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愛好旅游的我和朋友開始了新的游程,游線如下:
第一天:上海—黃山
早上6:30從人民廣場出發,中午在昌化小憩,買了愛吃的臨安特產手撥筍和鮑魚果後,我們到達了太平興國寺(現修繕中,不收門票)。據寺內講解員說,太平興國寺興建於唐代,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已經殘破不堪了,現僅存一座千年的古塔和一座大殿。黃山市政府現在正在重修興國寺,預計在2013年全部修繕完畢。寺院的照壁上描繪有完工圖,這樣7年過後寺院的樣子游客就就可以預先知道了。寺裡的千年古塔建在比寺院略高的平地上,共有7層,取自“勝造七級浮屠”的意思。塔很舊了,但是塔壁上七彩的壁畫仍斑斑可見。寺內仍存的大殿分為了玉佛殿和觀音殿兩大主殿。其中玉佛殿內的玉佛是一尊長約3米的漢白玉臥佛,通體潔白並且鑲滿了七彩寶石。講解員說這尊玉佛是2000年緬甸送給中國的三尊玉佛中最大的一尊,其他的兩尊分別安置在南通的定惠寺和上海的玉佛寺內(南通的定惠寺我去過,可是近在家門的玉佛寺我卻從來沒有參觀過,實在慚愧)。邊上的觀音殿供奉的是千手觀音,四周的牆壁上也供奉著300多尊小的觀音像,我看到有很多香客將自己和家人的庚貼放在這些小觀音像的座前,祈求保佑。
出了太平興國寺,我們到了今天的第二站“潛口民宅”(門票60,可打折)。其實五月份曾經去過一趟黃山,原本是計劃在最後一天游覽西遞的,可是因為前一天大家爬黃山爬的筋疲力盡,只好作罷。沒能看到徽派建築,心裡多少有些遺憾,所以這次看到行程裡有潛口民宅,覺得終於可以了了一樁心願了。一到“潛口民宅”的大門口,就看到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提寫的“觀皇宮去北京,看民宅到潛口”,真的有這麼好嗎?其實這裡是將散落在附近的十幾座明代的古建築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山莊,其中有蔭秀橋、石牌坊、善化亭、樂善堂、曹門亭、方觀田宅、司諫第、吳建華宅、方文泰宅、蘇雪痕宅、胡小明宅等。每一座建築都很簡單,橋是單孔拱橋,牌坊只有一座,司諫第原來是祭祖用的家祠,我們去的時候,那裡正在拍一部地方戲劇,連導演加演員不過10人。樂善堂是族中老人娛樂和議事的場所,現在變成了書畫展廳;曹門廳也是一座祠堂,可是經過文革動亂,現在只剩下一座大門和兩條走廊了,不過從曹門廳所處的位置可以看到潛口全縣。據說潛口的得名是為了紀念陶淵明陶潛的。山莊裡的民居也都是只有一進(就是一個大廳)兩層的木結構的小“樓房”。在這些民宅裡,還發生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和朋友在幾處民宅裡照的相片裡的背景是正常的,而人影都是虛的,朋友看著這些照片無比詭異得說了一句“這些可都是一些‘古宅’呀”,我頓時背後一陣涼意,腦海裡閃過了無數跟“古宅”有關聯的恐怖片,然後頭也不回的從當時所在的民宅中跑了出來﹍﹍“潛口民宅”的最後一座古建築是“胡小明宅”,現在已經改為了老年藝術表演中心,我們進去參觀的時候,一為慈祥的老爺爺熱情的招呼我們觀看幾位老奶奶表演的當地戲曲,可是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只好謝絕了他的好意,不過真的覺得這幾位老人好熱情。
從“潛口民宅”出來後,今天的游覽就結束了,晚上我們住在黃山下的屯溪市內。
第二天:黃山—婺源
從黃山市到婺源大約又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今天游覽的第一景點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李坑”(門票30)。據說婺源以前也是屬於徽洲地界的,只是在建國以後才劃到江西的,所以它的建築也是屬於徽派的,而婺源界內的李坑、汪口、曉起等村落也是同一類型的清代古民居,一般只要去一處就可以大體了解婺源的民居風格了。李坑之所以叫“李坑“,是因為它是在北宋年間由一位姓李的官員建立的村落,住在這裡的村民大多姓李,“坑”在他們那裡的意思就是小河,而村中正有一條小河貫穿著整個村莊,河裡養著一種紅色的鯉魚,開始還以為是觀賞魚,可是導游告訴我們,這些紅鯉魚是這裡的特產,他們會被做成一道名叫“荷包紅鯉魚”的菜端上餐座的。天那,這麼漂亮的魚竟然要被殺來吃。一進村子,就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簡樸,這裡的民居大都是一進兩層的結構,白牆灰瓦,而房內唯一的亮點就是窗戶上和房檐上的雕刻,有一些圖案是文武百官聚會的,有一些是八仙之類的,但有很多雕刻在文革的時候被紅衛兵破四舊削去了面孔,真是可惜了。房內的梁上都有一種中間略彎的雕花橫梁,叫“冬瓜梁”,即起到了支撐的作用,又裝飾了房屋。村子中間的“申明亭”是舊時解決村中糾紛的地方,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村民在亭子中間架起台子用來唱戲。而且犯過錯誤的人和沒有裹小腳的婦女是不能從亭子中間走過的,只能從亭子兩側的小路走(封建意識好嚴重呀!)。我們在村內的游覽線路基本上都是沿著居民的家門口經過,居民們都在自家門口擺放著一些自己生產的特產,像筍干、茄干、辣椒等。
中午我們在村莊外的飯店吃的飯,八菜一湯,其中就有“荷包紅鯉魚”,特產還是不能不嘗,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鯉魚味道,味道一般,婺源第三。
下午的景點是從溪漂流(票價50,不打折),這裡是30多年前著名電影《閃閃的紅星》拍攝取景地之一。整個漂流全程大約40分鐘,有乘竹筏和劃皮艇兩種。但是這裡的溪水太過平緩,落差也不大,不夠刺激。覺得這50元花的有點不值。漂流的中途看到一座橋,筏夫說橋的名字是名字是“吳坑橋”,是附近吳坑村的橋。
結束漂流後,車子顛簸樂和小時後我們回到了黃山。因為時間還早,我們到了屯溪老街,下午5點的時候,這裡沒有太多游客,我們可以輕松的在老街的各式小店裡閑逛,我也終於買到了上次來黃山時錯過的黃山風景明星片了。我還再次遇到了上次在老街上挑著擔子賣汪氏餛鈍的師傅,他正站在挑子邊上和游客合影。除了汪氏餛鈍,老街上還有幾處特色小吃,比如霉干菜煎餅。老街上有郵局,下次如果你到這裡來游覽,可以買了明信片後,在郵局裡寄給你的家人和朋友。
第三天:齊雲山
從黃山市到齊雲山大概40分鐘的車程。旺季的時候門票60元(可優惠的),淡季的時候40元。齊雲山雖然和湖北的武當山並稱為“四大道教勝地”,可是其山的高度和殿閣的數量和規模可比武當山小得多了。山高只有585米,但是因為山上有許多碑刻,所以它有“江南第一名山”之稱,而且明朝的時候山上道教盛行,故才躋身我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相比之下,我覺得青島嶗山應該更有名,可嶗山都沒份入四強)。
我們乘坐登山索道到達了景區大門—望仙亭。如果不坐索道,可以在山下的登仙橋處走路上山,途中有登高亭、松月亭、迎風亭等6個亭子供游人休息。爬上山大約需要45分鐘。走過望仙亭就到了洞天福地了,這裡有棲真岩、忠烈岩、壽字崖三處摩崖石刻,其中壽字崖的壽字是慈禧太後的手筆,導游說摸一下這個字可以活到100歲的。走過壽字崖,就到了一天門,這裡其實就是崖上的一個洞,從遠處看很像是一頭大像,所以也叫做像鼻崖,而游人從像鼻下穿過後,達到真仙洞府。真仙洞府的崖壁下有很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但這些洞穴大都很淺,只有安置一尊神像的深度,僅有一處羅漢洞比較深,有前後兩個洞穴,導游解釋說,這個洞是當時道士修煉時居住的地方(好艱苦)。崖壁上也有很多洞穴,安放了歷代的一些碑刻。過了二天門和三天門就是月華街了。這裡是山上的街市,也是一些香客和游人住宿之地。當地導游告訴我們,齊雲山上34戶人家共136口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月華街上。導游說過了一天門。二天門和三天門,許個願望一定會心想事成,所以我趕緊許下了小小的願望,並希望它一定能實現。月華街尾有天官府,真武殿(現已改成道教協會招待所了)和太素宮。現在的太素宮是97年重建開放的,已經不復當年的雄偉壯觀了。太素宮前有一座香爐峰,峰上有鐵亭,亭裡有香爐,傳說是朱元璋下旨建立的,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當地人拆掉煉鋼去了,現在的這個是後建的。
走過月華街後,就是一個刻有“小壺天”的石坊,之所以叫小壺天,可能也因為它的門口是個葫蘆形吧。門後是一個石窟,在這裡可以看到恐龍留下的腳印化石。從小壺天返回繼續走,可以看到玉虛宮,此宮在紫霄崖下,依山而建,宮內就是石洞。宮外有石碑,宮邊分別是一線天和百步天梯(這兩個名稱好像很多名山上都有的嗎)。
游覽到這裡,我們齊雲山的游程就結束了,其實我們只游覽了齊雲山的1/3,其他的景點都是峰呀山呀,真的要爬,恐怕兩天都不夠。
中午在山上吃了中飯後,我們仍舊是坐索道下山(本想走下山的,可是太陽太大了)。下午1:30我們終於返程回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