(30),取過一本設計成一盒明信片的導游圖.Y則出示她之前辦好了的園林卡.
經過轎廳,眼前是由走廊相連的一組建築,逐一看過,分別是小山叢桂軒、萬卷堂和擷秀樓,其中小山叢桂軒是一座四面廳,四面透空的花窗可觀看到周圍的景色.
主廳萬卷堂的廳前有一座雕刻精細的門樓,有“江南第一門樓”之稱,當時卻來不及細看已進入了大廳.正是中午時分,游客不多.趁工作人員不在,Y居然叫我坐到“不准入內”的太師椅拍照,不知拍來干甚麼,不過坐一下過把癮也無妨,呵呵.
萬卷堂後面是女廳擷秀樓,裡面的陳設比起萬卷堂差很遠.看完出來後經過假山群“雲岡”,旁邊有一座微型的石拱橋-引靜橋,也許是太小,以至忽略了.
來到全園的中心彩霞池,看池面只有少許睡蓮,為數不多的錦鯉游成一排,清澈的池水倒映著周圍的景物,望向對面,園中最大亮點月到風來亭高踞池面之上.
沿半亭-射鴨廊,到竹外一枝軒的圓洞門,這組建築只是短短的幾十步距離,看起來像是一整體.竹外一枝軒出自蘇軾的“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在軒內天井裡種植了幾叢翠竹點出主題.
在竹外一枝軒後面有集虛齋、五峰書屋和看松讀畫軒,發覺布局很合理,這些大的建築因為都沒有建於池邊,使景觀看起來不覺得擁擠.
進入殿春簃,殿春簃由書齋和庭院組成,在園中自成一院.書齋和看松讀畫軒差不多,以外面天井的景物作為框景,形成一幅幅國畫小品;庭院栽種花草樹木外,還有一座半亭冷泉亭,亭中有一塊灰黑色的靈壁石,旁邊還有很多奇形怪狀的湖石,感覺詭異迷離.
整座庭院因為沒有導游的講解,我和Y都看不出甚麼特別之處,後來才知道原是甚有名氣,美國人以它為藍本,仿造了個中國式庭院“明軒”,使中國園林聞名於世.
從殿春簃出來,到月到風來亭坐下休憩片刻,環觀水池四周景色,Y在外面給我拍照.網師園有古典夜園活動,月到風來亭該是園中憑欄賞月的最佳地方.想像了一下“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的意境.
最後經過蹈和館和琴室,是以前園主的宴樂之所.離開時在小賣部叫Y送我兩副水鄉和園林風光撲克作紀念.
網師園很快就看完,感覺真的小巧玲瓏,卻又不覺得小,如介紹所說的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吧.
b.滄浪亭
滄浪亭,蘇州最古老的園林,始建於北宋.以前中學課本有一篇《滄浪亭記》,作者蘇舜欽就是園主,滄浪亭出自裡面那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我們在人民路的一個路口見到了“滄浪勝跡”牌坊,牌坊後面是一條小河的源頭,河面盛滿了荷花,河邊是滄浪亭街,向前騎見到一座石橋,滄浪亭的園門就在對面,要過橋才能進去,感覺很特別.不過還有更特別的,就是當我們在可園(很奇怪,大門緊閉著)旁邊停好車後,再看河水時已變得開闊,綠水繞園而過,倒映著對面園內臨水而建的方亭和復廊.
這就是滄浪亭與眾不同的造園風格:未進園前先見景.
走過石橋到園門,買票(20)取導游圖.進園向左行,見到前面一座小山丘,上面一座方亭高踞山上,想必就是滄浪亭,我就直接沿山石攀上去,見亭的石柱刻有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再看上面的亭額,正是滄浪亭.我便站在亭前,叫下面的Y給我拍照.
下來後走到剛才見到的復廊,復廊就是一條廊中間用牆分隔為二,滄浪亭的復廊很有名,是蘇州三大名廊之一.一路走過,見廊壁上分布漏窗,透過漏窗一邊是觀外面的水景,一邊是看裡面的山景.
滄浪亭的漏窗是蘇州園林中最多的,有108式,堪稱滄浪亭一絕,這次來到自然不能錯過,在各條走廊一一看過之後,感覺漏窗的造型和圖案多變,款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而Y開始使用她的DV在不停的拍.
復廊過後,進入一條竹籬相圍的田園小路,觀看了明道堂、瑤華境界、看山樓等建築,唯翠玲瓏印像最深.翠玲瓏出自園主詩句“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在一片翠竹叢中.穿行竹子間,很多品種都是第一次見到.走進翠玲瓏,裡面感覺清爽,牆上很多玻璃長窗,映入外面的竹影,成為一格格青翠欲滴的畫面,看看裡面的桌椅,也是刻有竹子圖案.
到五百名賢祠,裡面牆上有500多個蘇州歷代人物的石刻畫像,不過看得不是很清楚.旁邊是清香館,院內種植了多棵古老的桂樹,出來後還見到很多不知有多久歷史的古樹.
走上山頂,四周古樹郁蔥,奇石林立,旁邊是剛才看過的滄浪方亭.坐下休憩片刻,感覺整座滄浪亭古樸幽靜,像置身山林野外.
下山到外面的復廊,看到旁邊一座羅馬式建築是蘇州美術學院,與滄浪亭貼在一起感覺很不協調.沿復廊一直走到觀魚處,就是在園外所看到的方亭,在亭裡坐下來看綠色的河水和水中錦鯉,之後出園門,取車時再次觀看滄浪亭的園外景色並拍下照片.
c.盤門景區 從地圖上看,蘇州以前有9座城門,現在還存在的有閶門、金門、胥門和盤門4座,其中盤門是蘇州古城也是國內外,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陸城門.
我們進入新市路,穿過景區入口牌坊,來到盤門景區.景區是近年建成的,門票25×2,因為Y的園林卡在這裡派不上用場.取過一本綠色的冊子,上面印著“北有長城之雄,南有盤門之秀”,跟長城來比擬,感覺有點誇耀.
盤門有著名的盤門三景:水陸城門、瑞光塔和吳門橋.我們穿過“瑞光勝跡“牌樓,先見到的是瑞光塔,塔很新,看得出是重新修建的.之前看資料,這座塔的歷史在蘇州諸塔中僅次於虎丘塔.登塔要再付6元.我們沒有上去,繞塔而過.
來到四瑞堂,堂的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堂內有一張人物合照和一幅木刻的盤門勝景圖,Y介紹,這裡是01年APEC財長非正式會議在蘇州召開時的會場,照片中的人物是21個成員體的財政部長.
邁出堂外, 旁邊是“白龜聽禪台”,見到一只漢白玉巨龜,迎面是以龜來命名的靈龜池.
池的對岸一座三層建築是麗景樓,樓前台階下有個水上舞台伸出池面.右邊是一座水榭,不少人在池邊觀魚.此刻盤門還沒見到,卻像置身一個大型古典園林.
我們順著盤門方向的指示牌而行,經過一個水濂洞的景點,不少人在玩耍和拍照.因為Y急於要看盤門,就沒有到麗景樓,那邊拍瑞光塔的效果是最好的.
去盤門前先到了旁邊的伍相祠觀看,祠分東西兩院,東院是園林建築,西院是莊嚴的大殿,裡面有伍子胥的大型坐像.
從伍相祠出來向東望,見到布滿爬山虎的城牆就是盤門,盤門由水陸兩門、甕城、城樓和兩側城牆組成.我們沿著坡道登上城牆,這段斜坡對於穿著高跟鞋的Y來說很難走.
站在城牆眺望,這段城牆有300多米,上面有土炮,水城門通道和可落下、開啟水城門的絞關石.進入城樓,樓上題有“水陸縈回”,裡面展示了很多古代兵器外還有售賣工藝品,Y買了個銅制的編鐘.走下城樓來到兩道陸門之間的甕城,就是一塊方形空地.
發覺吳門橋原來在景區的外面,於是步出城門.吳門橋,蘇州最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當走到橋上的一刻,感覺真的很高,因為是單孔更見橋的雄偉.
在吳門橋上遠眺盤門,旁邊有一座石板橋,像是它的兄弟橋.走到橋腳,發覺能近距離的觀看水城門.我們在這裡停留了好一會,拍了好幾張照片才返回盤門.找出口離開時卻被別人錯誤指引走錯了路,耽誤了10分鐘.
d.胥門
見識蘇州的古城牆,還要到胥門一看.以下的景觀對我來說已很熟悉,因為之前Y都拍了DV,傳給我看過.
我們從盤門出來後,走回剛才的新市路向西騎,見到一座類似長城的建築,城樓兩側和中央還有亭閣,是蘇州吳宮喜來登大酒店,酒店一路延伸開去,足有半條街長,在我看來不覺得多氣派,反而是很誇張,或者說很囂張.
過新市橋,橋下是護城河,河的兩邊是長長的綠化帶,來到蘇州規劃展示館前的廣場,前面是通向胥門的萬年橋,停好車步行上橋.萬年橋是一座三孔玉帶橋,F把這座橋稱為恐龍橋,說它的造型像恐龍,於橋上往南看,護城河兩邊風光盡收眼底,蘇州規劃展示館與對岸的由伍子胥紀念園、胥門廣場、胥門組成的景觀隔河相望.
下橋先來到近年新建的伍子胥紀念園,一塊大型石碑上刻著“相土嘗水像天法地”,當時不明白是甚麼意思.後來查看資料才知道,這是當年伍子胥通過了解土質水情,觀天像和看風水來選城址,率眾人建造了闔閭大城,在四周城牆開八座陸門,以像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從此闔閭大城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蘇州城.
石碑的背面是“伍子胥築城”大型浮雕,浮雕前有一座伍子胥的立像,立像過後是胥門廣場.
胥門在廣場東面,看城牆應該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段了,殘舊的青磚石印證著它的滄桑歷史,左側底下有一段還是亂石堆砌而成.橫額裡面,“胥門”二字雖是修復上去,四周的磚雕花邊卻仍猶在,再看上面城頭,綠樹蒼翠.
穿過城門看另一面,兩側城牆已經面目全非,青磚石全換成了修復上去的長條石,在右邊掛滿青藤的一側,有坡道通往城頭.Y說不定時開放,叫我上去看一下.走過去,見上面大門緊鎖.
Y像怕我失望,說還有一段很短的城牆可以上去一看,離這裡不遠.於是取車前往.來到閶胥路-道前街交彙的路段,見到在車水馬龍的人流中,對面馬路旁居然還有一段殘留的城牆.城牆不高,過馬路走上短短的坡道,城牆上面是荒蕪一片.
e.學士街/干將路
在來之前,Y向我推薦學士街,這次來到,終於看到了這條街的特色所在:在街的一邊是新建的商住房屋,下面是商鋪;另一邊是長長的綠化帶,旁邊有一條小河,河的一邊全是蘇州的舊民房,而相隔不遠就有小橋連接.
一條街上可以同時看到蘇州的新舊民房建築.而且都是一色的粉牆黛瓦.一邊新,一邊舊,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感覺很新奇特別.干將路自然想到春秋的劍匠干將,命名,是蘇州城的主干道,橫貫蘇州城,其中一段很有特色:路的中央是一條河,河路並行,稱作“兩路夾一河”,而我們要觀看的正是這段路.
F說最好是乘68路,因為68路是兩層的,在上面一層能更仔細的看到干將河和周圍的景色.我們把車停在學士街,步行到公交站,見到68路後走上車的上層,發現滿座,F叫我先站著看,等會到觀前街站時就會很多人下車,到時再坐下來看.
車向東駛去,窗外望去,河的兩岸是草坪,草坪上載種了各種各樣的花木:迎春、桃樹、柳樹、香樟、雪松、桂花……一路掠過,猶如一條綠色的飄帶,煞是好看.F說,春天河的景色最好,因為不同顏色的花會開放.
河岸上還見到“冶神吳句”和“干將廉溪”牌坊,數座不同造型的石橋分布在河上.在下車時河的一端有一個中國結,返回時另一端也有一個相呼應.
干將莫邪是鑄劍夫妻,看過干將路後,從地圖上看,發現我們再乘一站車的話,過了相門就是莫邪路,干將莫邪,相交輝映.
f.蘇州小巷
蘇州是個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來到水鄉,自然到城裡的小街小巷看看,領略一下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風貌.
本來想去平江路,Y推薦定慧寺巷、葉家弄和盛家帶,因為平江路已拍過DV給我看過.從干將路轉入鳳凰街北段,騎一會就見到定慧寺巷牌坊.
巷裡古樸幽淨,兩邊卻停放了很多車輛,使本來不寬的石板路面更顯狹窄.抬頭看兩旁的老房屋,有的屋脊帶檐角,上面還有裝飾物.定慧寺巷短而窄,一會就已走完,巷內有雙塔、定慧寺和吳作人藝術館這些文物古跡,不過時間有限不容觀看,只能匆匆擦過.
轉入葉家弄,見到旁邊一條小河,江南水鄉的氣息已現眼前.在弄堂口,有古街巷標志牌介紹,葉家弄因為學士葉夢得居此而得名.沿河岸的石板路而行,一排排高下錯落,粉牆黛瓦的老房屋依河而居,對面是望星橋北堍,見到很多房屋正在拆除,我們就沒有前往.
走過望星橋,來到盛家帶,道路變得斜略彎,河邊綠樹成蔭.這裡除了普通民居,還有不少深宅大院,院前圍牆下布置了園林見到的花草湖石.在快到盡頭有一座古橋忠信橋,景色最為漂亮,橋的一邊是遍布白色小花的夾竹桃,另一邊是青翠的垂柳.
葉家弄和盛家帶,環境清幽,保持著蘇州“兩街一河”的民居面貌.沿路見到有護攔、石凳,伸入河中的石階,連接兩邊街道的石橋,還有民居圍牆的花窗,路旁的花草湖石,供人休憩的亭廊這些園林藝術.漫步在不寬不窄的石板路面上,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不時有搖船劃過,就像置身一幅水墨畫中.
g.觀前街
天色已黑,我們到觀前步行街解決晚飯,觀前街是蘇州的人氣街,走進去就像來到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城隍廟一樣.而觀前街不是純粹一條步行街,而是與周圍的街巷相通,四通八達,店鋪相連,形成一個商業圈.
我們從宮巷進去,路的兩旁盡是仿古建築的商店,轉入太監弄,名字很不雅,卻原來是一條有名的美食街,像蘇州的老字號松鶴樓、得月樓、王四酒家、五芳齋等都在這裡找到.先經過松鶴樓,發現已被人包下了,改去得月樓,因為老店正在裝修而去了新店.
進去後滿座,要登記等位.OK之後坐下,點了松鼠桂魚、荷葉粉蒸肉、蓴菜銀魚羹,加上中午在協和吃剩打包的香酥鴨.¥220.
其中松鼠桂魚,賣相和口感都不錯,還算對得起140這個昂貴的價錢,醬紅色的桂魚形似松鼠.F說魚的口一定要張開才好看,算做得成功.這道菜正對我的胃口,吃下去外脆內嫩,不過與廣東的酸甜菜式相比覺得略甜;荷葉粉蒸肉,在西塘見到沒有買,這次一嘗有米粉的糯香,肥肉入後即化,F說吃起來會不覺得是在吃肥肉,但我還是嫌油膩,所以吃的不多;蓴菜銀魚羹,銀魚的份量比在協和吃的要多.都一樣的爽滑,味道就比協和要好.香酥鴨因為已涼了,不好吃,叫了碟醋來點.至於服務方面,勉勉強強吧,我們打包的香酥鴨也給了個碟子,不過就沒有茶水送.
因為來蘇州想買幅蘇繡回去,飯後我們到玄妙觀周圍的小商品市場,在一間店裡看中了一幅,價錢也算便宜就買下來.在另一間店還買了兩件絲綢衣服.
走回宮巷取車,離開時在觀前街東面的臨頓路河橋上停留了一會,看河兩邊的燈飾:兩段長長的波浪形弧線,上面是一個個小圓圈和小圓點,倒映河中,變成了四條跳動的彩色音符.
(網師園標志景觀-月到風來亭)

(吳門橋上眺望盤門)

(滄浪亭園外的一泓綠水)

(一邊新,一邊舊,胥門-歲月的印證)

(臨頓河:美妙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