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草堂:詩聖的草堂境界杜甫,是我國唐朝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共有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傳世,被世人尊為“詩聖”。說到杜甫,我們會想到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憤,會想到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懷,也會想到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情。緬懷杜甫,我們也許會去泰山領略他“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視野,也許會去江南追尋他“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行蹤。但是,我們一定會想到一個地方,那是杜甫留給我們的一筆無價的遺產。它沒有千萬間的豪宅,只有一間草屋,而杜甫就在這樣一個小天地中,營造出一個獨特的詩的境界,這就是杜甫草堂了。
秋日的午後,天空下著細雨,我坐在三輪車上,向草堂進發。“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杜甫的詩已經告訴我草堂的所在。“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為泥。二十裡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環境幽靜,樹木蔥蔥,一座青瓦照壁內,就是我所要尋訪的草堂了。雨賦予了這個院落朦朧的意境,整個草堂也在雨絲的清洗下變的格外青翠起來。遙想公元759年,杜甫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浣花溪畔修築茅屋作為自己的居所。在這裡,他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春夜喜雨》、《蜀相》、《客至》、《登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也就在這段時間,他出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人稱他為杜工部。四年相對於人生來說是短暫的,草堂只是詩人暫時的居所,卻成為大家緬懷、追憶詩人的最佳去處。這其中的原因只能在草堂中尋找了。
走進草堂的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株黃桷樹參天而立,樹下一彎碧水映著古石橋。這兩棵樹仿佛是草堂的護衛者,應該有很長的歷史了吧!早從北宋開始,後人就在草堂建園立祠,並多次修葺。當年的杜甫是否也是在樹下徘徊,苦思良句呢?向那邊望去,依稀可以看見一些建築物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流水環繞,竹林掩映。雖然下著雨,依然有游客進進出出。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杜甫不但是我國詩史上的一派宗師,也是一位深諳傳統書畫創作與鑒賞的墨客。草堂就為我們展示了詩與畫結合的完美,在這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的環境中,或是閑庭信步,或是約上三兩好友品茗談笑。10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無法回到過去瞻仰這位詩聖的風采,卻可以漫步在草堂中,邊讀他的詩,邊試著感受詩人的精神境界。
向前走就是大廨,內有一尊杜甫銅像。雖然我是第一次來,也覺得它是那麼的熟悉。銅的質地,渾暗的金屬光澤與清矍的面容,是詩人一生飽經憂患的磨礪;那低首捋須沉思苦吟的神態,是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這哪裡是一尊塑像,明明是我們的詩聖又在低頭苦吟,把一腔孤憤化作流傳千古的名句。站在銅像前,感覺他就是杜甫了。詩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現實。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抒胸懷。詩人啊,為什麼你的眉頭緊鎖,因為你對這國家愛的深沉吧!
杜甫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漫游於吳越、齊趙之地。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在這個階段,詩人逐漸成熟起來,成就了他一生的偉業。大廨後面的詩史堂就是他詩意一生的見證。詩史堂是草堂的主廳,堂中陳列杜甫的塑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還有名人題寫的對聯,尤其是其中朱德撰書的一副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堂後就是我們常常能在詩聖筆下看見的“柴門”了。門前,有一條小溪橫過,一座別具情趣的小石拱橋橫跨溪上,難道這就是草堂中的浣花溪?清溪兩旁,有幾壟翠竹,風吹過的時候,竹聲伴著水潺潺流過的聲音,的確別有洞天,難怪杜甫也有“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如此美麗的詩句了。詩史堂後就是著名的“工部祠”。 祠內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兩側是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陸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看著關於詩人的簡介,憶起安史之亂後,杜甫逃往風翔投奔唐肅宗,被封為左拾遺。就在他拜左拾遺的那個月裡,由於履行諫官職守,抗疏救房琯,觸怒了肅宗,被貶到華州。據說他因為救房琯力諫苦求,肅宗差點將他斬首。幸好有宰相張鎬在一邊求情,肅宗才免了他的死罪。後來,杜甫還以此為遺憾,感嘆自己不能效仿屈原和賈宜死諫,成就一世的英名。杜甫就是這樣,不管在不在位,總是以天下為己任,哪怕再逆耳,都要把話說出來。在這之後不久,他就攜家入蜀,在草堂蓋茅屋定居了。
來到工部祠東側,有一“少陵草堂”碑亭。亭以茅草為蓋,中間是一石碑,鐫刻著“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相傳杜甫當年的茅屋就在此處。為蓋檢這個茅屋,杜甫可花了不少功夫。他四處寄詩索取桃樹苗、松樹苗、棉竹等美化環境。杜甫曾吟詩道:“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 原來在當時他就希望這能成為後代的“公園”,我們現在走在草堂中,回想詩人“千年”的願望,更該感謝詩人的美意了。
生活在這個茅屋中的杜甫過的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安逸舒適的生活。每當家裡斷炊的時候,他便硬著頭皮向朋友救急,又經常因為朋友接濟不及時處於困難的境地,加上長年的病痛,可以說是“貧病交加”。但是詩人美好的心境卻沒有被貧困扼殺,反而寫出很多動人的詩句來。他的《春夜喜雨》正是茅屋漏雨時刻體味出來的人生意境:“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眼前正是一片雨蒙蒙的景像,雨水滋潤著屋頂的茅草,仿佛回到了當年。
如果說草堂的主廳是詩史堂,那草堂的靈魂就是這個茅屋了。茅屋決不是大觀園裡點綴風景的稻香村,它雖雅致,但與窮人屋漏床濕,被秋風吹破並無二致。在這樣一個簡陋的茅草屋裡,詩人能由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窮苦人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活,並甘願為天下人的幸福犧牲自己,這樣的精神豈是一般的文人可比?他想到的是天下還有多少像他一樣抱有遠大志向,身負絕世才華,卻在風雨之夜無家可歸的文人,他希望的是如果能讓所有的寒士居有定所,大展抱負。如果是李白,他會大喝一杯慶祝;如果是蘇東坡,他會盼望乘風而去;但這是杜甫,只有這樣的杜甫才能有“三吏”、“三別”的沉重與凝練。詩人悲總的身世與對蒼生社稷的擔憂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位身在江湖之上,而心在朝廷之中的愛國詩人即使厭世避俗,也是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志。他不但沒能忘懷人世,反倒因為天災人禍而更關心人世,這就是茅屋的精神所在吧!
可惜的是,公元765年,杜甫因朋友高適去世,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之地,以舟為家。770年他病逝於湘江舟中,為他59歲的生命畫上一個慘淡的句號。走在花徑上,慢慢步出草堂,回眸看去,有三五本地人點上幾杯清茶,幾碟花生瓜子,一桌麻將撲克,悠悠然准備消磨去半日的時光。我想,現在的杜甫終於可以長眠了。
聽說每逢正月初七,草堂都要慶祝一個叫“人日”的節日,舉辦各類詩會,共同懷念杜甫。“人日”,這個名字意味深遠。如果李白是詩中之仙,那杜甫確是詩中之“人”。亂世之中的他,憂國憂民,希望人人都能安逸舒適。而現在的我們,在他的庇護下,享受著草堂遠離塵囂的世界。一個人,一杯茶,體味“詩”的境界,緬懷“人”的過去。
旅游鏈接:
★工部祠黃、陸配祀原由
工部祠裡杜甫的塑像旁有黃庭堅、陸游的塑像,黃、陸二詩人,一在北宋,一在南宋,但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此其一也;他們又都是詩壇的傑出人物,黃庭堅身為蘇門六君子之一,陸游更是我國歷代詩人詩作最多的第一人,此其二也;詩人都憂國憂民,詩作多反映民間疾苦,此其三也;而命運之坎坷又如出一轍,此其四也。有這四同,用同病相憐來比較他們或許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而在工部祠內同受人間香火於黃陸二位應屬當之無愧。
相傳嘉慶時期修祠時,還曾考慮用李白、高適來配祀,但因為這兩位都是杜甫友好,如用他們來配祀,顯的屈居其下,如果比肩並祀,客主不分,就不是工部祠了。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決定。
清朝錢保唐為工部祠撰書了“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這副楹聯,啟迪游人瞻仰憑吊唐、宋兩代的大詩人。
文化鏈接:
★浣花溪的傳說
相傳唐朝時,溪畔住著一位任姓貧家女子,其母篤信佛教,一日夢到仙人授以寶珠,不久就生下了任氏。後來有一滿身疥瘡、衣服垢敝的和尚路過此地,見者無不惡心,只有任姑娘沒有厭惡,反而很敬重他。和尚脫下他那沾滿膿血的袈裟讓任姑娘幫他洗,任姑娘欣然應允,在溪邊洗起來。就在此時奇跡出現了,只見她每一漂衣,蓮花朵朵,隨手而出,霎時百花滿潭。人們無不驚疑,而那和尚已不知去向。當地人於是就將任氏浣衣之溪名為“浣花”,其浣衣之處謂之“百花潭”。後來,任氏成為保衛成都、維護國家統一的女英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卷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蹋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