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濟南57小時半游記之二

作者: Annanne

導讀第三站,中天門 經“回馬嶺”、“峰回路轉”石坊,邁過步天橋,越十二連盤就是中天門。中天門也叫二天門,海拔847米,正好為旅程的一半,它處在山腰間,仰觀泰山陡立,雲梯高懸,南天門遙遙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蒼翠,汶河流水似一條玉帶;東西中溪山群峰對峙,西面鳳凰嶺蜿蜒起伏,令人心曠神怡。從中天門起山勢越來越陡,過造型古樸的雲步橋,經古樹幽雅 ...

第三站,中天門

經“回馬嶺”、“峰回路轉”石坊,邁過步天橋,越十二連盤就是中天門。中天門也叫二天門,海拔847米,正好為旅程的一半,它處在山腰間,仰觀泰山陡立,雲梯高懸,南天門遙遙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蒼翠,汶河流水似一條玉帶;東西中溪山群峰對峙,西面鳳凰嶺蜿蜒起伏,令人心曠神怡。從中天門起山勢越來越陡,過造型古樸的雲步橋,經古樹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陽洞,這裡既能看到“斬雲劍”、“飛來石”等奇異山石,觀賞“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又能品味歷代題字刻石。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遂上泰山,……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人們就稱它為“五大夫松”。據說原樹已在明乙歷年間毀於山洪,現在的松樹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補植的。後人因將五大夫松誤認為五棵松樹,就補栽了五棵,還修一個亭子,名“五松亭”。現在這五棵松樹也只剩下了三棵。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傳說它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見證,它有“俯望”、“迎人”之態,因名“望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五松亭北的朝陽洞,因其朝陽而得名,再往前就是對松山,也叫“萬松山”,這裡雙峰對峙,萬松疊翠,下臨千仞深淵,上蔽千年古松,亂雲飛渡,觀松聽濤,景味異常,乾隆曾稱之為:“岱岳最佳處。”

第四站,十八盤

從對松山到南天門,行程不過1000米,卻要攀登石階1954級,相對高度達400米,幾乎垂直上下,這就是登泰山的最艱險之處——十八盤,三個“十八盤”稱之為“慢十八,緊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十八盤始懸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當地有一名俗語:“到了十八盤,游人心裡寒。” 我鋤著拐步履蹣跚在歷經N小時的磨難後終於完滿毫發無傷的征服了十八盤。

第四站,南天門

爬過十八盤,這裡就是海撥1460米的南天門,想想走過的7000余石級,原來我的體力是這麼的好,汗~七個小時,始於岱宗坊,終於南天門,終於我爬上來了,登上者如我並自得其樂乎!站在南天門,頓覺涼風習習,寒氣襲人,不禁想起唐朝大詩人李白詩中"天門一長嘯,萬裡清風來"的詩句。 第五站,泰山XX賓館

鑒於賓館條件實在惡劣,連拍照滴心情都米有,所以米實物。大家可以想想一下。

這個季節去泰山的人還不算多,所以如果你五點前到南天門附近的天街的話,那邊是很好找棲身之所的。一般人均價位可能在60—120左右吧,但是過了五點你還在南天門以下奮鬥的話,那恐怖價位就要翻個筋鬥了吧,當然,如果你是談判高手,就另當別論。山上的溫度應該有衝破零度大關的趨勢,六點不到,幾乎看不到人,只有我們幾個還在吃著貴族牌烤地瓜,如果有很喜歡吃該食物的同學,如果體力許可,建議自己帶上去,或是下山再吃。七點不到,大家就都冼冼睡了。 第六站,玉皇頂

28日早四點三刻,整裝待發。穿上租來的軍大衣(新的10塊,其實也不是新,就是比舊的看得舒服一點,舊的5塊),頭上戴著探照燈,我們就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泰山的天空好美麗,閃爍的星光伴著我們一路攀登,在上海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浩如煙海的繁星,真希望這片還沒有被污染的天際能永遠保持她的淡泊和寧靜。長長的盤旋曲折的台階上只聽到路人甲乙丙丁的腳步聲和厚厚的喘息聲。夜行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指望一定要看清盡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用了二十分種不到的時間,就爬上了距住址0.8KM玉皇頂,這是泰山的最高處。

站在山頂上往下看,腦海中立刻出現杜甫的《望岳》中的著名詩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是用這兩句來鼓勵自己不要放棄,一定要爬上泰山的。看著不遠處籠罩在雲海裡的連綿山脈,覺得很偉大,真的。心中從來都沒有過的感覺。五岳獨尊,並非浪得虛名。

懷著朝聖的心等待日出

我們爬上玉皇頂,站在玉皇廟前面的圍廊邊,天還是黑黑的。慢慢的,看著紅的、藍的、紫的雲彩染紅了天際,太陽調皮的躲在雲的那一邊不肯出來,可能是被大家的熱情嚇壞了吧。大家都異常急切、興奮地等待著她。東方魚泛白,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四面八方的人群慢慢聚集到玉皇廟、山頂邊,悄悄的,她探出了頭。天空亮了,大家叫了,她就這樣慢慢地從地平線裡鑽了起來,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看著她,就好像在我身邊不遠一樣,一點都感覺不到山上的寒冷,圓圓的,金黃金黃的,像極了紅雞蛋,好想抓住她,狠狠的咬一口,我想我是餓了。哈哈。

這是我第一次看日出,每一次看到太陽的時候,她就已經高高地掛在頭頂上了,這一次是第一次感受到她的溫暖。看著她,懷著朝聖的心看著她,感受著一次冼禮,活著真好。

(待續)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