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走出來的生命曾經向西(五)

作者: 老軍醫荼Y

導讀手撐蒼穹嘯問天, 縱橫心野共月眠。 雲風霧雨塑容臉, 腳跨山河勇向前。 ——珠峰大本營上望天打卦有感 (五)拉薩——珠峰(羊湖、扎什倫布寺、大本營、白居寺、達瑪節)——拉薩 交通: 四人一輛豐田4500五天共4300元。我的加座增加至4700元一車。司機吃住油自理。 行程: D1:拉薩——羊湖——扎什倫布寺,7點出發,下午3點達扎寺,宿日喀則縣城敬老院10元/人 ...

手撐蒼穹嘯問天,

縱橫心野共月眠。

雲風霧雨塑容臉,

腳跨山河勇向前。

——珠峰大本營上望天打卦有感

(五)拉薩——珠峰(羊湖、扎什倫布寺、大本營、白居寺、達瑪節)——拉薩

交通:

四人一輛豐田4500五天共4300元。我的加座增加至4700元一車。司機吃住油自理。

行程:

D1:拉薩——羊湖——扎什倫布寺,7點出發,下午3點達扎寺,宿日喀則縣城敬老院10元/人,無洗澡。

D2:日喀則——定日縣白壩鎮,為避過修路早上6點出發,全天趕路,下午3點多達白壩,宿鎮上四川鴻運旅館,20元/人,干淨但無洗澡。另鎮上雪人賓館條件較好,40元/人,可洗澡。

D3:定日縣白壩鎮——絨布寺——珠峰大本營,早上9點出發,中午達絨布寺,宿大本營40元/人。珠峰進山費每人65元,車輛405元,絨布寺到大本營馬車單程30元/人。最好提前到戶口所在公安局辦定日縣的通行證。

D4:大本營——日喀則——江孜,10點從絨布寺出發,中午1點多達日喀則吃飯,晚上9點到江孜,宿家具廠藏式旅館25元/人,無洗澡,只為便宜。

D5:江孜(白居寺、達瑪節)——拉薩(因獨自留下看達瑪節,所以沒同車返回),宿江孜汽車站旁楚古賓館25元/人,干淨無洗澡。

珠峰行創造了我一個星期沒洗澡記錄,不髒,個人適應力強,呵呵。

江孜回拉薩每天好像只有一趟早上9點左右的班車,其余時間可在十字路口坐面包車20元/人到日喀則,再轉10元/人的班車回拉薩。

食:

盡量多帶干糧,特別是中途停車吃飯的地方都是司機相熟的貴價地點,珠峰上更是物價高企。

門票:

羊卓雍錯:無

扎什倫布寺:50大元。死纏著想收買守門的一位帥氣喇嘛十多分鐘結果還是因為站得太久,被其他眾多買票的人覺察出不軌動機,行動失敗。看來要從大門跟團混進去的難度較大,因為有幾個喇嘛守著人手一票的檢查。

珠峰:除非徒步繞路,包車前往的人頭票加車輪費是逃不掉。絨布寺到大本營坐馬車單程30元/人,但只有雙人馬車(需要時可找人拼車)而且要在絨布寺買好回程的票(記得在票後寫上預計下來的時間)。車行大約1小時。徒步走小路約1小時10分,前提是沒高反的人。

白居寺:40元。售票小屋在入門的正中間路上,趁檢票小喇嘛不在從左手邊輕松繞過。裡面不再檢票,萬佛塔要收10元照相費,能把塔內所有的佛像照遍也比較值的了,但也可將小型數碼相機放衣服裡便能瞞天過海。白居寺是少數給錢就能給佛像照相的寺廟。

宗山城堡:15元。聽說比較小,仰望一下遙感抗英精神就算了。

達瑪節:從體育場正門(一路有人沿街擺賣熱鬧非常的地方)入內的外地旅行者(除非著裝與當地人相仿)要收20元。第一次我磨動了守門人放我進去,以後我便從側面小門大模大樣的進出了。

評點:

D1:拉薩——羊湖——扎什倫布寺

我作為加座人員擠進了這個8人兩車的團隊。早上7點過從八郎學出發,一路沿著修得很好的公路奔馳。不到一個小時過了一座大橋便來到一個水葬台,除了散亂地插了一些經幡,小丘台一點想像中的痕跡都沒有。湍急的雅魯藏布江水在腳下奔流,帶走了離世者的思念,也帶走了我們吃高原魚的欲望。又大約走了2個多小時,翻過幾座高山便到了傳說中聞名遐邇的羊湖。陰天,居高臨下的觀望,一道長帶狀的湖水匍匐在青山間,幾點油菜花田相伴。驚嘆聲與贊美聲的聽覺騷動下你會找到一種視覺的迷幻,藍、綠、淺綠、黃……眼前的水不應該叫做“清澈”,盡管你能找到水中浮雲,但它更像哲蚌寺未來佛前的那面未來鏡,似真亦假,玄虛仿若塵世間。我們強烈要求司機把車開到湖邊,結果原來真的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聖湖變成了一眼眶的清水,但那種清澈透底仍是足以俘虜凡心的。

下午三點左右到達扎什倫布寺。雖然外表看上去稱不上雄偉,甚至有點布局凌亂,但“後藏政治中心,歷世班禪駐地”等可與布達拉宮媲美的大名令人肅然起敬。50大元值!因為這裡供奉著歷代班禪的靈塔和金身,4世、10世和5-9世的合葬塔。寺院很大,殿堂很多,略看需2、3個小時,我們隨意亂逛還找到了喇嘛們誦經修學的地方,感受到那股強烈而時刻規誡著的對外界了解的渴望。

D2:日喀則——定日縣白壩鎮

全天趕路。但路上的風景更美。途遇修路被堵,一起遭殃的十多台車在山間排起長龍。司機說不動修路工便讓乘客去磨,聽說是要過路費,幸好耍了一個多小時大牌後還是讓我們過去了。不斷的修路讓我們經常繞路抄捷徑,那時就是司機們相互比試車技的時候了。

D3:定日縣白壩鎮——絨布寺——珠峰大本營

羊腸般的盤山小路是乎想給有意挑戰高峰的人先來個下馬威,但車中的人並沒乖乖坐定,反而尖叫著不斷擠向兩邊車窗拍風景,可憐不得不全神貫注的司機大哥那個煩吶。又是陰天,我們作為“不懂天文地理的人”能在七月窺見珠峰嗎?緣分即將在5000米的海拔證明它的存在。中午抵達絨布寺,沒多停留就開始徒步往珠峰大本營。

往大本營的路並沒有傳聞中艱辛,只是一路向前沿著馬道走有近道就抄近道減少兜轉就是了,唯一你要克服的是高海拔和說變就變的天氣。一陣暴曬一陣冰雹,一陣冷風一陣雨雪,走在路上的人不少,但都很少說話,“留番啖氣暖肚”是在高原行走的真實感覺,用沉默戰勝疲乏和寒冷,用自己的雙腳一步步地接近世界最高峰。想不到只用了一個小時多點就到了大本營。所謂的珠峰大本營就是路兩邊長約50米的一排帳篷,包括一間相信是全國最貴郵資又最小的郵局。一張並不好看的珠峰明信片15大元,連郵戳郵票要21大元!有幾種紀念戳選擇,加蓋一個五塊。自帶明信片寄出也要10元。天!但試問誰來到世界之巔不會為自己或最親的人留下“高貴”的祝願呢?!所以這個只能容下三個人轉身的郵局應該也是全國效益最好的郵局之一。沒有貪戀帳篷的溫暖,我們奔往大本營盡頭的小丘,那是制高點,也是觀珠峰最好的地方(雖然絨布寺也可看到珠峰,但絕對沒有大本營的震撼和親近)。我和另一個男生嘗試闖進小丘以外的禁區接近珠峰下的一個字碑,結果被看守者察覺勒令遣返,看來那裡應該是交了錢的珠峰攀登者才能到的地方。多國人民在制高點上迎著猛烈的寒風和偶來偷襲的冰雹苦苦守望,祈求死纏著峰頂的幾縷烏雲趕緊散去,哪怕只能見到廬山真面幾秒鐘。要知道這些人中有些已經來過幾次卻始終無緣。北京時間下午5點20,“高度統一”的心願終於“守得雲開見山頂”,那一刻我們在世界之巔留下了激動的呼叫和燦爛的微笑。(P.S.別忘了用中國移動幫你“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噢。——嘻嘻,買個廣告。)盡管沒看到夕照珠峰,烏雲也很快遮住了峰尖,但我們已經很滿足了。然而行程的高潮現在才剛剛開始。那個再多干牛糞也驅散不了的高寒的夜在凌晨下起雨來,據朋友說(因為我睡得太香完全沒知覺)晚上還要起來用杯子接帳篷的漏雨,被子也濕了。第二天起床,發現外面的世界剎那間一片白茫茫,別說看珠峰日出,連珠峰在哪都看不見!不過在未經歷後來的一個多小時前看見厚厚積雪的心情也不亞於看見珠峰日出,還在怏怏的想今天上珠峰的人注定沒運氣了。一場大雪讓下山的馬車告急,等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車來了,結果其中一輛車是壞的,逼著要四人一車。天,沒有任何雨具(這也是不徒步下山的原因)、雨篷也沒有厚衣服,顛簸的車後座根本坐不下人,風雨無情啊,雪花飛舞,可憐的我只顧得上死命用100塊錢買來的衝鋒衣護著相機和牢牢地抓緊扶手別拋出車外,顧不上被凍得赤紅的手和開始上下打架的口。“風在吼,馬在跑,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我們就像古代的戰士駕著馬車衝啊——落荒而逃,狼狽不堪地回來絨布寺,幾乎全身濕透,冷得像鵪鶉一樣——可憐。最慘的是連換的干衣服也沒有,幸好命大沒生病。那一刻我們又在世界之巔留下了和著雪花的鼻水和難以忘懷的苦笑。

還值得一提的是珠峰山脈下的村莊竟然都“掛著”紅白藍某國“國旗”——呵呵,應該是一種畫在窗外牆壁上的藏式建築風俗。

D4:大本營——日喀則——江孜,and then……

這天除了發現了滿塔神佛的白居寺,還發現了近在家門口的達瑪節。欣喜若狂的我決定離開大隊獨自留下成為節日慶典上的一員,結果一留就在江孜這個小縣城留了三天,還依依不舍。達瑪節每年7月20號到26號舉行,每天都是全民家庭同樂日,每天都是狂歡。除了常駐的游園市集式吃喝玩樂,每天早午晚安排的節目更是目不暇給:白天體育項目,下午文藝節目,晚上露天電影(科普知識類)。早上9點,三五成群、結隊成車的藏民便從四面八方徐徐彙入體育場。一家大小選個上佳的觀賞位置一圈圍坐,撐開太陽傘,斟滿酥油茶,各種各樣的餅干糖果瓜子還有風干的羊牛肉讓人看著就嘴饞。歡聲笑語拉家常,男的三五知己聚個小圈用貝殼擺陣賭一把,輸了罰酒不在話下。隨便走近一家,你都會受到熱情的招待,“多喝點酥油茶吧姐姐,看你的嘴唇已經曬裂了”、“餓了吧,吃吃吃,別客氣”……感謝普珍一家的招待,那個又餓又曬的中午我大嚼了一頓他們的饅頭和鹵肉,一起看我聽不懂的文藝表演,還送我回旅館。(可惜第二天的雨令我失約了再也見不上面,一直內疚到現在。)放眼望去,整個體育場就像個歡樂的海洋,同吃同坐的我感覺自己就是這個海洋中的一分子,藍天下曬得暖烘烘的一種簡單的快樂。令我感動的是這些藏民並不富裕,但很好客;三流水平的表演並不精彩(而且好像觀眾都已經知道大概演什麼),但台上的人認真的演,台下的人熱情高漲的看;天很熱,突然又下點雨,演出推遲,但他們似乎一點都不介意,仍舊慢悠悠的等,隨遇而安,樂天知命;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但一點不亂,只是你站高了擋了他的視線他會用小石頭禮貌地扔打一下你的背示意坐下;用城市人的眼光衡量地很髒,藏民很髒,隨街販賣的食物很不衛生,但當你融入時你並不覺得這是什麼,至少我也會自豪的說我已經七天沒洗澡了,而且我還會嚴肅的跟你說真正髒的只有城市人的心,他們(藏民)純潔得很!

在城市裡我們曾幾何時和家人一起秋游?甚至什麼時候一起樂也融融的看電視?春晚?!

我到達江孜已經是達瑪節的第三天,很遺憾錯過了戴面具的藏戲表演。第三天早上是扔石頭比賽,下午是中小學生文藝表演;第四天早上是射擊、馬術表演,下午是相對高水平點的成人文藝表演;第五天最熱鬧,早上是賽馬,下午是閉幕式文藝彙演。縣電視台每天全程錄播,達瑪節這幾天好像成了小小縣城的全部。新奇古怪和精彩紛呈是我所想到的形容詞。扔石頭不是鬥遠,而是鬥誰的石頭最接近目標物。射擊比賽時各鄉隊盛裝出席的團體賽,一隊約八人左右吧,分別策馬100米在奔走中先打槍後射箭考驗靈敏度和准星,別以為簡單,50%人連指定動作都完成不了,引來觀眾一片哄笑。馬術表演簡直迷的我七葷八素,馬背上的健兒和英雌實在太帥了,疾奔中抓地上的哈達,馬背上站立倒掛疊羅漢打槍……呼呼,“我們是一群快樂的騎手,為了新時代策馬奔馳,格摩桑索格摩桑索格摩桑索羅”,讓我們把所有的祝福和贊美在掌聲中送給他們吧。最後一天的賽馬是達瑪節的高潮。別以為有香港賽馬那些練馬師賽馬道起發閘,其實原始得讓你發笑。首先騎手都是10來歲的小孩,馬匹都是小馬,沒有馬鞍,沒有頭盔,甚至有的沒有鞋,簡單的紅綠衣服就是識別選手的賽服。分三場初賽,每場8隊吧,取各場前四最後決賽。起跑線不定,因為馬都是由專人從側門拉進來,難以馴服的馬群差不多到齊就鳴槍起跑了,最搞笑是決賽場出現多次馬匹偷步,牽馬的人硬拽不來反被拖著跑了,草草發槍後“小不點策騎手”們一點都不示弱,使勁夾馬肚揮鞭向前。當你還在為他們是否坐得穩而擔心時他們已經分出前後地繞過第一圈,第二圈明顯速度減慢了但落後的小騎手還在後頭孤獨地奮力追趕,第三圈要衝線拉!破舊的泥地體育場內還有場外的小山丘上幾千雙眼睛熱切期盼。綠衣選手一馬當先衝線!接著是黃衣服的……你完全意想不到得到名次的小小騎手竟會受到藏民們如英雄凱旋歸來的熱烈歡迎。幾十條獻不完的雪白哈達把小冠軍的脖子和衣服都遮住了,高高的坐在馬背上的他帶著一絲疲憊和二分神氣,邊大口地喝著罐裝百事可樂邊接受著簇擁成裡外三層的藏民們的真摯祝福。He is the king of the wold!我使勁地向人群裡擠企圖拍下這備受重視的歷史一刻,那些大叔們知道我的來意竟主動讓位把我推到前面讓我抓拍個夠。冠軍的獎品是一輛摩托車,不多,但周圍的人都像是自己得到了冠軍一樣快樂。下午閉幕式,簡直讓我眼花繚亂,有幸目睹日喀則地區人民最傳統的節日盛裝,只恨沒多帶膠卷電池和內存卡。披上盔甲的“戰馬”、帶著大頭面具的“武士”、跳神舞的藝人、在白馬上裝扮成古代王子和公主的小孩、手執法器的喇嘛、紅珊瑚綠松石圍了一脖子的民族婦女、甩著水袖跳著舞蹈出場的學生……就像美國的嘉年華巡游隊伍,讓你無時無刻都在激動和驚訝。

呵呵,多虧維持秩序的警察叔叔們。對游客總是莽開一面,所以我也總能走到最前拍照留念。

除了達瑪節和宗山城堡,江孜還是個越看越有韻味的小縣城。宗山與白居寺之間(新修仿古街後面)有一條牛街,街上建築的一層好像都是飼養棚,各家各戶都把牛牽到這條街上拴著喂養,一餅餅牛糞被拍打在屋子的圍牆上曬,眾多晃晃悠悠的寧靜小巷從牛街分出依山延伸,爬上小丘觀日落前的縣城,遠景是雪山,中景是綠色原野,近景是家家戶戶的裊繞炊煙。偶遇牛街小雜貨店老板,被熱情地邀請參觀他藏式的家,從本地風俗到江孜發展,末了還用藏歷給我和同行女生掐算今年運程,抓了幾顆泡泡糖塞我們口袋裡。祝願老伯長壽健康!慚愧的是我們開始還以為他有不軌的企圖呢。

附: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薩迦。聽說很古樸很棒。可惜當時修路,去不成。(摘)薩迦寺位於薩迦縣境內,在日喀則市西南方約160公裡處,海拔4280米。薩迦,藏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即當地土壤的顏色。薩迦寺座落在本波山麓、仲曲河兩岸。河北為北寺,現已成為廢墟;河南是南寺,即現薩迦寺所在。該寺院牆被縱向塗有紅、白、灰三色相間的色帶,紅色像征文殊,白色像征觀音,灰色是金剛持菩薩,三色成花,故人稱薩迦教派為“花教”。薩迦南寺於1268年由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所建,是當時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