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裡光福風中塔鈴-蘇州光福小記

作者: ponyg

導讀一個多月沒見落過雨,偏偏老天在這個時候淚如湧泉,彷若傷心事突然縈上心頭。江南煙雨多凄迷,又何妨去光福古鎮小憩的閑致呢?光福座落在蘇州城西,南依鄧尉山,北靠虎山,東臨上崦湖,西濱下崦湖,宛若一個半島鑲嵌在太湖之濱。這麼一個很有詩意的地方,卻因養虎之地而在歷史長河中小小地露臉。這又得歸功於春秋時期吳越之地那位著名的君王闔閭,突發奇想在 ...

一個多月沒見落過雨,偏偏老天在這個時候淚如湧泉,彷若傷心事突然縈上心頭。江南煙雨多凄迷,又何妨去光福古鎮小憩的閑致呢?光福座落在蘇州城西,南依鄧尉山,北靠虎山,東臨上崦湖,西濱下崦湖,宛若一個半島鑲嵌在太湖之濱。這麼一個很有詩意的地方,卻因養虎之地而在歷史長河中小小地露臉。這又得歸功於春秋時期吳越之地那位著名的君王闔閭,突發奇想在虎山圈地養老虎,於是一大幫飼養人員聚居在此地伺候老虎,漸漸人越來越多,遂名為虎溪。如今看看山上林木稀稀落落,很難想像當時老虎會生活得很快樂。而這位君王政治上似乎也因養虎為患,終究落得個不得善終。此後蕭梁大同年間,有顧氏舍宅為寺,取名光福,從此得名,沿用至今,到南宋時已發展成一個“民灶千余,阡陌交通”的集鎮。銅觀音寺前,石板的路,窄窄的巷子,小橋流水,斜雨細風,這樣的場景很容易讓人想起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丁香,空氣中彌散著丁香一樣的彷徨和哀怨。這座吳中最古老的寺院,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殿內供奉有銅觀音像,顯然眼前這一切表明它已是重修而過的,唯有院中一棵枝葉依然繁茂的香樟樹也只見證了六百多年的滄桑。寺後有曲徑通往後山,在山頂池塘中有石龜而立,故名曰龜山。再往前就是光福塔,塔高七層,呈方形,建於梁朝大同年間燒毀於唐代會昌末年,十多年前重建。登高俯瞰光福鎮全景,遠眺崦湖煙雨蒙蒙,塔鈴隨風而曳,頗有“不在畫中已入畫”的意境。現在不是探梅的季節,路過鄧尉"香雪海"也是枉然,只能追憶康熙、乾隆皇帝及唐伯虎等文人墨客詠梅的情懷。沒有梅花還有浩然的太湖,停靠在岸邊的漁船帆杆林立。這裡當然未有黿頭渚包孕吳越春秋的氣概,也未有太湖大橋湖光一色的唯美,只有簡單不過的漁船碼頭,不過卻可以看到真實的太湖人家生活的縮影和讓人饞言欲滴的河鮮。如果想品嘗一下,盡可以稱斤過量,然後到對面船餐館現做現吃。雨依然淅淅瀝瀝地下著,漫無目的地閑逛在光福鎮大街上。街道整潔不凌亂但也不寬敞,霧氣迷漫在背面山包。這裡的特色是有一條玉器加工街,來自天南地北的玉石從這裡進去出來就變成栩栩如生的各種造型,作坊內師傅的手活很是不錯。可惜身邊拿不出玉石,只有一點心願,就是不知道哪裡可以將心願細細琢磨。雨天惹人煩,煩惱多過三千絲。雨天亦懷舊,舊曾相識不相似。很願意常去這些小地方走走看看,不曾念及是否有什麼古跡名勝,只是讓平時蝸居的生活憑添幾分遐想。



(風中塔鈴)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