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一袋熱乎乎的糖炒栗子邊吃邊走,果皮可不能隨地吐,賣栗子的時候老板就給了一個塑料袋是專門給你吐皮用的。正午的陽光很熱烈,我們只穿了長袖襯衣就很舒服了。到了剛下27路車的輪渡汽車站,沿著鷺江路向南走40米過地下通道,來到對面的輪渡碼頭,上鼓浪嶼島是不用買票的,回來的時候一起算帳。我們找了個靠邊的地方,欣賞這美麗的鷺江海峽,只有600米寬,比黃浦江還要窄,因為沒有橋,所以要是沒有輪渡,鼓浪嶼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海水在這裡更像是江水,沒有驚濤拍岸,平靜地流淌著,海水還有些黃,至少沒有想像中湛藍的顏色。正是這平波萬頃的海水環抱著美麗的鼓浪嶼。
很快船到了鼓浪嶼的鋼琴碼頭,一踏上這裡的土地,就如同置身於一個美麗的花園,到處鮮花盛開,綠草依依,陽光明媚,是個悠閑漫步的好地方。迎面的老榕樹枝繁葉茂,長長的根須高高地垂下,有的又落地生成新的樹樁,生根發芽,形成巨大的榕樹叢,遮陽避日。大榕樹後的山坡上有兩棟紅色的建築,聽路過的導游說是原英國領事館。
沿斜坡向左走,沿斜坡而上,一棟天蘭色牆面的建築,赫然寫著娜雅自助家庭旅館,早有耳聞,原來這麼顯眼,一定要進去一睹芳容。果然是獨特的,小院裡有綠樹紅花,隨意擺放的木桌、條凳,閑散的貓,進屋看見了老板娘,是個年輕活潑的人,正有客人和她在說話,被告之今晚的房間沒有了,客人要求去看看房間,被她笑眯眯地拒絕了,理由是都有人入住不便打攪,客人有些不滿說不看怎麼知道下次來不來住,她不置可否。我們已經被一樓的擺設吸引,這裡有人在靠窗的地方看書,有人在喝著功夫茶,有人在擺弄自己的電腦,更有兩個能干的時髦小姐在公共的廚房間煎炒烹炸美味的海鮮。我們一到這裡就愛上了這裡,問老板娘可有明晚的雙人床,她說有,140/晚,要100定金,我們愉快地成交。
家找到了,我們心情更加愉快地去散步。隔壁就是國際青年旅社,院子裡也有陽傘,方桌,不同的是這裡的客人以外國人居多,他們正和前台的小妹交談著,我們也好奇地參觀了一下,和娜雅旅館的風格接近,不過它的廚房好像不太理想,好像很久沒人使用的樣子,我們還是更喜歡有人間煙火的地方。
出門就可以看見一個噴泉,由金屬支撐,做成兩個人臉的樣子,很多人在此留影,我們繼續向左走,來到原日本領事館。不遠處就是引人注目的白色的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尖頂映襯藍天,玫瑰花窗抒寫著歷史,如奶油蛋糕一樣精致的牆飾粉飾著宗教的美好,站在這裡就像在西歐的任何一個標准的教堂前一樣,不同的是教堂的玫瑰花窗上寫著“ECCLESIA CATHOLICA”和中文“天主堂”,可見這是中洋融合的最好典範了。
再走幾步又是另一處風景。院門大開的是黃榮遠堂,建築是標准西式別墅。四根半圓弧排列的高大陶力克石柱撐起了一樓到二樓的門楣,支撐著三樓的半圓形陽台,三樓的房間又都由兩兩並列的愛奧尼克式細柱裝飾,同時支撐起四樓的有石頭圍欄的露台,整個建築基本是對稱的,但在西洋的建築風格上還有一點獨特的中國風,就是三樓右面的陽台上加蓋了一個中國的亭子,有江南園林的亭台風格。可能也只有這樣才能表達房子原主人對故鄉的情感寄托吧。樓前是曠大的水池,有假山,沒噴泉。水池的四周種了各種樹木,有筆直高聳的椰子樹,還有郁郁蒼蒼的老榕樹,枯落的榕樹葉像干枯的茶葉一樣厚厚地鋪在庭院裡,似乎這麼多年都沒人掃過,就這樣年復一年地堆積著,你無論是爬上四周的石階、假山,都可以踩著這松軟的落葉,感受到歲月的滄桑。
對門就是一個中國傳統的門樓,大門是緊鎖的,門兩邊都刻著對聯。這就是著名的海天堂構。透過鐵門欄往裡看,一座雄偉的紅磚建築,西式的樓體,分三層,卻是中式的屋頂,飛檐翹角,琉璃金瓦,很有民國時候建築中西結合的風格。
沿著安靜的小巷再往前走,仿佛走回到歷史的遺跡中去。滿眼都是古老的別墅,精美的屋檐,爬出圍牆的花蔓。刻字的門廊寫著這個院落的主人雅號,一座是“怡園”,一座是許家花園都別具特色。可惜的是都有很多人共住在這些大宅院裡,四處晾曬著被褥衣服,還有院裡一桌桌“砌長城”的居民讓原本高雅的建築充滿了市民氣。但這也正常,這裡就是他們日日生活的地方,這裡不就是他們過日子的地方嗎?
我們就這樣沿著小巷隨意地漫步,不時能發現美得令人吃驚的建築,這裡就是著名的萬國建築博覽園了。這裡還有林雨堂故居,舒婷的家,林巧稚紀念館“毓園”,至於這裡每個房子的歷史,在《迷失鼓浪嶼》一書中都或多或少有些記載,喜歡研究建築的人一定要買一本。39.8元。一個老人在黃榮遠堂門口賣,35可以買到。
一路走來,經過音樂學校會聽到琴聲丁冬,歌聲悠揚,往往都是那首著名的《鼓浪嶼》之歌的熟悉旋律。下山一直走到了大德記海濱浴場我們才停下腳步,這樣的季節海水已經冰涼了,還有幾個本地的勇者在盡情地游泳。還有無數的婚紗攝影在這裡取景,要的一定是海誓山盟的寓意了。我們靜靜地坐在沙灘邊的石板上,面對著巨大的印鬥石像個獅子一樣浮在海中生出無限感慨,看潮起潮落,聽海浪鼓石的聲音,體味著鼓浪嶼名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