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片黃土地

作者: yini42

導讀這一片黃土地在中國的版圖上,陝西,一直是一個古樸神奇、令人心弛神往的地方,在那裡有長城、黃河、還有那一片無邊蒼茫的黃土地和這片黃土地上充滿了傳奇的人們。 因為有一個較長的國慶假期,所以我們一行六人帶著對陝北的向往,在十月的金秋踏上了這一片黃土地。 一面湖水——紅緘淖 我們在神木包了一輛車,行在去紅緘淖的路上,天空居然下起了微微的雨絲 ...

這一片黃土地在中國的版圖上,陝西,一直是一個古樸神奇、令人心弛神往的地方,在那裡有長城、黃河、還有那一片無邊蒼茫的黃土地和這片黃土地上充滿了傳奇的人們。

因為有一個較長的國慶假期,所以我們一行六人帶著對陝北的向往,在十月的金秋踏上了這一片黃土地。

一面湖水——紅緘淖

我們在神木包了一輛車,行在去紅緘淖的路上,天空居然下起了微微的雨絲,兩邊是衝天白楊、稀疏的沙柳和連綿起伏的沙丘,我覺得自己眼睛有點寂寞,好像缺了一點什麼,當汽車終於開到目的地的時候,望著眼前盈盈的湖水,我終於明白自己期待的是什麼了,也許是缺少一點生動,這樣一種流動的生動吧。

紅緘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陝西省最大的湖泊,在這裡,人們把它稱為“海子”。我有些無法想像在無邊的沙丘深處,會隱藏著這樣一片水域遼闊,水勢浩淼的湖面,它在干旱的沙丘灘地之間,平靜而不被污染的湖水,好像心底的一滴眼淚,如此寂寞的美麗著,又在不經意間輕易的打動你。

鎮北台上的一棵樹

站在鎮北台的的台頂可以看見榆林的另一個美景——紅石峽,那是一個不會輕易被游人所遺忘的地方,像一個風情萬種的美婦人,而不遠的鎮北台則始終沉默的凝視著這一片土地,像一個忠心的戰士無言的守衛著。就如同它本身,曾經在遙遠的年代裡,以明長城的一處觀察站的身份佇立於榆林這個邊防軍事重鎮之外,保護著城內的蒙漢貿易,也成為當時蒙漢辦理交涉的地方。

走過一層層的磚階,站在頂部的中央,極目遠眺,方圓萬裡的景物,一覽無遺。南邊的榆林城,樓房林立,樹木蔥蔥;北邊是迭宕起伏的沙漠,金黃無際,殘存的長城,依稀迤儷。歷史的洪流衝刷著一切,當年壁壘森嚴的瀛寰城池,如今也不過是一片斷桓殘壁,縱使曾經在這裡有過無數的繁華與風流,也盡數被這黃土的風沙吹成退色的風景。

回首的時候,突然看見城上唯一的一棵樹,沉默在城牆一角的光影之間,小小的樹冠在天空中展開著凝固成一個平靜的微笑,如此安詳,像是一段歷史的沉澱。

白雲山上的風景

位於佳縣城南5公裡的白雲山上的白雲觀,據說是西北地區最宏敞、最完整、最雄偉的明清時代建築群,因為來之前對它並沒有太多的了解,所以計劃中這裡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景色。但是當我走進山上的三清殿,看到室內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明代壁畫《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說》的一剎那,卻忽然讓我有一種“驚艷”的感覺,像是旅途中遭遇到一場“艷遇”,給人意外的喜悅。

因為在當地聽說到一些傳說,說這裡的簽很靈驗,毛主席曾在這裡抽過“上上簽”,而蔣介石卻在這裡抽過“下下簽”。一時興起,也在觀中求了一支簽,不是希望的“上上簽”,雖然也不是最差,但是總有種不知足的悵然。走上最後一殿——元辰殿的時候,在門口看到一幅對聯“求本命求天命命在自求,行小運行大運於己行運。”心中立刻有了一種了然,像是頓悟,不禁自顧自的笑了起來。

我在山頂的一塊大平台上駐足,很多的游人在這裡停留小吃,一邊還有簡易的戲台,有附近的鄉人蹲坐在台下,同行的友人在人群中拍下一個當地陝北老人一瞬間的表情,白帕裹頭,滄桑的容顏,在風中顯出微微的笑意,有一種對歲月的知足。

消失的萬佛洞

我們從古舊的李自成行宮出來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寬裕,於是來到了位於米脂縣城北一公裡的無定河畔懸崖上的萬佛洞。

來時看到過關於這裡的介紹,聽說萬佛洞是陝北罕見的一組大型摩崖石窟,據歷史記載,它建於宋至明初之間,洞由大小不等的十二石窟組成,南北橫跨143米,氣勢壯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我於是帶著期待的心情,小心的走過一段狹窄的階梯來到最高處,進入萬佛洞的那一刻,我的確驚訝於眼前的景像,只覺得無數尊的佛像飄入我的視線,讓我有一刻的暈旋。可是,當我真正走近那些古老的雕刻的時候,更讓我驚訝的是,目光所及之處,幾乎每一尊的佛像的面容都已經被毀壞,很明顯那是人為的痕跡,據說是文革時期造成的。我想起前不久被毀的巴米揚佛像,歷史總在不同的時期一再的被重復著,我觸摸著那些失去了面容的佛像,指間有石頭的堅冷,感覺到自己的心在那一刻忽然的疼痛……

夜上寶塔山——延安

我不知道很多年以前,那些從遙遠的地方千裡迢迢奔赴到這裡的那些人們,當初是懷著怎樣的一種神聖的心情的。我只感覺到當我們一行人踏上這個叫延安的城市的時候,心裡都會油然的升起一股敬意,對於這個城市的歷史的敬意。

曾經在這裡有那樣的一些人領導過中國的革命,也是那樣的一些人在這裡為這個國家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像燈塔一樣給這個民族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他們將是被歷史永遠鐫刻的一些人。

我們踏著夜色走上延安城東南側的寶塔山,眼前範仲淹“嘉嶺山”的隸書猶存,旁邊“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名句猶在。沿路我們買了許多的剪紙,形形色色,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想像著回家的時候裝點在現代化的居室裡,該是一種別樣的趣味吧。

雖然是夜晚,山上仍有很多的人,那座從明代起就開始佇立的寶塔在夜色裡被裝點的華光溢彩,我們在塔前興致勃勃的留影,一律是衝鋒的姿態,眼神帶著純淨的赤誠。

一個陝北裝束的老者在山頂為往來的游人唱起了信天游,雖然聲音因為年齡已經有一些沙啞,但是歌聲卻因著這份歲月的沉澱變得更有韻味了,我站在人群裡試圖仔細的傾聽其中的歌詞,屢屢被直率的言語所打動,悲歡離合的吟唱,讓我的心中有微微的震動。

凝望這一條河——黃河壺口瀑布

一直希望可以看到這一條河,多少年來,無數的人,無數的事沉澱在這樣一條神奇的河裡,賦予了它太多的生命。黃水,黃土,黃種人。這是一種多麼神秘的自然聯系?它仿佛讓人相信,這個黃色人種的皮膚就是被黃河染成的。

的確,天地間還沒有其他一種自然力量,曾像黃河這樣對塑造華夏文明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而當我終於可以站在它的身邊,看到那如千軍萬馬咆哮著奔騰而來的黃河水的時候,那一刻我的感動,無以言表。

我們一行人從延安出發經過四個小時顛簸的路程,在臨近中午的時候,終於到達了我國的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千裡的黃河水奔騰至此,寬達三百米的水面驟然縮成五十多米,飛流直下,跌入深漕,行如茶壺注水,故名壺口。咆哮的黃河水由壺口傾入石漕後,猶如狂龍被囚,搖頭擺尾,直達猛門,當地人形像的將這條十裡長的石漕稱為十裡龍漕。聽說農歷三月,桃花盛開,岸邊凍結的冰塊消融,就形成了每年的春汛。此時的黃河讓人難以想像它千洵見底時會是什麼樣子。

來之前,看過很多關於黃河的資料,據說大禹治水時在這裡砍下了第一斧,據說在壺口不遠有一座孟門山是當地人心中的神山……想著那些故事,穿行在游人之間,總會看見一些當地的老人以我們完全不一樣的神情行走在兩岸,多少年來世世代代的黃河水養育了兩岸的人們,灌溉過兩岸的千頃良田,今天它依然給予這裡的這裡的人們以獨特的生存方式。

這奔騰流淌了幾千年的黃河水曾經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與傳奇,但我想即使我們可以感受到它帶給人的巨大震撼,卻依然無法用與這裡的人們一樣的目光去注視這條河。那種人與河的密不可分,就如同是陝北人與黃土,傣族人與竹,愛斯基摩人與雪,是一種無可言傳的和諧,多少年來黃河給予他們對生命以獨特的理解,而同時黃河也因著這些人們變得更具靈性。

也許,面對著這樣的一條河無論是我們還是他們都只能永遠的默默的注視。

西安——一日看盡長安花

當我在清晨走進這座城市的時候,我的心忽然的沉靜下來,歷史好像一下子被拉得很近,時光流轉,仿佛踏入了一個久遠的年代。

英雄悲歌——秦始皇帝陵和兵馬俑

還是學畫的時候,有一次無意間在一本畫冊上看到一段歷史的記載,說,秦始皇其實是一個相貌醜陋的人,並且始終有著深深的自卑感。

於是,那一刻,當我走過後人為他築起的石像的時候,我原本以為自己起碼會有片刻的駐足,並作長久的凝望,可是,沒有,很輕易的,就這樣從他身邊走過了,甚至來不及看清他的樣子,只記得他的手是揮像遠方的,始終是遠眺的姿勢。

忽然的心中有了一份了然,原來有一些真相是可以被忽略的,當你真正的站到一個無人可以企及的高度的時候。

就像另一個國度裡另一位年輕的皇帝,在那裡他們叫他法老,阿肯那頓法老。一樣曾經是相貌醜陋,一樣曾經被人們所漠視,曾經活在連神明都遺棄的孤立世界裡。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方式改變了世界,展現出曾經不為人知的一面,即使曾經為人所非議,但是歷史輝煌的篇章裡最終記載的還是那樣一些叛逆的靈魂。

我在幽暗的兵馬俑展廳裡穿行,很多的沉默的兵俑在我視線裡展開,不同的面部表情,一樣淡淡的微笑和空洞的眼睛充滿了別樣的意味,我努力的探出身,想靠近些,再靠近些,凝望他們,試圖探知那平靜背後的波濤洶湧,可是始終感覺到的是一股巨大的隱忍,就像這個民族本身,有一種宿命的接受和信服。

我記起在秦嶺高處的記載“為何秦始皇沒有立後?”,而這裡也是一色的男人的世界,有一種沉默的威嚴。忽然很願意相信那部《古今大戰秦俑情》中的一段,那個叫“冬兒”的女子在飛奔向火海的時候,曾經驀然的回眸,向自己所愛的人深情的凝望,平靜的微笑……焚心以火!

慈恩塔下——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西安市南郊和平門外雁塔南端的慈恩寺內,距城4公裡,建於唐代,因“塔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

在那時這裡曾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年代,數千的讀書人湧進這座城市,一時間麻衣如雪(唐代庶人皆著白衣,稱麻衣)。那些高中的新科進士們在宴會後都要到慈恩寺(近大雁塔處)刻名留念。同年中書法高手把大家的姓名、籍貫一一刻在碑石上,留在寺中。白居易生平最得意的就是年少中進士“慈恩塔下提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所以進入大雁塔的時候,忍不住在它前面留影,作“到此一游”式的姿態,不惜被同行的朋友的取笑,不管,不管,我就是戀戀紅塵,戀戀於那個久遠的年代。

只是,曾經的繁華,曾經號稱是那個年代的太陽的人們,終於還是沉寂在那段歷史裡,生命的輪回中,永遠都是物是人非。

黃昏中的寂靜——清真大寺

當我們經過鼓樓走進西北側的化覺巷的時候,已經是這個城市的黃昏,在繁華深處的清真大寺在那一刻顯得如此的寂靜,偶有細碎的黃葉在微風中飄下來,落盡夏日的塵埃,還有那翹起的屋檐在灰暗的天空下依舊莊嚴的高傲著。

這座伊斯蘭教的寺院為東西向長方形,周圍青磚砌牆,全寺前後有四進院落,每進庭院均為典型的中國四合院模式,置牆相隔,設門樓、門廳前後貫通。其建築布局、殿宇結構以及木、石、磚雕,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風格。

我們在全寺的精華——禮拜大堂前站定,一抬眼正看見大殿懸掛的“能有有有”的木匾,聽說在特定的環境中,這三個“有”字表示人之生前、死後以及現身三界,偽安拉能有權力主持其間,這是伊斯蘭教六大信仰的核心,即信仰安拉的具體化。

這間大殿是一個只有穆斯林可以進入的世界,異族的喧囂被隔離在木欄之外,我們只能站在殿外,遠遠的看裡面幽深狹長的大典裡,有幾個虔誠的教徒在其中無言的跪拜,殿內沒有任何的偶像,只是他們都面對著一個相同的方向,即聖城麥加。

我在離開的時候悄然回望,整座寺院籠罩在聖潔的氛圍裡,只覺得自己的心也在那一刻變的無限的澄靜。

因為時間緊迫,所以只能在西安這個城市待一天,恨不得如賈島般“一日看盡長安花”,但即便只是這樣匆匆的行程,也已經給我留下許多的回味。

在微雨的午夜重新回到上海這個熟悉的城市,總感覺一切煩亂而瑣碎的事情紛至沓來,旅途在這一刻沉默的結束,又將面對喧囂的現實生活了。回首的那一刻仿佛還感覺到那一片黃土地在身後揚起的微微的塵土,以及在我心中留下的無可磨滅的印像。

短短十天的行程裡,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那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於自然的深深的依賴和敬畏,也許這也正是我們這些城市人在行走中應該不斷在尋找的一份心境吧!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