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傳圖片有限制,詳情來我博客看:http://***/u/446f66a1010006a6) 第二天清晨五點,伴隨著小泉"轟鳴"的磨牙聲,我從夢鄉中醒來,大概是昨天的九龍瀑游歷太過驚險了吧,晚上我在床上輾轉返側了許久才終於撫平心境,進入夢鄉.雖然沒睡幾個小時,可是黃山下清新的空氣,倒是讓我這個從城市來的小伙比往常更要清醒.半個小時後,三人梳洗完畢,打點好行裝,迅速離開了賓館.清晨的黃山下,空氣比任何時候都好,四周雲煙氤氳纏繞,山谷中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叫.路旁大樹的枝葉上積存著雨後未干的露水,一陣風吹過,滴滴飄灑在路人身旁.置於這樣的環境中,怎能不讓人心情舒爽?三人未行多久,一輛出租車在不遠處停下,司機打開車門向我們招呼到:"去黃山景區門口,雲谷寺站,我正好帶你們,一人十塊,走不走?"我朝車裡掃了一眼,發現裡面還有兩個客人.加上我們,這司機一共要帶五個客人,那一人十塊也貴了吧.經過我們三人和司機的一番討價還價,終於以三人二十的價格成交.把我們的三個大背包放好後,三人蜷縮著擠進車廂.車子沿著黃山的盤山公路快速地行駛著,窗外的風景也逐漸明朗起來,道路一旁的樹木已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排蜿蜒的護欄,護欄的下面,便是懸崖峭壁.從窗外向遠處眺望,感覺是白茫茫的一片,但依稀又能看見遠方的山脈縱橫迢遞.身在高處,頓時有種霍然開朗的感覺.汽車大概行駛了十幾分鐘,終於到達了黃山的後山的大門口---雲谷寺站.三人拿起行李,付完錢,馬不停蹄來到售票窗口排隊等候.幸好,時間還早,大門口排隊的游客還不多,我們很快地買到了門票和纜車票並進入了景區,正式開始了此次黃山之旅.(別笑我們三個年輕小伙子上山還要乘纜車,只是因為此次行程較為緊密,時間有限,為了能觀看到黃山更多的美景,我們三人經過商量後,還是一致認為上山乘坐纜車較有利.)在候車室經過了一番等待後,今天的第一班纜車終於駕臨,我們三人渡步跨入車廂內,盡快搶占了窗口的有利地形,准備待會兒飽覽一通山間的美景.纜車逐漸啟動,慢慢駛離了站台,伴隨著車廂內五十個人的喧囂和驚嘆,穩穩地向白鵝嶺站駛去.五分鐘後,我們順利到站.站在白鵝嶺的一個觀景台上向下望去,真是一片大好風光.壯麗的山脈蜿蜒縱橫,由遠及近嵯峨矗立.霧氣纏繞在大山之間,像薄紗一般籠罩在這美景之上,美不勝收.向更遠處望去,山已與天際融為一色,難辨其輪廓.此時不禁想起王勃的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雖然情景不同,不過眼前的青山與天際的融於一色的壯美絲毫也不輸於秋水,而兩者倒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刻我的心已經急不可耐了,連一個白鵝嶺上看到的風景都可以這樣壯美,黃山,這座中國第一奇山的那些蜚聲中外的名景將會怎樣攝人心魄?(圖為白鵝嶺下風光)由不得我們在白鵝嶺駐足太久,按照老張的計劃,三人來到了此次旅行的第一個必到景點,始信峰.傳聞以前有高人游歷於黃山,來到此地才嘆"至此峰方始信黃山之愧麗",始信峰之名由此而來.我們在山峰之上,環顧四周,山間遍布蒼松,其中大多數的松樹又是從石崖中迸出,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不遠處有座很奇怪的兀峰與此處默默地對恃著,加上煙霧纏繞,別有一番景致.不多久,山間霧氣逐漸彌漫,人在其中,仿佛置身於仙境.正如始信峰其名,初來到黃山,看到此地的風光,我是真的相信接下去的風景將會更美了.告別了始信峰,我們繼續向北海賓館進發.沿著幽靜的山林小道,聞著雨後清新的空氣,有說有笑,我們來到了目的地.北海賓館位於山林之間,選址獨辟蹊徑.賓館門口有個大平台,供往來的游人駐足停留.館內設施齊全,裝潢華麗,有四星的評級.傳江澤民到黃山來時就住在這裡.由於我事先已預定好三張通鋪的床位,我們順利地辦好了手續,拿到客房鑰匙,進入了房間.因為來得太早,房內的床鋪還未來得及收拾,被子亂糟糟的堆在床上.我們管不得這些,急忙先把行李放下,占好床位.雖然是通鋪,不過房間倒算真不錯了,干淨整潔,床是木質的上下鋪,一共三組,可睡六人.整體上基本和我們的寢室差不多.三人拿了些不值錢的東西放在塑料袋裡,綁在床上,算是已經占領了三個靠在一起的鋪位.做好這些基本工作後,我們又把當天三個人的干糧,水,雨衣還有其他一些裝備放在一個空包裡准備由三人輪流背,然後把其他的行李寄存到賓館的服務台後,由老張和我各帶好一台數碼相機,正式向計劃好的大峽谷邁進.大峽谷又稱為夢幻景區,我和老張來黃山前,曾在網上的論壇裡聽很多人推薦過,他們都說大峽谷中風景異常優美,山勢峻峭秀麗;谷中奇松密布,怪石嶙峋,而且人煙稀少.人在谷中就像置身化外仙境,不去絕對遺憾終身.我們當然不會讓自己遺憾終身了,既然來到黃山,當然要進大峽谷一探究竟.走過了團結松,連李枝,看過了仙人倒脫靴,手掌峰,我們一步步走進了大峽谷.(圖為仙人倒脫靴)剛進峽谷中,山道上還能看見不少人,可是走著走著,人就逐漸少了起來,到後來經過一個像是一線天的山洞後,便再也看不到人了,諾大一個峽谷中,好像就我們三人行走其中.由於趕路匆忙,此時我們已氣喘吁吁,三人坐在道旁的石凳上,正好可以喘口氣,喝點水,休息一下.約摸過了七八分鐘後,終於有人出現----三男兩女的一伙游客,從通往大峽谷的方向,沿著我們腳下將近七十度的盤山小道向上緩緩走來.雖離開幾丈之遠,卻也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吃力的步伐.五人剛一上平台,就紛紛叉著腰,俯身喘起了大氣.我忙前去詢問其中一個女的.原來,他們也是去大峽谷的,但剛翻過一座山頭,便已累到不行,加之再看到眼前一望無際的漫漫山路,發現要走完整個大峽谷實在是遙遙無期,這便打其了退堂鼓,按原途返回了.她邊訴說還一邊一直不停地喘著粗氣向我們重復道:"路實在是太難走,太長了."待告別這伙游人後.我,老張,小泉彼此互相對視了片刻……短暫地沉默.三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大家又都能看到對方眼中的那絲彷徨和無措——是像前面的那五個人一樣,往前再走一段路,看一下大峽谷大致風景就原途返回;還是一往無前,擺脫掉所有的游人,孤軍深入,一口氣走通大峽谷?……幸好,我們沒有讓這個問題困擾自己太久。大家最終的決擇就一個:走下去,沿著我們也不知道多長的山路走通大峽谷。作出這個抉擇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首先,在來黃山之前,我們就從很多網友那獲悉曾經有一部分的人走通過大峽谷,而且根據多數人描述,大峽谷的路並不險,只是要經過很多的上山下山,耗費很大的體力。再者他們走出大峽谷所用的時間都在五個小時以內.我們是十點入谷的,出去最晚也就下午三點,況且隨身攜帶了足夠的干糧,水。所以走出大峽谷,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充分的物質條件。更何況,我們三人當天一大早出發,原定計劃就是為了看這片被稱為夢幻景區的峽谷的,現在好不容易到了這裡,斷沒有再回去的理由。三個大男人,年方二十,大好年華,血氣方剛,精力充沛,既然選擇了來爬山,那就只有向前勇敢地走下去。當然,爬山也是有危險的,尤其當你進入的是一條人跡罕至而且一望無際的山道中時,你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什麼。但是其實這種危險又是人為可控的,就像我們前一天走出一片漆黑的九龍瀑時我所體會到的一個道理:只要看腳下,踏踏實實地走好腳下每一步,就沒有什麼山路是過不去的。帶著這樣的一種自信,和對各種客觀條件的把握,我們邁開步伐,繼續向峽谷挺進。將近七十度的下山路的確不是好走的,尤其當你一旁的護欄早已不是方才入峽谷前堅實的鐵索,而是換作了剛及膝蓋的彎曲樹干時,你更要小心地平衡自己的身體,放低重心,一步一步地踩著石階,緩慢下行。千萬不要多看護欄下面的風景,因為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好不容易走完這段七十度的階梯,往下,道路總算變得平坦了,走過了一條又一條道,反復地下坡,上坡。我們逐步向峽谷的腹地深入。而與此同時,峽谷的景色也變得更加壯觀,更加美麗。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慢慢地享受起這段旅行了大峽谷的景色果然和外面山上看到的大不相同。站在山上,登高望遠,你看見的是遠近不一的山峰一座又一座各自獨立地高聳,矗立,顯現各自不同的景致。這可以稱為“上山見山個性美”。但到了谷中,環顧四周,卻能發現四處群山環抱,蒼松合圍,除卻頭頂的蒼穹,便難見外面的世界,人置身其中頗有種絕世的感覺。與上山的風景對照,倒可以稱為“入谷見谷整體美”。這種整體美除了視覺上的,還有聽覺上的,走在路上,還能不時聽見山谷中流水的聲音,鳥兒的鳴叫。別有一番滋味。偶爾路走到峽谷深處,向前張望,可以看到眼前青山的石壁和你生生地對視著。頓時感到自己與山的距離原來可以這麼近,和自然的距離可以這麼近,很是讓人驚喜。峽谷的路也不是永遠都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會碰到讓人感到恐怖的路。在走了快一個小時後,腳下的路也變的不太好走起來,有時候一條上山的坡會有一連幾百個階梯不停頓,我們走完往往就累得精疲力盡,喘氣不止。也有時候,一條下坡的道連扶手都沒有,我們只能摸著一旁的山壁,緩緩而下。索性,在過了這些難走的路後,往往都會出現一些供人休息的平台,我們走完一段長路後,都能在這些平台上休息,補充水分,吃點干糧。為下一段長征做好准備。但有時,也會碰到很恐怖的路,其中有一段盤山的平路,緊貼著懸崖峭壁,而且處在山的幾乎最高處,小路又十分狹窄,一旁的護欄還不到我們三人的腰部。更懸的是我們走這條路時恰巧又起了山霧,前面一點都看不清。到每個人走的時候,大家都是緊張的要命,三個人幾乎是一邊走,一邊挪過去的。現在想來都會冒一陣冷汗。差不多走了一個半小時的山路後,我們已經汗流浹背了。正好到了一個很大的休息平台,平台上還有石凳,石桌。我們不由紛說,各自找了個凳子坐下,然後又繼續開始喝水,喘氣。待一切修正完畢,養足精神後,我們便開始有心情觀賞起了眼前的景色,這才發現,當時所處的修整平台卻也是一個極佳的觀景之處。向遠處眺望,只見蒼茫的天際夾於兩山之中,山氣日夕趨佳,浮雲飄游在空中,遠處還依舊可見群山縱橫,蜿蜒百裡,一望無際。別有一番氣勢。此時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不免倍感舒爽,經小泉提議,三個人數一二三,用盡氣力,同時向遠方的山谷中迸發出一聲氣貫丹田的吶喊:“啊————————————————”
大聲喊完後,余音還在山谷中不停傳遞,與回聲共鳴,在谷間不停地激蕩,旋轉,過了很久,聲音才終於消失。這聲吶喊,使我們這些長年處於壓抑的都市生活中的人感受到了很久沒有的痛快和愜意。爽! 喊完了,叫完了,人也放松了。帶著一身的振奮,我們繼續向前方挺進。橫桓在眼前還是一樣陡峭的石階道,急行的上下坡,但我們此刻似乎早已放開了,心理上,生理上對爬山路的雙重適應,使大家的腳步明顯加快了。很快,我們終於到達了本次大峽谷旅行的第一個休息站——一個於峽谷中修建的小樓,小樓分位休憩平台上的一層和平台下底層,上面的一層有桌子,椅子和售貨櫃台等,底下的一層則為洗手間和工作人員休息室。三人各自用完洗手間,便來到上層准備享用午餐,好不容易在大峽谷中碰到一個能休息的地方,況且樓內的環境還這麼好,我們當然要好好地放松休息,補充體力了。於是三人紛紛從書包裡拿出面包,八寶粥,水,巧克力等慰勞起自己。小泉也乘機點起了煙,吞雲吐霧起來。大家一邊吃東西,一邊還聊天,開開玩笑,算是放松放松自己的神經。也算是為下一次的跋涉做點事先的調整。就這樣過了快半個小時後,我們終於還是起身繼續下面的路程.邊走我們邊根據地圖和身邊的坐標來確定自身所處的位置,以便弄清還要走多少路才能出峽谷。根據地圖顯示,步仙橋是最接近出口的標志性景點,到了步仙橋就意味著我們離走出大峽谷為期不遠了。於是大家就以步仙橋為目標向前邁進。旅行或遠足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直接告訴你將要走多長的路,往往會先把你嚇得邁不開腳,但若把漫長的路途分解為一段一段的小路程,就讓人覺的心理上可以接受,慢慢走,終會走完。於是大致過了一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到了步仙橋。步仙橋並不是大峽谷的必經之路,只是隱匿行進主干道旁的一個小山洞後,如果一直埋頭往前走或許會漏過這個著名的景點,我們就差點漏過,不過幸好小泉留意了,並提醒了我和老張到山洞內看看。過了一個小山洞後,眼前立刻霍然開朗,一個橫跨兩座山頭的小橋突然出現,讓我們大為意外,顯然,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小橋就是步仙橋了,本來原以為步仙橋會很險,但真從上面走過去後卻發覺不過如此,倒是過橋穿過另一個山洞後到了觀景平台向回望去,倒覺得這座高跨兩座山峰的小橋有那麼點駭人。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們是到了步仙橋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離走出大峽谷為期不遠了。站在步仙橋外的觀景平台上向遠處望去,風景又大不一樣,如果用四個字形容,我覺得是“大有可觀”。很明顯,如此開闊的景觀是屬於峽谷之外的。在山和山相抱緊挨的峽谷內走了那麼長的時間,突然看到峽谷外開闊的山脈連綿數百裡之長,你會在“視覺上”感到一種長久壓抑後釋放的感覺。在遠處的一個大山坡上有個石塊搭成的類似門一樣的建築,“門”的上面還有飛檐的造型,很是獨特。但從我們這裡看去,又沒有經過那個大山坡的小道,不知搭這個建築的人是怎麼上去的?難道是仙人的手筆?跨過我們前面走過的“步仙橋”後,就理所當然要走“仙門”吧?哈哈。 走過步仙橋,再行進了大概半個小時後,我們碰到了迎面趕來的三個游客,一男一女,還有一個老太太,經過交談,我們得知他們是從峽谷的另一端走進來的,到現在為止已經走了大概二十分鐘的路。很明顯,再走一會就能出峽谷了,告別了這三人,我們繼續前進,向著最後的勝利發起衝鋒,終於,用了十五分鐘後,我們來到了天海賓館,這意味著我們在經過了大概五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後最終大功告成,走出了當天幾乎沒人走通的大峽谷!真是一場大快人心的勝利!走出了大峽谷,按照原定計劃,我們乘勝追擊,繼續朝光明頂走去。所謂"不到光明頂,不見黃山景,到了光明頂,四處都是景“所以,無論是追溯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中的光明頂還是現實中去”看黃山景“,我們都是要去光明頂上看看的。不過說道光明頂不得不糾正一個概念,就是黃山上的光明頂和《倚天屠龍記》裡的光明頂不是一回事,黃山上的光明頂原來在明朝期間建有一座寺廟,因為寺廟的方丈某日在山上看到山頂上雨後陽光下大放光芒,像是佛祖顯靈,故取此名。現在的光明頂上標志性建築應該就是光明頂氣像台,因為光明頂也是黃山第二高峰,而黃山又處華東地區制高點,在此建氣像台進行大氣觀測應該是再理想不過了。然而當我們爬了老長一段時間山路,到了光明頂上,卻因為山上霧氣太大,無法看清山下的景色,所以”到了光明頂,四處都是景“用在我們身上,倒也名不副實了,不過既然來到了這麼著名的景點,拍張照留個紀念還是必須的。於是,”喀嚓“一聲,我們把光明頂氣像台照下來,算是到光明頂的見證了。 最後乘還有時間,我們來到了黃山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飛來石觀看,飛來石據說就是《紅樓夢》開篇那兩個道士遇到的從天上掉下的石頭(也就是後來化身賈寶玉的石頭),這當然激發了游客去駐足觀看的欲望。飛來石之所以被稱為飛來石就是因為它是山上少見的一塊能從三百六十度各個方位去看的石頭,這塊石頭怎麼看都不屬於山本身所有的一部分,就像從天外飛來一般。到了飛來石下的一個游人攝影地點,我們一起在上面拍了幾張照。然後又向前走了一會兒,爬到了飛來石的觀景處,以便近身觀看一下這塊黃山上最富盛名的石頭。當然僅僅是觀看一下還是不夠的,根據身旁幾個導游的說法,我們也伸手親自觸及一下這塊神奇的石頭,順便摸四下,也就是圖所謂的“四季平安”。 離開了飛來石,天色也不早了,根據北海的服務員的說法,晚上還呆在山上是比較危險的,乘天還沒黑,我們趕緊向賓館方向回去,以便好好休息,算是為明天的天都峰之行養足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