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普陀山經驗(三)

作者: WilliamNancy

導讀三、佛頂山,海天佛國;法雨寺,佛光普照;千步沙,逐浪嬉沙。 從龍灣村一路往上穿過去,到大路上不遠即是中巴的停車場,這個站叫紫竹林。考慮把遠的先跑掉,於是直取索道口,車費9元/人,兒童免費。索道口在比較遠的地方,是繞到最裡面的後山景區。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從山下一路登山而上的,我們就偷一下懶,坐纜車吧。一個車廂可乘6人,在上下客的地方運行 ...

三、佛頂山,海天佛國;法雨寺,佛光普照;千步沙,逐浪嬉沙。

從龍灣村一路往上穿過去,到大路上不遠即是中巴的停車場,這個站叫紫竹林。考慮把遠的先跑掉,於是直取索道口,車費9元/人,兒童免費。索道口在比較遠的地方,是繞到最裡面的後山景區。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從山下一路登山而上的,我們就偷一下懶,坐纜車吧。一個車廂可乘6人,在上下客的地方運行得比較慢,所以上下都很輕松,不像三清山的那麼緊張。雙向是40元,單程上去是25元,孩子半價。考慮安排的行程是直上佛頂山後走下去山,所以,就買了單程的票。

乘上纜車上山頂,回頭看看,景色真的是很壯觀美麗。出了纜車站,就看到“佛頂山”三個大字的石碑,去慧濟寺古道口的牌坊,同樣寫著“佛頂山”三個字。慧濟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需要從山下爬一千多級台階,才到山頂。(我們坐纜車上來就省力啦~)只見一片郁郁蔥蔥的古林木,從牌坊下穿過後順路牌指引,進入一條嵌蓮花石板的甬道,穿過甬道,即到慧濟寺。另購香火券5元/人,小孩免費。普陀山的寺主要是拜觀音,因為普陀山是觀音的道場,通俗點就是說這裡是觀音的家。慧濟寺不大,所有菩薩拜一遍不需要太長時間,最後面有送子觀音,據說是極靈驗的。普陀山所有寺廟現在都不許點蠟燭,點香有專門的地方,我們四個人前後總共請了兩大筒加一小筒的全家福香(不貴,一筒僅二十元),裡面有好多呢,跑遍了三大寺,每個菩薩前一個人用三支,竟然最後還留了一小筒回頭香帶回上海。沒有必要燒什麼高香,菩薩是不請究排場和浪費的。在寺內的法物流通處為家人和朋友請了一些開光護身符,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吧~~

出了寺,在後門,可以看到一棵古樹,鵝耳櫪樹。屬於罕見珍木,被稱作“普陀三寶”之一。樹枝姘出雙分,作對稱的90度轉向。於1932年植物考察時發現,後經鑒定,認為這是一株新樹種。定名普陀鵝耳櫪樹,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這種樹木雌雄同株異花,五月開花,十月中旬果子成熟,據說此樹先由緬甸僧人來普陀朝山時引進,因其繁殖率及低,在其原產地早已絕跡。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像征,成了佛界的菩提。

拾級而下,去法雨寺,在路的中段,有方形巨岩矗立,“海天佛國”四個大字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手筆,貼切地概括了普陀風光。原先想像下山可以很快,但是還是走了很久,覺得累得可以。看到一些游客是爬上來的,一個個累得倒在邊上休息,慶幸自己選擇從上而下的走法。一路上看到不少信徒,個個神情肅穆凝重。他們口中不時禱告誦念,雙手合十走3步便要全身匍匐跪拜,以額觸地而後起。如此反復,一直沿路而上。我們震撼於她們的虔誠;好奇於她們的儀式;困惑於她們的遭遇……然而,終究不能夠感受和想像與他們一樣的心境。看著他們以手膝觸地匍匐前進於山間石級,不免心上掠過一股酸楚。不是經受過非一般的苦難,何來如此執著堅忍。佛可是確看到了蒼生的愁苦?感應了她們求超生的心願?心裡猜測著他們可有吃飯和休息?不過這畢竟是不可問,也無可知的。

終於在一個路口,看到有路牌指向左邊是法雨寺,前面是千步沙。左邊有一段上坡路,也沒看到游人,心中奇怪。看到遠遠的上面似乎有“只出不進”字樣,於是想,應該前面有入口吧!往前再走一段,還是沒看到法雨寺的入口。左邊又有一行台階上山,懷疑法雨寺應當在那裡,於是我叫大家等著,自己一人從台階而上。走了許多路,早已滿頭大汗,可是登上去一看,依然不是入口。見到一個老阿姨手拿佛珠立在門口,好像是專門等我而來。於是,我上前問:請問阿姨,法雨寺可在這裡?阿姨說,你從這裡上來就是錯了,還是讓我指點你去吧!我說,好。接下來,由阿姨在前引路,帶我們一路下山,最後在寺門前不遠處,她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一路走好,由這裡去吧。我也回應她:多謝多謝,阿彌陀佛。

穿行過去,即是寺門,發現腳下也有了力。回想這一段,總覺得有點像西游記裡,唐僧得到觀音指路的樣子。不會這老阿姨也是觀音的化身,特地來給我們指路的吧~~

法雨寺俗稱後寺,為普陀山第二大寺。香火券5元/人,兒童免費。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後經幾次劫難,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之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孤身入閩,用三年時間募得杉木千余株,並用這些木材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公元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康熙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始定今名。從天王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寺容宏大高遠,氣像超凡。真的比慧濟寺大很多,殿內佛像前的蓮花佛燈散發著祥和的氣氛,給人以佛光普照的感覺。只是法雨寺的法物流通處感覺有點像私人承包的。

出了法雨寺,往海邊走不多遠就是千步沙了,先是在岸上綠地中喂了一會兒鴿子,然後就下水趕海了。普陀山的千步沙和百步沙真是玩沙嬉浪的好地方,百步沙現在是海濱浴場,考慮到這些年舟山海域水質越來越差,玩玩就可以了,游泳還是免了。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淨松軟,走在上面,不濡不陷。海浪日夜泊岸,濤聲不絕。沙坡平緩,海面可闊,而且水中無亂石暗礁,赤著足行走,讓海浪親撫腳面,其趣其味,未經親試不可想像。於是一起手拉手站在水中,等著浪花舔上腳尖再退下去,感受著潮水退下去時把腳底的沙子帶走的感覺,海水涼涼的,真舒服。其實,即使只是靜靜地在沙灘上站上一會兒,聽聽潮聲,也同樣寫意。買了一個小的挖沙桶,和小寶一起在沙灘上玩沙、畫字、留影,玩得相當開心。直到實在沒力氣了,看到太陽西下,趕緊到岸邊用水衝一下腳上腿上的沙子,而後回酒店。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