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出發沿滬杭高速南行,過嘉興休息區後第一個出口就是屠甸立交,出收費口向北,沿著路標指示,行30多公裡就到了烏鎮。我們沒有按指示把車開進旅游車輛停車場,而是先繞著鎮子轉到鎮西的市河大橋前,找到個停車場,只花5元就可停一天,且離景點不遠。烏鎮地處浙北,京杭大運河畔,有千年歷史,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鎮內河道交錯,古橋縱橫,民居臨河而建,青瓦粉牆木結構,燦爛的陽光射進窄長的巷子,撫摩著熙熙攘攘的游客的肩頭。東西走向的東市河沿岸從興華橋到逢源雙橋一段被辟為旅游景點,須買45元聯票才能進入,不過若你有足夠的耐心,等湊足10個散客一齊買票,就能得到每人節省5元的實惠。
烏鎮是茅盾先生的故鄉,到了這裡,當然要看看他老人家的故居和年少時求學的立志書院。立志書院現在是茅盾紀念館,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面每個展台前都站滿了頭帶各色旅游帽的旅游團員,二樓人稍少些,可以駐足仔細看看幾十年前發生在中國的一些故事。出紀念館東行,一路可以參觀余榴梁錢幣館、水龍會、木雕館、染坊、糟坊、民俗風情館、百床館和織布作坊,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是高公生糟坊的酒香,走過一條幽幽的長廊,彎進作坊,一股酒香撲鼻而來,頓時切切實實體會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覺,而那些挑著酒壇來來往往的伙計使人很容易聯想起舊時浙江農村過年時的忙碌。其實木雕館的雕花格子窗、百床館裡盤龍附鳳的大床,民俗館裡的燒火灶頭我小時候在浙江農村都見過,只是隨著這20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許多東西都在不經意間淡化或消失了。現在的農村就像染坊院內長長懸著的藍印花布,傳統的精髓更多是在意義上的存在。
東大街沿街家家戶戶都是保存完好的舊式建築,自然淳樸,走進任何一扇開著的小門,你會發現裡面是個小小的店鋪,你可以買到藍頭巾、竹編工藝品、木雕、小中式棉襖、各式中國結等等,雖然許多東西已經是典型的旅游紀念產品,但我還是在其中找到了兩件有意思的小玩意——一只竹制彈弓和一雙手工草鞋,都是3元一件。
到了午飯時間,許多半開的門戶裡面就是實惠的農家飯店,走進去喝杯當地特產的菊花茶,點幾個小炒,依著沿河的窗戶,邊吃邊看外面陽光下的小橋流水人家,松松懶懶的,舒暢得很。
飯後去沿河南岸走走,又有較東大街開闊的視覺,青瓦木屋伴著小橋流水,景致極好,難怪有許多人在此攝影寫生。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河水有些渾濁了,發展和保護有時的確較難取得平衡,我們這些川流不息的游人是很容易把古鎮的石板街踏磨平的。
走出憑票游覽的景點,可以去應家橋那邊轉轉,買些個土特產,常新街口有人在拍婚紗外景,穿著旗袍,打著花傘的女子,依著一長排老舊的格子窗,總讓人想到黑白的電影裡的場面。多少年的風吹雨打,在青瓦和石板間留下了點點斑痕。在一排樓的二層外板牆上,我們迎著陽光的反射,可以辨別出文革時期刷在上面的大字標語的痕跡,標語已經被抹去了,這裡也成了飯店,但樓房依然是樓房。
閑逛到修真觀前,散散的坐了不少的游客。戲台上在演桐鄉花鼓戲,下面站著一班忠實的老戲迷,斜陽落在他們花白的頭發上,暖暖的,靜靜的。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就折向停車場了。
有幾句話還要羅嗦地交代一下,從上海到烏鎮全程來回約300多公裡,路上小客車來回收費共150元(含滬杭高速上海段35元、浙江段30元、桐鄉高等級公路10元)。烏鎮雖古老,但旅游設施卻很好,民風也較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