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最高的佛像,南海觀音;最傳奇的地方,不肯去觀音院;最大的寺廟,普濟寺。7月10日,自助早餐後,我們把東西稍做整理,而後去看南海觀音立像,我們的說法是,去看觀音姐姐嘍~~(大話西游?!)依然是穿過龍灣村,在紫竹林車站不遠處的路口,問了一下值勤的武警南海觀音的立像應往哪裡走,武警為我們指了路。這一段路並不長,但天氣很熱,需要一邊走一邊補充水分。
南海觀音寶像(香火券6元/人,兒童免費)頂現彌陀,雙目垂視,眉如新月,左手托起法輪,右手施無畏印,顯現大慈大悲相。像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三層座基13米,總高33米,亞金銅鑄造,總重70噸,其中面部重1.42噸,含純金6.5公斤。據說當年落成開光之日,一直是烏雲密布,下著大雨,當大師宣布開光時,空中烏雲空出一個缺口,一束陽光直射在觀音立像之上,光芒四射,令海內外信徒紛紛信服,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之像征。 一路向上,與觀音立像越來越接近,抬頭看到觀音的目光始終往下注視著自己,這種震撼力令人感嘆。在這種景像下,想到一句話:“山,有佛則名;人,心靜則涼。”呵呵,當時真的好熱,一頭的汗啊!
離開了南海觀音,回到路口,從紫竹林中的小路進去,不遠即到紫竹禪院和不肯去觀音院。(香火券5元/人,兒童免費)說到紫竹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游記裡被收服的那個黑熊怪,後來被派他看守紫竹林。不過這裡可沒有什麼黑熊怪,有的就是一片的黑紫色竹竿的竹林,真的很有特色。過去不遠就是紫竹禪院和不肯去觀音院,都是很小的禪院,進去沒多少就沒了。其中,不肯去觀音院的傳奇故事特別引人入勝。在潮音洞旁,有一堵黃色矮牆圍著三間質樸的佛堂,佛堂中終年香煙繚繞,這就是不肯去觀音院,1980年重建。相傳,在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像泛舟回國(其實是盜得,因為是未經同意,盜取回國的),行至蓮花洋附近,遍海蓮花,大浪濤天,舟不能行,慧鍔便向佛像禱告“若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其實是心慮了,必竟是盜來,不是請回去的。)船終於在潮音洞旁泊岸,有當地居民張氏睹此靈異,遂舍宅供奉佛像,被稱為“不肯去觀音院”,這就是“佛選名山”——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的開始,故歷來被視作普陀第一庵。五代後梁貞明年間(917)遷址於靈鷲峰麓(即今普濟寺之前身),潮音洞上的舊址因而湮沒。這座不肯去觀音院雖然是重建的,但是風格據說與原先的一致,有一點點日式風格,呵呵,看來小日本就是這樣,總是到中國來偷東西。想想觀音大士如此大慈大悲,對於偷盜者未讓其船沉沒,真的是善良得很。
在不肯去觀音院邊上有一塊碑,上書“禁止舍身燃指”,據說是古時有一信徒,為求菩薩現身,就在此點燃手指,舍身求佛。觀音大士竟真的現身救他了。之後很多年,不斷有人在此用此方式試圖讓菩薩現身,最後,官方不得不立碑明令不得在此燒手指。因為信佛固然是你的自由,可是以這種自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信仰,就是你的不對了。所以,之後許許多多年以來,即使確有很多人在此燃指,也未再引得菩薩現身。
不肯去觀音院裡面有個潮音洞,是當年慧諤禪師由船上岸的地方。潮音洞和梵音洞隔著海水正好相對著,古時有很多人從這裡跳下去,想直接得到菩薩渡化。後來定海總督專門建亭讓大家不要輕易舍生。
看時間時,已是11點,趕緊離開返酒店,輪流快快地洗了個澡,換上干淨的衣服,整理好包包,11:50,下樓退房。而後把行李寄放在行李房,到中餐廳吃了午餐,味道同樣不錯,200元。
餐後,去普濟寺。普濟寺附近的東西好像都便宜,問了一下西瓜也只有1.5元/斤。據說普濟寺附近有一家上海捷強連鎖超市,東西和上海價格差不多,不過我們沒花時間去找,因為我們已帶夠了賓館裡自己准備的冷開水,島上飲料一般小店都要8元一瓶,是貴得離譜。
普濟寺坐落在靈鷲峰南麓,為普陀山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與法雨寺、慧濟寺構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觀音道場景觀。普濟寺舊址,唐始建,1080年宋神宗詔令改建並賜名“寶陀觀音寺”,專供觀音菩薩,香火始盛,到南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額,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道場。1421年明朱元璋實行海禁毀寺,正德十年(1515),僧淡齋募化興復殿宇,迎佛還山,重建寺院,至萬歷三十三年(1605),朝廷撥款重建,並賜額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江南。很有意思的是普濟寺的正門是關閉的,這裡還有一段故事。乾隆三下江南,都曾微服上山。不過,他似乎沒有給普陀山留下好東西。一個御碑——有的高僧認為,剛好鎮住了海潮上岸,並阻止潮水自然彙集。他企圖用皇權壓倒神權。一道御旨——普濟寺的大門永遠不許打開,只許走側門,直到現在,這聖旨還很管用。第一次去,乾隆看見和尚坐滿了山門外的路邊石上或樹下,談天說地,聽到敲梆打板的號令,就齊集齋堂應供吃飯。更有一些三五成群地賭起錢來,乾隆不高興了。第二次去,那些和尚像有意和他過不去,一齊把他圍起來要錢,化了錢就去吆五喝六起來,問和尚為什麼要如此,和尚說這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你就是皇帝老子,也管不了我——當然,和尚不曉得他就是皇帝。乾隆又生氣了。第三次,他對普陀山不懷好意了,帶著兵船駐在海上。他自己又微服上山,看見和尚依然在賭錢,心想讓我也來賭,把他們輸光。結果相反,乾隆自己輸得一文錢都沒有了,他氣極了,把帽子押上去,被一個和尚贏了去,往頭上一戴,乾隆把衣服也押上去賭,結果又被尼姑贏了去,往身上一披。乾隆派兵捉拿和尚,發現皇冠被一尊很莊嚴的菩薩戴著,龍袍也在菩薩身上披著。乾隆這才明白,那群和尚,是菩薩的化身。這個故事的解釋各有不同。研究文化的,可以探視宗教和政權的微妙關系。
普濟寺門前的海印池滿是荷花,雖然我們去時荷花開得不是很好,卻也是看上去感到相當美麗,於是在此拍了好多張照。
隨後從息耒小莊往西天景區走,想去看那雙龜聽法石、磐陀石和心字石。磐陀石在梅福庵西,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似一陣大風會將上面巨石吹滾而下,二三十旅客在其頂嬉戲,它卻安穩如磐,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大奇觀。相傳這磐陀石是觀音大士說法處,石上刻有侯繼高書“大士說法處”。
在開闊的山頂平台上,疑天外飛來,似神手擱置。二龜聽法石的故事是說在很久以前,普陀山上還沒有寺院,觀音只好每天夜裡坐在說法台上念經。在星光燦爛、月色朦朧的夜晚,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以及海裡的水族都如痴如迷地傾聽觀音菩薩的說法講經。東海龍王大惑不解,便派二龜前來探聽究竟。二龜只因聽得入迷忘了歸期,於是化身為石,便有了這千年姿態不改的景觀長留於此。
可惜當我們走到心字石時已比較晚,考慮到船票是16:40分的,就沒有再往西天景區去看另外兩塊石頭。心字石在西天門下東南方有一斜平坡巨石,大約300平方米,圓渾平滑,中鐫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長5米,寬7米,周邊近50米,中心一點可容納8-9人同坐,整個字可容近百人打坐,可謂“心懷博大”。
此石相傳是觀音菩薩在傳釋迦牟尼佛的說心法後留下的,為佛門弟子虔心上西天之處。心字石右上約5米峪谷間有一石酷似蛇頭;距此石不遠處又有一石,形肖蛤蟆。據傳,有一蟒蛇精,經觀音菩薩指點而得道,一天觀音在蛇背上放一蛤蟆,以試蛇心,可蟒蛇寂然不動,毫無傷害蛤蟆之意,這便是“佛試蛇心”的故事。也是心字石的由來。
我們在心字石的正中心留影,而後就趕緊回普濟寺邊上的車站坐中巴回酒店。西天就不去了,我不是唐僧,不需要去西天取經,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