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給予我的最初印像,是源之朋友的一句話,他說以後結婚生子了要到廈門去生活,那時的我正處於愛玩愛鬧的年紀,覺得沒有什麼地方比上海更適合生活了,但他的話卻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記。後來偶爾在看生活時尚頻道的節目,恰好是在介紹廈門的,大概是在一個公園裡,一群老人搖著蒲扇悠閑的走著、聊著、下著棋、喝著茶,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場景打動了我,心底的那個印記也浮現了出來,突然特別想到廈門看看。於是在11月21日快要到來的時候,我選擇了到廈門度過我這次的生日。
我的這次行程為5天,第一天是早飛機,大概中午前可以到達定的酒店,所以第一天的安排是到集美;第二天是到萬石植物園、南普陀和胡裡山炮台;第三天到鼓浪嶼;第四天和第五天隨機。
上午9:25到達廈門高崎機場,網絡上查到的廈門天氣本來說是下雨的,可是出了機場,發現外面艷陽高照,穿短袖綽綽有余。我們在機場門口乘坐27路公交車到我們定的酒店的所在地—輪渡附近。輪渡站不愧是廈門最熱鬧的地方,坐車的,乘輪渡的,就像是上海的外灘。“外灘”上也不乏一些有名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廈門第一郵政大樓了,邊上有碑記載著這裡是廈門清代第一所郵局的所在地。
我們定的酒店在輪渡附近的開元路裡,旁邊是有美食一條街之稱的大同路和購物一條街之稱的中山路。因為輪渡附近屬於老城區,我們住的開元路附近也有很多古老的建築。
早在看別人的游記的時,就看到很多人提到廈門的扁食,都說好吃,所以我們在酒店放下行李稍做整理之後,就在開元路上的柯佳扁食店解決了中餐。看到端上來的吃的,才知道扁食就像是小號的皮薄的餃子,味道沒有說的那麼好。
下午我們乘車到了集美, 這裡學校的數量和建築的獨特確實和別處不同。想到現在各地都在設立大學城,更加尊敬陳嘉庚先生的先知卓見。當時他用自己行商所賺到的錢在這麼優美的地方建立了集美學院,讓多少後人受益。
逛完學院後,我們找到了陳嘉庚故居,這裡有周恩來特地要求為陳嘉庚的後代建造的歸來堂,是為了讓陳嘉庚的後代從海外回來後有落腳的地方;還有陳嘉庚故居,現在是紀念館,陳列了一些當年的資料和陳嘉庚曾經使用過的物品等。據說當年陳嘉庚不願浪費錢財建造這裡,只是在建好集美學園之後用剩下的邊角料修建的。
陳嘉庚故居邊上就是鰲園,陳嘉庚先生就在這裡安息著。鰲園前有龍舟池,鰲園內有英雄紀念塔。共產黨解放廈門和集美的時候,考慮到這兩地有很多學校建築,就放棄了炮火攻擊,可想而知,在沒有炮火的掩護下,當時有很多人民解放軍戰死在這裡。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這些犧牲的解放軍,在這臨海的地方立起了這塊碑來紀念他們。
鰲園裡最特別的就是“博物觀”了。閩南有一種手工藝叫做“石刻”,是閩南婦女用錐子之類的工具在石板上一針一針刻畫的一種工藝。而在鰲園內,所有的牆壁和圍欄上都有用這種方式刻著的各種花鳥魚蟲、生活用具、祖國山河、風俗習慣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種類。難怪這裡被命名為“博物觀”了。其中有對一些國內著名景點的刻畫,大概是刻的比較細密,有保藏價值,被用玻璃保護起來了。
從集美出來已經晚上7點多了,我們在回酒店的途中走到了中山路上,在這裡我們找到了黃則和小吃店。看到廈門著名的吃特色小吃的地方,我們當然不能錯過。黃則和和上海的白玉蘭小吃店很類似,都是先買票子再拿吃的。我們買了這裡最有名的花生湯,海蠣煎和其他一些特色小點。花生湯很像是用牛奶煮花生,甜甜的,很對我的口味。而海蠣煎是用雞蛋炒海蠣,6塊錢很大一盆,兩個人吃綽綽有余。
第二天
本來計劃今天是先到萬石植物園,再由萬石的後山到南普陀,游玩完南普陀之後就到邊上的夏大,最後是胡裡山炮台。可是我們在輪渡車站沒有找到可以直接到萬石的車子,只好坐快1線先到夏大再說了。快1的終點站就是夏大的南門(也是舊校門),這部車子不像廈門其它的公交車站站都停,而是跨度比較大的(收費也是其它公交車的兩倍),所以我們也就很快的到達了夏大。
夏大的門口也好熱鬧,這裡也是一個交通樞紐站,在這裡也有到達廈門中心地帶和輪渡、火車站、機場等地的公交車。而在這個門口的邊上,就是南普陀的大門了,在這裡,學生和僧侶同步而行。
一進校門就看到了夏大的校園布局圖,好大呀。如果要全部走到的話,恐怕一天的時間也不夠。我們延著校中心的芙蓉湖走著,芙蓉樓的邊上除了嘉庚群樓外,其它都是深紅色的學生宿舍,樓名分別叫芙蓉一、二、三等。夏大除了大之外,環境也的確是好的沒話說。清澈的湖水、綠綠的草坪、成排的大樹和絢爛美麗的花木。我們在夏大裡只待了半個小時,見到了很多學生在湖邊的草地上靜靜地學習著,看到了許多附近的老人在綠樹成蔭的路邊做著晨練,也遇到了一些像我們這樣暮名前來游覽的游人在芙蓉湖邊留照紀念。
走入南普陀的山門,穿過放生池,買了3元的門票我們就進了南普陀寺了。
寺的布局先是正門,大雄寶殿,東西側殿,大悲殿和法堂,法堂後就是五老峰了。寺內香客和游人交織,絡繹不絕,參觀的時候,看見正門韋馱殿的橫梁上,站著一只白鴿,它靜靜的注視著來來往往的眾生,就像這些殿內供奉的菩薩一樣,既肅然又悠然自得。
參觀完法堂後,我們開始攀爬五老峰,路過了山峰邊上的飲和泉和半山腰上的兜率陀園(這個名稱好像在西游記裡見到過),現在已經開辟為茶室了,大概是知道人們爬山太辛苦吧。飲和泉像所有寺廟內的池子一樣,水底布滿了硬幣。
上山的途中有很多小的塔、亭之類的建築,這些都是為了紀念那些曾在這裡修行過的圓寂的得道高僧而建立的。
雖然已至深秋,可是在廈門這個沿海城市,23度的氣溫還相當於夏天。我們費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才大汗泠泠的爬到五老峰的峰頂,在這裡,整個夏大和南普陀都盡收眼底。
五老峰的另一面就是萬石植物園了,現在被用鐵絲圍起收門票了,我們尾隨著幾個大學生東逛西兜得找到一個入口進去了。萬石裡有一支駐扎的軍隊,正值中午,幾個士兵坐在用來參觀的坦克邊上練習著小號。
萬石植物園在位於萬石山上,景點介紹說這裡有29個專類植物區,還有11座規模不等的寺廟圍繞在萬石湖周圍,其中有做為科普基地的兵營區和國防園、有太平岩寺及眾多岩石的“太平石笑”、有每天早上要放鐘108下的“天界曉鐘”,還有仙人掌區、雨林區、松杉園、蘇鐵園等,實在太大了,我們不可能全部逛到,只好順著看得到得路隨性得走到哪裡是哪裡了。
從軍營到各個參觀展區的路上,隨處都有開得非常燦爛得花草,大部分都是不曾見過得,但就連普通的牽牛花也開得十分嬌艷。
途中我們看到指示牌上標注著一處叫“太平岩寺”的地方,因為很喜歡看寺廟,所以在千番兜轉後,我們找到了太平岩寺。但是寺所處的地方太偏,建築也很殘破,難怪在寺前的石壁上會有乾隆年間一位叫黃日紀的人留下的講述太平岩寺人跡罕至的詩句了。
頂著大太陽,走再近的路也像是長途跋涉,但當我們終於走到仙人掌區,看到那裡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仙人掌,立即興奮起來。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仙人掌種類,讓人嘆為觀止。有一種的高度比兩個我還高,而且還不是最高的。還有一種更厲害,叫做非洲霸王樹,據說只要不小心進入了霸王樹的樹叢,就不可能再有命出來了。展區裡還有許多樣子奇特的小型仙人掌,可愛極了。
從仙人掌區出來,我們又去了熱帶雨林區和天界寺等景區。在熱帶雨林區因為還沒到區內的放霧時間(下午是3點到3點半),光看幾棵不認識的樹木,一點也體會不到雨林的感覺。
在園內的旅游服務中心我拿到了免費贈閱的廈門旅游介紹,上面詳細介紹了廈門的各個旅游景點,讓我如獲至寶。
從萬石植物園出來,已經是快到下午4點了,爬五老峰已經很累了,又在園內走了很多路,我們已經沒有力氣再去胡裡山炮台了。在路邊的車站,我們發現這裡其實離輪渡很近的,就決定回酒店,整理一些行李上鼓浪嶼。
在酒店裡我得知,廈門另一家有名小吃店吳再添就在邊上的大同路上,於是,我們很容易就找到了它。吳再添內的小吃品種比黃則和多,店堂也寬敞干淨得多,在這裡叫得出名的廈門小吃例如沙茶面、面線胡、炸五香、土筍凍等都有,價格便宜分量也足。
在吳再添美美得吃飽了之後,我們走到輪渡站乘船過海。這裡要插一句,我覺得吳再添比較適合吃早點,而再黃則和則適合吃正餐。廈門的輪渡站有普通碼頭和旅游碼頭。廈門人通常都是從普通碼頭坐輪渡到鼓浪嶼的,過去不收費,回來的話要花8元。而如果有游人要坐船環鼓浪嶼或者近眺金門的話,就要從旅游碼頭坐游船了。
一上鼓浪嶼,就是臨海的音樂廣場了,廣場中心是一棵很古老的樹,游人在樹下三三兩兩的聚著,有的是像我們一樣剛上島,有的是手提著一兩袋鼓浪嶼的特產正准備離開的,也有的是純粹在島上度假,正在廣場上欣賞海邊熱鬧的風景;也有很多表演樂器的人和幫游客拍照的人在人群中穿梭著。
我們和預定的招待所的接待人員一起穿過熱鬧的龍頭路到了福建武警支隊在島上的招待所,一路上就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建築,於是在心裡記下,准備明天細細觀賞。站在三樓的房間裡,發現對面竟然是南京軍區在鼓浪嶼是的駐隊,我們的房間正對著士兵的宿舍,裡面的阿兵哥看的清清楚楚,他們看見我們也見怪不怪的。
招待所裡的王姐是北方人,人很熱情,她告訴我們鼓浪嶼上的幾個景點在晚上6點半之後都不收門票的,我們看時間正好7點,就決定先到王姐推薦的不遠處的簌莊花園看看,那裡有著名的鋼琴博物館。我們順著招待所邊上的晃岩路走下去,不一會就來到了島上的一片海灘,踩著軟軟的沙子,聽著久違的海浪聲,吹著淡淡的海風,我們到了簌莊花園。這個時間的簌莊被燈光圍繞著,比白天更多了一份妖嬈。
簌莊花園內必要去的地方就是鋼琴博物館了,鼓浪嶼上曾經有多國的領事館,也有很多文人雅士在島上定居,島上的人熱愛音樂,也就有了很多樂器,比如鋼琴,風琴等。鋼琴博物館內的鋼琴年代悠久,產自各國,其中不乏一些珍貴的鋼琴。可是6點半之後不收門票的結果就是博物館的大門緊閉,我們也只有從外向內窺探其中的稀世珍品了。
第三天
之所以選擇福建武警支隊在鼓浪嶼上的招待所,是因為介紹上說它的旁邊就是日光岩,而且在來廈門之前的電話溝通時,王姐告訴我從他們招待所的小花園裡可以直接到達日光岩對面的百鳥園。
早上7點半之前日光岩門票半價,30元。我們掐在7點半進入了日光岩。
一進園,我們就直奔日光岩這個廈門的特征而去,一路上,看到很多島上的居民在這裡晨練。當我們爬上這鼓浪嶼的最高處,整個島嶼盡收眼底。我看到了昨晚去過的海灘和簌莊花園,對面的百鳥園,對岸的廈門好像也伸手可及,早上的海面霧氣很重,但也能依稀看到海面上的大、小擔島。
在日光岩上吹夠了海風後,我們在下山的途中先後經過了博餅、鷺江石窟、古避暑洞、閩海雄風、龍頭山寨等景點。博餅是舊時島上居民的一種娛樂方式,想來和現在的紙牌、麻將應該差不多。
園內有一處鄭成功紀念館,門前是他的雕像,門口擺放著幾尊古炮。這裡展示著很多那時的物件,還有鄭成功軍隊的軍餉,中間有一個很怪的字據專家考證是“朱成功”三個字;還有一幅畫是當年荷蘭畫家描繪的熱蘭遮城—今台南市的安平古堡。
在日光岩裡參觀完最後一個景點日光岩寺後,我們從原路折回,回到我們的住宿地,從那裡的後花園內爬到了百鳥園。百鳥園和日光岩是屬於同一個景區的,如果要從日光岩到百鳥園只能乘坐園內的纜車,不過7點半以前的門票是不包括這項費用的,要想參觀百鳥園就只能在它的門口另外買票了,或者像我們這樣從人家的後花園找路子。
百鳥園位於日光岩對面的英雄山上,主題是以現代游樂為主,有“百鳥園”、“電影院”、“英雄園”等。我們進園的時候,正趕上電影院裡整點放映介紹鼓浪嶼風光片的時間,經過20分鐘的觀賞後,又恰好是百鳥園內的鳥類表演時間。一進入百鳥園,就看見幾只可愛的鸚鵡在迎接我們,鳥類表演也是幾只鸚鵡的小雜技。倒是園內鳥類大部分都是被散養的,見多了游客也沒什麼害怕的,它們在園內自由自在的盤旋著,和游人一起閑逛著。我們在看表演的時候,一只孔雀悄悄的走到邊上,好像是希望人們不要光被表演吸引了,也要注意一下它的美麗。
因為太早起來游日光岩,沒時間吃早飯。王姐介紹我們去不遠處的百年老店“林記”品嘗鼓浪嶼上的特色小吃,魚丸和海蠣煎。林記的魚丸真的好的沒話說,絕對是純魚肉的,價格也公道,5元9個,放了胡椒粉味道更好。海蠣煎的做法和黃則和的不一樣,她們把海蠣和在面裡放在油裡煎,我想這應該才是真正的海蠣煎吧。島上有很多和林記類似的小吃店,都是在某家的庭院裡,幾個阿姨一起操持生意,但味道差很多了,價格也收得貴,千萬要認准商標,不要上當了。
享受完也不知道是早餐還是中餐後,我們回到了晃岩路上,沿著昨晚走過的路,經過了港後仔浴場和簌莊花園,左拐右拐得終於找到了皓月園。這裡是中國僅有的一座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建造的雕塑公園。不過王姐說來過這裡的游客都說這裡沒必要進去,裡面的鄭成功巨型石雕在門口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們就在門外瞻仰了他的雄姿(他的背影)。
游覽完島上的三大景點後,我們開始尋找天主堂、三一教堂、廈門博物館(八卦樓)等處,順便看看沿路的萬國建築。八卦樓就在楊家園附近,也叫風琴博物館,因為它的一樓展覽了許多有歷史的世界各地的風琴,大部分都是產之法國和西班牙。這裡的鎮館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架風琴。博物館的後園擺放著一些從海關繳獲的走私文物,都是一些石雕。
島上的交通工具只有電瓶車,就連第一醫院內的救護車也是改裝過的電瓶車。
逛鼓浪嶼,不免要在龍頭路上買一些這裡的特產,黃金勝的肉脯、日光岩的餡餅,閩南的石刻畫,就連號稱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葉氏麻糍我們也光顧到了。
兜了好幾圈後,我們終於把天主堂和三一教堂都找到了。兩個教堂信奉的教派不一樣從它們的建築風格和區別很大的外牆顏色可以略窺一斑。白色的建築是天主堂,另外一個紅色的就是三一教堂了,可惜都不對外開外放,不能一覽全貌了。
我最喜歡的就是鼓浪嶼上最漂亮的建築—金瓜樓。門外的銘牌上並沒有對它做過多的介紹,只說是花園式庭院。說不清楚為什麼它很美,只是在看到它的時候腳步就停滯不前了
終於要結束在鼓浪嶼上的游覽了,當我們再次回到音樂廣場,也像那些將要離開的人一樣,雖然左手餡餅、右手肉脯得滿載而歸,包裡還有描繪閩南婦女的石刻畫,但心裡還是有很多得不舍,一邊回想著那些看過得風景,一邊遺憾著那些錯過得美景。這些遺憾,大概也只有通過看我用數碼相機在百鳥園的電影院內拍下的關於鼓浪嶼的記錄片來彌補了。
第四天
從鼓浪嶼回來後,我研究了一下從萬石植物園內拿到的廈門旅游指南,決定今天到同安看看,下午時間來的及的話,再到胡裡山炮台。同安的主要景點有天竺山森林公園、北辰山王公廟、同安影視城、梵天寺、梅山寺、同安孔廟等,天竺山和北辰山相對較遠,而影視城景點都是現代人工的,我們將範圍定在梵天寺、梅山寺和孔廟上。
還是在輪渡坐車,我們到了梵天寺的所在地—大輪山。這裡是一座翻新過的寺院,它的布局和南普陀一樣,先是正門、大雄寶殿、大悲殿,最後是法堂。我們走到法堂的時候,看見寺內的僧人正在舉行佛法大會,雖然聽不懂他們念的到底是什麼,但是伴著法器的敲擊聲,那聲音讓人有一種洗滌心靈和放松的感覺。
梵天寺的舊院落在新址的邊上,相比之下,雖然沒有新的氣派,但一些小地方還是體現出以前人們的用心,比如舊院中的一座立柱上圖案,是立體的喲。
正欲離開的時候,發現法堂後面的山上隱約露出一些院落的痕跡,好奇的爬到跟前一探究竟。發現後面竟然有一座古老的書院紫陽書院,還有千佛殿和仰止亭,亭上的一幅對聯很有意思“仰首萬像新、止形百卉榮”。
出了大輪山,打聽到梅山寺就在不遠處,我們叫了輛人力車開拔過去了,途中有路過同安影視城,老遠就看見了城內的“紫禁城”。到了梅山寺,發現這裡也是一座正在翻修的庵院,原來的殿堂也只剩下一座看不出內容的庵堂。到是在池邊新修的千佛壁還有些看頭。
今天是農歷10月初一(我的生日喲!),這裡正在舉行為期十日的佛法大會,時值正午,參加佛法大會的善男信女正圍坐在一起,用自備的碗筷吃著庵內的素齋。
發現同安的孔廟不是很容易找到,我們決定直接到胡裡山炮台去。我們下車的地方叫白城,胡裡山就在邊上。一下車就看到一片美麗的海灘,這裡是廈門環島路的起點。游人和當地的居民在這裡悠閑的散步,看著海景。
胡裡山炮台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1879年由李鴻章發動,清政府批准了德國克虜伯大炮入關,並於公元1894年在廈門島上修建了炮台。當時炮台的總面積為7萬多平方米,設施齊全。現在在這裡除了可以看到世界第一古炮王,還有兵器世界、奇石館、寶藏院等處可以參觀。
2002年1月28日,德國埃森克虜伯歷史檔案館德資深專家簽署聲明確認“中國廈門胡裡山炮台保存的大炮是世界上現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
胡裡山炮台裡最多的當然是大炮了,就連光緒朱批奏折(左圖)前和古城牆(右圖)邊都安放著好幾台。
出了胡裡山炮台,我們繼續沿著環島路走,真佩服廈門人,聰明得在這美麗的海邊修建了一條同樣美麗的路,也真羨慕廈門人,可以在這麼愜意的路上行走著,更加羨慕那些住在海邊別墅的,這裡的風景是看不膩的。
環島路邊上的海景是許多准新人照婚紗照的首選地點。在我們走了10分鐘的路程中,就看到了四、五對新人在拍照。海邊也有很多無敵海景房,裡面像酒店的標房一樣,大床,衛生間一一俱全。
環島路很長,我們本打算步行到椰風寨,可是風景再美,也架不住腳痛,趕上了路邊的一部公交車到了椰風寨,到了一看,大呼上當,原來椰風寨只是一個游樂中心,正趕上下雨,一個人都沒有。重回到路上,我們選擇了一輛電瓶車准備到會展中心。途中看到了路邊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牌子,電瓶車的駕駛員說天氣好的時候,對面金門的台灣人這幾個大字看得一清二楚的。
廈門的會展中心正在舉辦農展會。我們到的時候今天的展覽正好結束,中心門口車流如織。
天公不做美,本想在會展中心好好參觀一下的,這時候天上的雨卻開始越下越大,我們只好在趕緊找尋交通工具回酒店。回去的途中雨漸漸減小,我們於是又在中山路上下車,找地方吃飯。路上我們看到一家賣鼓浪嶼特產,好奇進去看看,發現這裡賣的特產和鼓浪嶼上的一模一樣,價格卻便宜一些,店員告訴我們鼓浪嶼上的特產是賣給游客的,所以價格貴一些,而這裡的是賣給當地人吃的,價格也就便宜了。我們也不覺得吃虧,只是挑選在鼓浪嶼上少買的東西補倉了。
路過中山路上的屈臣氏,看到這裡正在辦理會卡,想到在上海自己可是屈臣氏的常客,就興衝衝的辦了卡,後來回到上海被這裡的屈臣氏告知這張卡在上海是不能使用的。也無所謂的了,這也是我在廈門的一種紀念吧。
第五天
早上醒來的時候,廈門還在斷斷續續地下著小雨,因為今天下午,我就要告別廈門了,就想用這剩下的一些時間把還沒有來的及去的地方走到。
海滄做為廈門的一個區,也是有很多風景的觀光旅游區,所以我決定用上午的時間到海滄的青礁慈濟宮看看,路上可以看到亞洲最大的鋼箱梁懸索橋——海滄大橋;下午到著名的SM廣場逛逛。
青礁慈濟宮在海滄青礁村,始建於南宋,是民間為了紀念宋代名醫吳本(民間稱他為吳真人)而修葺的。
來到青礁慈濟宮的面前,開始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但當我看到大門上的彩畫和大殿橫梁上的木雕後,我被它們的富麗堂皇和美麗驚呆了,難怪這裡有宮殿式建築的稱法。
最讓我驚嘆的是大殿橫梁上的木雕,橫梁有兩層,上層是用金色在梁上描繪各式古典故事,第二層則是鏤空的雕刻,也上的是金漆。這時真是後悔自己的相機的感光度不夠好,沒法更好得拍下這美麗的建築。相比之下,內殿裡的橫梁就沒有這麼漂亮了,只是漆成了紅色,我懷疑是不是紅木。
順著一排階梯(邊上樹立著古代的所有名醫的雕像),我走到了龍湫庵,這裡供奉的是吳真人、江仙宮和張聖者。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人,都因為大公為民而被後世尊敬並供奉。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龍湫庵的建築,尤其是屋檐上的裝飾還有檐角的設計。
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慈濟宮,我坐車前往SM廣場,其實我並不是想逛廣場,而是幾次路過SM,看到那裡有一座觀音寺,於是很想趁時間還來得及去看看。觀音寺就在SM廣場對面的觀音山上,看到觀音寺的時候,著實讓我吃驚不小,這哪裡是寺廟的建築呀,分明是一棟三層民居,再看看寺內的其他建築,也是如此,這難道是民居和寺廟的結合體?我現在看不慣這樣的風格,可是在幾百年之後,這也許是很正常的寺廟的建築式樣呢。
寺內還有一座大殿,裡面供奉的千手觀音,這裡的觀音像不似經常看到的慈眉秀目的樣子,而是被佛化的觀音,所以我看到的時候都不能確定這到底是不是觀音像。
大殿有6、7層高,上面有僧侶的禪房,頌經堂等,在頂層則是一座9層高的萬佛塔。因為還沒有修好,我只爬到大殿的頂層也是萬佛塔的第一層,如果爬到塔頂,我想一定可以看到整個廈門了。
從觀音山下來,我看時間還比較充足,就想起了剛剛在路邊看到一塊指示牌指明一個叫“蕭氏家廟”的景點就在附近,我於是按牌索驥的方位找了過去。“蕭氏家廟”在離路口不遠的烏石浦居民區中,是南宋蕭姓狀元的後裔在明朝的時候建立的。現在蕭氏的後人大多移居台灣、金門和彭湖等地,所以這座家廟也就被當地政府保護起來了。
從“蕭氏家廟”出來後,我回到酒店取行李趕飛機了。在機場辦好登機和托運手續後,我終於有時間在高崎機場前的廣場上逛逛了。
就要離開美麗的廈門了,我心滿意足得在機場前留了影,思緒也留在了鼓浪嶼上,留在了南普陀前,還留在了慈濟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