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水風車
同裡是吳江市的旅游重鎮。舊時,在這個連貓食缽也可能是明
清珍品的水鄉集鎮,它的主要產業是什麼?據同裡志考證,史書記載同裡為糧侖、明清時期成為中國的四大米市之一,以“蘇同白”的品牌,每年出口五十余萬石大米。解放前,在那電力匱乏、農業機械相當落後的時代,先民們又是如何灌溉農田的呢?
入住在同裡鎮老年公寓裡的老人們,有些是來自同裡鄉下的,他們對年輕時的生活,依然是那樣的印像深刻。舊時,同裡鎮的農具是相當有名的。成字圩下灘以及馬家廊棚以東的街面上有很多椿長作,這些被稱之為“椿長作”的眾多店鋪,是手工制造各類農具的作坊。農忙前夕,鄉下人搖船上街主要是添置農具之類的。椿長作店鋪裡的師傅們又將是忙個不停,他們每天要做的農具活很多。“叮叮咚咚”的敲擊聲,時常打破整條古街、小巷原有的幽靜。這些師傅們除了擅長制作一些犁、耙之類的小型農具外,還擅長制作水車和水風車之類的大型木質農具。 “椿長作”裡的師傅們,木工活非常的專業。制造出來的農具雖遠不及現代,但也能保你管用。比方說:他們制作水車和水風車時,先要選用柏樹之類的硬質木材;其次是將這些木材涼干了斷成料;然後再分別制作成有類似齒輪的大小“缽頭”、類似鏈條的“鶴析”、“板子”;有長長的抽水槽;還有用以支撐起風車“豎軸”的大凳等。
水車,是那個時代比較先進的灌溉工具。大眾農戶只能購買低檔一點的用人力踏動的水車;富裕農戶一般購置較為高檔的牛拉水車;水風車是高檔的了,唯大戶農家專用。
擁有五十畝以上田地,地處湖泊、蕩灘、港灣一帶的大戶農家,他們都得配備水風車。這種需求又正好被同裡“椿長作”裡的師傅們包攬了。
水風車,支撐起來有五米多高。豎軸粗而高,比較沉重。是由二只大凳支撐著的,軸的上下兩端分別裝上木齒輪。上面的木齒輪與帆軸的木齒輪橫向吻合著,帆軸的另一端是由二根撐樁支架著的,撐樁的支架同時可用於防止大風吹倒以及風向的調節;風車的帆總共有六番,是塗著油的土白布用二米來長的毛巾竹支撐著舒展開的,風力的大小決定裝帆的多少;豎軸的下齒輪與橫軸一端的木齒輪相連,橫軸另一端的木齒輪又與水軸的木齒輪緊密相連,從而帶動著類似鏈條的“鶴折”、“板子”; 風一吹,帆就能帶動豎軸一起的轉動,轉動著的豎軸又帶動著橫軸、水軸一起的轉動,水就被水軸傳動著的 “鶴折”所連著的眾多“板子” 順著抽水槽內卷了上來,並沿著岸邊的水闕 “嘩啦啦”的流向田地。
“芒種擺犁、黃梅上水”。休整了一個冬天的農戶又將忙上了。他們從自家的翻軒或牛棚裡取出水車、風車,稍作整修後,用船運至各自的田地邊並支架好。在那蛙聲四起,梅雨朦朧的季節裡,身穿蓑衣、頭戴鬥笠、光著腳的農夫們正趕著牛兒在曠野的田地裡辛勤地耕耘著。黃梅一結束,水田裡的秧苗已經是黃燦燦的一片了。剛種好秧苗的水田還得長期地保水,水車和水風車就派上大用場了。湖泊的四周、蕩灘和港灣一帶的岸灘,此時已是風車林立的了。夏秋季節雖是炎熱,但風兒還是有的。農家們根椐天氣的變化,調節著風車的受風角度和裝帆的多少。
風兒勁吹,帆兒漩轉,水兒則不停地灌溉著水鄉這片充滿生機的田地。水車、水風車正是那個時代不可缺或的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