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於人間天堂-蘇州3日之D3上篇

作者: 江南晴雨

導讀 (浴鷗門洞與貼水石橋) (藝圃晨光:乳魚亭與假山林) (小木船) (拙政園:鴛鴦館外) (柳蔭路曲通向見山樓) 8.22 蘇州 D3 藝圃―拙政園―同裡―寶帶橋―觀前街 a.藝圃 來蘇州看園林,藝圃是計劃中後來加上去的,因為最有名氣的都去了,倒不如來個冷門的.Y推薦藝圃,因為她以前去過,印像不錯. 從地圖上看,藝圃如一個藏在深閨的少女,不太好找,所以在前天,我和F先去找到藝圃 ...


(浴鷗門洞與貼水石橋)



(藝圃晨光:乳魚亭與假山林)



(小木船)



(拙政園:鴛鴦館外)



(柳蔭路曲通向見山樓)

8.22 蘇州

D3 藝圃―拙政園―同裡―寶帶橋―觀前街

a.藝圃

來蘇州看園林,藝圃是計劃中後來加上去的,因為最有名氣的都去了,倒不如來個冷門的.Y推薦藝圃,因為她以前去過,印像不錯.

從地圖上看,藝圃如一個藏在深閨的少女,不太好找,所以在前天,我和F先去找到藝圃所在的文衙弄,使今天不用再問路.

早上,Y帶來的竟是面條,她不知道我早餐最討厭的就是吃這個,放在中午或晚上都無問題.結果,互相爭吵了一番.

騎車到文衙弄,雙休日已過,Y帶我到藝圃門前就上班去了,還提醒我注意游園的時間,因為之後還要去拙政園和在她單位午飯.

來到的時候剛開門,一個工作人員老伯叫我等一下,我就先拿了一份導游圖看,藝圃先後經歷三任園主,由文征明的曾孫文震孟購得後,在園中廣植藥草而曾名藥圃.

買票(10),門票相比其他園林便宜得多.售票的是一個戴眼鏡的小MM,老伯和小MM,比起一些園林冰冷的面孔要親切得多.這些,使我在未進園前已產生好感.

走進園內,迎面粉牆下是花木湖石小品,旁邊是一塊藝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牌,這石牌怎麼在之前的園林裡我沒曾注意過?

穿過圓洞門,走過一段兩邊是高牆的通道,來到園的中心.花園的山池景色一覽無遺.全無種植的水池一片明朗開闊,池中錦鯉數尾,池的左邊是假山林,右邊是延光閣,對面是浴鷗庭院.

在旁邊是乳魚亭,名字很特別,原來乳魚即初生小魚,亭裡面坐著一群悠閑的蘇州老人.

繞亭而過是一處水灣,一座低平的石橋連接假山林,假山林覺得有點像獅子林,一大片的假山怪石嶙峋,山上築有朝爽亭,上面綠樹蔥郁,可以經石徑或山洞進去.假山林過後又有一處水灣,同樣的有低平的石橋,通向的是浴鷗庭院.

浴鷗庭院,一個自成一區的園中園.穿過“浴鷗”圓洞門,見幾個蘇州婆婆正在晨運.發現裡面的布局實屬罕見:一個似是與外面大水池相通的小水池,池畔景物布局與大水池相仿,有花木湖石和一座小石橋,在庭院裡竟然還有一個圓洞門,上題“芹廬”,即芹室小院,院內有書房南齋和香草居.

從庭院出來,發覺一路上拍了不少照片,但自己卻沒有留影,見到前面有一個老伯,只好叫他幫忙,看著他戰戰兢兢的,真有點不好意思.

穿行於響月廊,名字也很特別,因古時“響”跟“享”相通,就是享受月色之意.在廊中有一座半亭,亭前池畔有一塊狀如少女的湖石,還有一只小木船,跟乳魚亭正好相對.半亭的廊壁有響月廊題額,下面是一個大空窗,兩邊有漏窗,可看到外面小弄的景物.

到延光閣,是一座臨池水謝,占據了這邊水池的整個水面,後來得知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一座水榭.這裡是喝茶的地方,全園最佳的觀景點.想到如果Y在的話,一定和她找個臨池的位置坐下,然後悠閑的品茗聊天,觀賞外面的景色.

延光閣後是一系列的廳堂建築,堂的前後均有磚雕門樓.其中主廳博雅堂,堂內一抱柱對聯,闡述了藝圃的景觀;世綸堂的堂內居然有一口水井,用井蓋蓋著,原來是天氣炎熱時,園主用來調節室內溫度的.

出園門外的文衙弄取車,在看看古樸的大門和園門的“藝圃”二字,想不到這座小園林就藏在這樣的深巷小弄之中,是那麼的不顯眼.

藝圃沒有旅行團的出現,園內見到很多都是當地的居民,顯得淡泊寧靜.園內的景觀簡潔明了,給我的感覺正如導游圖所說的:自然開朗,親切可人.

b.拙政園

拙政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跟留園一樣,最初的印像也是來自一套郵票.

因為拙政園是蘇州最大最著名的園林,我把它作為蘇州園林之旅的壓軸.

讀起來拗口的園名,是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實在不明白,查了一下,“拙”原來指不善在官場中周旋之意.

沿吳趨坊一路騎至東北街.東北街是蘇州一條新的步行街,腳下是新鋪的細石路面.

左邊看到正在施工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是建築師貝聿銘的封筆之作,一度以為是劉嘉玲的千萬豪宅“嘉玲苑”.因為施工,路面堆放了很多沙石木板和鬥車之類,所以不太好騎.

在園門前停好車,到買票的地方,居然設計了一座售票樓,樓下售票窗的電子牌標著:門票每位70,蘇州最大的園林門票也是最貴.售票的女人態度非常差,買票,取導游圖.未進園已體會到拙政園的大氣,確實與其他小園林不同.

之前看的資料:拙政園分東、中、西三部分,東疏西密,以水池為中心,水面面積約占全園面積1/3.

走進牆門,迎面粉牆下是一座大花壇,布置了多盆荷花,點出現在是夏季,園內舉辦荷花節的主題.在兩邊是“通幽”和“入勝”洞門,進入洞門,先來到東園.

東園的景色看來一般,便快速走過,留待離開時再看.

☆中園(復園)

中園與東園用一條復廊隔開,使人容易區分.

從復廊中間的東半亭倚虹亭進入中園,身旁很多游客在望向遠處,原來正是拙政園的經典之作:北寺塔借景.眼前是寬廣的荷花水池,一直通向通往西園的別有洞天半亭,北寺塔正屹立在亭上,仿佛就在園中.選好角度拍照.旁邊一座亭式建築是梧竹幽居,四壁方牆各有圓洞門,在亭中向外望去,景色各不相同,頗像瘦西湖的吹台.

來到遠香堂,取自周敦頤《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是一座四面廳.遠香堂前有平台面對荷花池,堂內熙熙攘攘,一個個旅游團來往穿梭,導游的聲音此起彼伏.而堂外平台前,很多學生坐在那裡靜靜的寫生.熱鬧與安靜,強烈的對比.

在平台觀看,四周建築皆依水池來展開布局.對面有兩座山島,島上花木叢中有雪香雲蔚亭和待霜亭.遠香堂旁邊是倚玉軒,一座曲橋通向對面的荷風四面亭,原來亭也在島上,三座亭分別代表園內夏、秋、冬三季的不同景色.荷風四面亭貼近地面,位置相當好,四面臨水,皆可觀賞荷花,兩邊曲橋連接,亭邊垂柳迎風.

一座造型精美的廊橋出現在視線內,正是我最想看的小飛虹,連忙走過去欣賞.小飛虹最早是在中學的美術課本上見到,是蘇州園林中極為少見的廊橋.看橋身呈弧形微微拱起,橫跨水上,恰似一條彩虹.走上小飛虹後想去小滄浪,拿著導游圖看了又看都搞不清楚位置,原來正是池對面的建築物.真是尋尋覓覓,卻在眼前.

小滄浪是一座水閣,架於水面,外形別致.發覺在小滄浪欣賞小飛虹的效果最佳,拍下來的照片是我最滿意的.小滄浪旁邊有得真亭、志清意遠和松風水閣相連,這些建築依水圍合,形成一組環境幽靜的水院.

過曲橋到香洲,石舫在園林中常見,香洲卻是一座造型獨特的石舫.由亭、台、樓、閣組合而成,船頭是台,前艙是亭,內艙是閣,船尾是樓.在艙內還有一面大鏡,可看到對岸倚玉軒的景色.在香洲船頭看滿池荷葉,朵朵粉紅嬌嫩的荷花,雖然烈日酷暑,這裡卻是荷風陣陣,清涼一片.

船頭上有江南才子文征明的題額,在很多景點也見到,是園主王獻臣當時請了文征明參與設計.

香洲過後是見山樓,樓三面環水,底層叫藕香榭,上層為見山樓.發覺拙政園內好些景點名字都與荷花相關,都是賞荷佳處.

發現枇杷園還沒看,返回.進去的圓洞門不顯眼,被假山湖石所遮蔽.裡面有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小院.其中海棠春塢,院內有海棠和翠竹,庭院地面的海棠花紋與海棠花相呼應;聽雨軒,軒的前後皆有芭蕉,雨天在這裡聽雨打芭蕉,別有一番情趣.看過枇杷園後,奇怪的是我連一棵枇杷也沒注意看到.

在枇杷園旁有一座假山湖石砌成的花壇,上面栽有很多牡丹.登上假山,一座呈長方形的亭是繡綺亭,亭中一個大空窗,以背後樹木為框景,上題“曉丹晚翠”.

☆西園(補園)

西園與中園也有復廊分隔,跟隨一個旅游團從復廊中間的西半亭“別有洞天”進入西園.

見到西園也以水池為中心,池中層層疊疊的荷葉之間,挺立著一朵朵素淡的白蓮,與中園看到的紅蓮有所不同.

兩段呈”L”型的水廊沿池水走向高低起伏,因為遠看如波濤起伏,故稱為波形廊,是蘇州三大名廊之一.

抬頭見假山上有一座高於圍牆的亭,是宜兩亭,曾經一度以為叫宜雨亭.導游在講宜兩亭一亭宜兩家的故事,說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因為十分羨慕中園景色,就堆山築亭,在亭中觀賞,而中園主人亦可眺望西園的亭閣高聳.這個也是借景手法,稱借景,而剛才北寺塔是遠借.

再看池對面山島上的“與誰同坐軒”,軒名取自我喜歡的蘇東坡那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與誰同坐軒的造型跟軒名同樣別致,軒頂的瓦面像折扇的扇把,導游叫游客移動一下位置再看,發覺“扇把”偏離.原來軒頂其實是後面假山上笠亭的頂蓋,剛好嵌入與誰同坐軒的頂部,配成一把天衣無縫的扇.此外,導游還說,與誰同坐軒內的布置都成扇面狀,所以又稱作扇亭.還叫游客在這裡拍兩張照片,一張是有頂蓋的,一張是沒有頂蓋的.我拍完後對比一看,感到非常有趣.

沿水廊到架於池上的鴛鴦館,北廳叫“卅六鴛鴦館”,南廳叫“十八曼陀羅花館”,一座建築,兩個名字.館內是在留園見到的鴛鴦廳格局,最為特別是卅六鴛鴦館裡面藍白相間的滿洲窗,靠近那些藍色玻璃窗觀看,外面的景色變成一片雪景.到館外觀看下面的水池,令我驚訝真的見到有鴛鴦戲水.而南廳十八曼陀羅花館,原來曼陀羅花即山茶花,因廳前院內栽種十八棵名貴的山茶花得名.

向南面望去,遠遠見到水池中的塔影亭,一路而行,發現水池變得狹窄,到塔前已成為一條溪流,塔影亭,沒看到池中塔影,留下印像是亭的精美造型,從頂到底及周圍窗格均成八角形.

返回後過曲橋到留亭閣,裡面有很多銀杏木立體雕刻,留聽閣面臨荷花池,荷葉凋零時,在雨天可感受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跟中園的聽雨軒有異曲同工.

走上一座林木茂密的小山丘,上面一座紅色兩層閣樓建築是浮翠閣,最後到倒影樓,倒影樓與宜兩亭隔池相對,一高一低,互為對景.樓分兩層,在下層見到鄭板橋的書畫真跡木刻.於樓前觀看過池中紅樓倒影和周圍景物後,沿水廊步出西園.

☆東園(歸田園居)

看完中園和西園,在離開前倒過來觀看東園.

東園以土坡草地為主,建築零零散散的分布其中,景色一般,像來到一個普通公園.在園的中間也有荷花池,池中有一座山島,島上有放眼亭.

一路走過,有竹木搭建的花廊、楓樹+湖石盆景和大型的花壇.

見到草坪中有一座形體較大的亭,名天泉亭,亭外面看似是兩層,實則只有一層,因亭內有一口終年不涸的古井得名.發覺拙政園的亭相當的多,而且每個亭的形式也不一樣.

來到荷花池東端的芙蓉榭,水榭臨池而建,是東園的賞荷佳處.走過幾步進入蘭雪堂,堂內有一幅漆雕的拙政園全景圖.

拙政園也就基本游完,看看時間,用了2個半小時.Y發短信來問我OK未,時間真是剛剛好.

三個獨立的園林,三種不同的風格.喜歡中園的開闊大氣,西園的精巧華麗.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