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網友都說西街如何好,如何浪漫,陽朔因為西街聞名遐邇,和麗江並駕齊驅。去過麗江,名不虛傳,所以對陽朔也充滿了期待。陽朔西街,外國人滿街可見,酒吧一家挨著一家。只是這裡沒有麗江隨處可見的小河,沒有北京後海可以遠望的湖面,光禿禿地,連三裡屯酒吧的行道樹都沒有。唯一的好處是價格低廉,北京酒吧賣30元一瓶的喜力啤酒,這裡只賣18元,細看保質期,今年1月生產的,還有兩個月就過期了;黑方威士忌20元一杯,在北京應該不會低於50元。在陽朔呆了四天,到最後走的時候,覺得西街竟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一站,西街適合住宿和餐飲,沒有風景。而遇龍河、印像劉三姐、銀子岩是陽朔的三位仙女,美目盼兮,巧笑倩兮,魅力四射。這三位仙女的首位就是遇龍河。那天出發的時候,陽朔下著小雨,等坐上中巴,雨越發地大了。車窗蒙上水霧,看不見外面的街道,前擋風玻璃外的雨刷奮力地劃來劃去。我的心一點點往下沉。前一天問當地人,如果下雨還能漂流嗎?那個看店的小姑娘說“沒問題,竹筏上有傘。”雨在我的概念裡總是和風連在一起,北京下雨的時候,如果打傘,腿是一定會濕的。竹筏上的傘?也就能保證頭部不濕吧。金農橋下了中巴,這裡地面居然是干的,不過20分鐘的車程,著實令人驚訝。四下看去,沒有任何標識,我正要打電話。對面地上平白冒出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問我們:“是晨風的吧。”我們走過去才發現,橋腳被樹木遮蔽的地方居然有條小土路通向下面的河灘。一個由10根碗口粗的大竹子做成的竹筏靜靜地停在岸邊。竹筏上兩個竹制躺椅,躺椅上一柄彩色的傘,像個可愛的小蘑菇。竹筏很穩,我們很快適應了這仰躺著的逍遙姿勢。放眼望去,河水如一匹展開的綢緞,一路延展到視線的盡頭。我們的竹筏駛過,劃皺了這原本沒有一絲皺褶的綢緞。真靜啊,岸邊茂密的鳳尾竹紋絲不動,遠遠近近的山影凝固成畫卷。我這習慣了人聲車聲的耳朵,仿佛失聰了一般,好久,我才分辨出細微的聲音。先是筏工的竹竿插入水中的暗沉的“呼”,繼而是筏頭猛力向前突進的“嘩——”,旋即,“嘩——”被竹筏兩側的“汩汩”聲取代,最後是筏工旋轉竹竿時水珠淋漓之聲。這一系列水聲不緊不慢地循環著,循環著,我覺得自己的心跳也被帶慢了。渾身的肌肉不知不覺的松弛下來。低頭看水,其先水淺只有30釐米左右,看得到鵝卵石,後來是長發飄搖的水草,順著水流的方向悠悠然晃動。竹筏漂到水深處,濃重的綠色遮蓋了水下所有的生物。水岸邊斑斑點點的白色,原來是鴨群下水了。那一片有上千只吧,它們都不叫,安安靜靜游泳。我們的竹筏靠近它們,它們依然不叫,只是整齊劃一地在水面上跑了起來。第一次見鴨群跑步,只見屁股後面,桔色的鴨蹼上下翻飛。離我們2米遠了,它們同時收住腳步,恢復了散漫的姿態。雨無聲地下了起來,纖細的雨絲乖巧地逐步於遮陽傘之外。陽朔的雨是潤物細無聲的,令人心裡妥貼。雨滴入河,激起圈圈波紋,水面瞬時喧鬧起來,但這喧鬧也只是視覺上的喧鬧,耳朵依然安靜的休息。每走一段水路,就會有個二十幾釐米高的壩,筏工提醒一聲,我們便仰靠在躺椅上,高抬起腳,只聽得嘩嘩地水聲湍急,竹筏穩穩地滑將下去。筏工也會給我們介紹兩岸山的奇景,有情侶、豬八戒孫悟空、鳳頭、母雞孵蛋,一個個惟妙惟肖,不輸於漓江上的景致。漓江兩岸的山多高大,遇龍河兩岸的山秀麗。我印像最深的是一個形如生日蛋糕的山。筏工說當地人叫它蘑菇山,而老外則叫漢堡山。遇龍河漂流是緣於老外的需求。最早單個的老外騎車到了遇龍河上游,很累了,看見漁民劃著竹筏撈水草,就懇求他們載他回到離陽朔鎮近的工農橋,一次800元。後來,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到筏工的行列,政府就管理起來開始賣票收稅了。夏天,有很多人喜歡在遇龍河玩水。現在還能看見岸邊供游人換衣服的竹筏。遇龍河上半段清幽如世外桃源,行程2個小時以後,進入下半程。河岸上竹筏碼頭多了起來,打斷了延綿的綠色河岸。河中間接連不斷地售貨竹筏擋住了前瞻的視線。游人也多了起來。不僅有我們這種雙人躺椅式的竹筏,還有方形圍欄式的大竹筏,上面可以站十來個人。那些游人不停按著快門,閃光燈不停的閃。導游們拿著大喇叭不停地說。遇龍河漂流,開始於寧靜,結束於雜亂。上半程是仙境,下半程漸回塵世。而我們,終究要在塵世中討生活,也罷。更多圖片見我的博客圖說桂林陽朔游——漓江精華游
http://***/u/49a120290100066s
遇龍河,美得令人窒息
http://***/u/49a120290100068t中集將講述印像劉三姐,鏈接: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47226下集將講述銀子岩,鏈接: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47378

(等我們的竹筏,雨傘像個小蘑菇)

(遠處就是那個漢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