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的一些普陀景點小知識

作者: 柳生敬雲

導讀自助游就要自己給自己當導游,不但要安排好食住行,了解些景點的相關知識也很重要,不然就跟跟團游的“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沒什麼區別了。去普陀之前,我參考整理了很多網友的游記,打印了一份自己的導游詞,現在發上來希望對後來者有所幫助。 普濟寺景區:以普濟寺為核心,有海印池、菩薩牆、文昌閣、多寶塔、百步沙、法華洞、仙人井、朝陽洞、朝陽閣等。 ...

自助游就要自己給自己當導游,不但要安排好食住行,了解些景點的相關知識也很重要,不然就跟跟團游的“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沒什麼區別了。去普陀之前,我參考整理了很多網友的游記,打印了一份自己的導游詞,現在發上來希望對後來者有所幫助。

普濟寺景區:以普濟寺為核心,有海印池、菩薩牆、文昌閣、多寶塔、百步沙、法華洞、仙人井、朝陽洞、朝陽閣等。

始建於宋代的普濟寺,位於普陀山的靈鷲峰麓,又名前寺,是全島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莊嚴巍峨,在我國東南地區規模最大。普濟寺正如所說“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寺內沿中軸線有天王殿、大圓通殿、藏經樓等正殿,以及伽藍殿、祖師殿、繡佛殿、白衣殿、靈應殿、關帝殿等配殿。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殿內寬敞無比,建築很奇特,“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故有“活大殿”之稱,被公認全國圓通殿之冠。“圓通”是觀音的代名詞,其意是“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所以看到圓通殿,那就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了。殿正中供奉的高達8.8米的毗盧觀音,是全國唯一的觀音真像,也就是男身像。(觀音入主中國初期,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像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像出現,嘴唇上還有兩撇小胡子。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因為其普度眾生、有求必應的慈祥形像,被許多婦女請入閨房,從而逐漸改變形像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像呈“大悲形像”。大悲觀音,也稱千手千眼觀音、千眼千臂觀音。觀世音菩薩曾發願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願落後,即時生出千手千眼。她用千眼照見眾生的煩惱,再用千手拔除其苦難。表示有普度一切眾生的無限法力。寺前的海印池寬大,僅橋就有三座,東橋建於明代,叫永壽橋,也叫蓮花橋。西橋由方石壘成,橋四周都有龍頭,下雨時,龍頭中就能吐出水來,此橋叫瑤池橋。中橋平闊,南銜御碑亭,亭裡有一碑,碑文是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普陀山的發展史,這位從未到過普陀的皇帝,憑著自己的想像寫道“普陀秀峙海堙,回立於天風紫濤浩瀚無際之中,尤靈秀萃聚,宜其為仙真之所棲息。”康熙說,和廣大無垠的大海相比,普陀不過拳頭大小的彈丸之地,可因為有了觀世音菩薩,成就了佛選名山。這塊石碑系紅色花崗岩,重2.5噸,馱石碑的大烏龜是青石制成,也重2噸,雕刻十分精妙,那龜後腳使勁站立,前腳用力向前,伸頸昂首,生動逼真。據說石料是從300公裡外的溫嶺運來的,可惜文革期間碑和龜同遭厄運,現在展示的皆為復制品。

寺前東南側還有一座元代多寶塔,高32米,四方五層,有台無檐,與我們一般看到的塔不同,造型呈藏式高原平頂建築風格,全國已經不多見。它是普陀山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慧濟寺鵝耳櫪樹、揚枝觀音庵內的"揚枝觀音碑",合稱"普陀三寶"。

普濟寺還有一個不開大門的故事。當年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普濟寺,天色已晚,寺內大門已關,乾隆叫門借宿,小和尚出來開了側門,叫他從側門進入。乾隆的皇帝脾氣上來了,我堂堂的皇帝竟讓我從側門進,豈有此理?於是告訴小和尚說自己是在京城做大官老爺,小和尚去報告住持,住持說:什麼京城的大官,就是天王老子也不開。乾隆十分生氣,又因為是微服私訪,不好暴露身份,只好從側門進入。乾隆回京後,想想這件事就生氣,於是下一道聖旨,普濟寺的大門永不許開。當然現在大門有時還是開的。例如,國家政要來了,新任主持就任,重大的佛事活動時可打開。

法雨寺景區:以法雨寺為核心,有千步沙、望海亭、楊枝庵、大乘庵等。

法雨寺的觀音殿規模很大,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藻井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而成,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八根金柱的柱基是精致的雕龍磚,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立體圖案。觀音殿內雕龍畫鳳,享有皇家待遇的,國內只此一家。因此法雨寺的觀音殿被人們稱為國內規格最高的佛殿。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釋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後來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九龍殿前青石欄板上刻有24孝圖,還有一個仿刻的九龍壁是由香港人捐款,於1987年有浙江民間石雕藝匠雕刻的。我國有四大九龍壁,余三者分別在北京故宮,北海,山西大同,都是陶制,只有普陀的是青石雕刻而成。

楊枝庵始建於明萬歷,其中的楊枝觀音碑是根據閻立本的畫像所作,這也是閻立本唯一傳世的佛像。

佛頂山景區:以慧濟寺為核心,有海天佛國崖、 普陀鵝耳櫪樹、刀劈石、天燈台等。

慧濟禪寺就在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據說,該寺原本只是一個石屋,明代圓慧和尚在一石上發現“惠濟禪林”四字,隨募化在此建了一個庵堂。以後時興時廢,直到光緒23年(1907年)德化禪師請得御賜【大藏經】在寺中珍藏,當年就把寺廟大肆修茸,成為普陀山第三巨剎。它和普陀山其他寺廟不同,普陀到處都是供奉觀音的,惟獨這裡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觀音殿在藏經閣西,是後來由普陀山佛教協會為彌補佛頂山無觀音的欠缺補建的。觀音像高2.7米,周圍牆壁上還嵌刻了彙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畫家的傑作123尊石刻觀音像

普陀山的古樹名木首推“地球獨子”———普陀鵝耳櫪。據說此樹先由緬甸僧人來普陀朝山時引進,因其繁殖率及低,在其原產地早已絕跡。因此它也就成了普陀的像征,成了佛界的菩提。這株當世珍貴樹種生在佛頂山慧濟寺的後門西側,樹高13.5米,樹枝駢出雙分。島上僧尼和群眾稱它為“夫妻樹”。1930年我國植物學家鐘觀光到普陀山進行植物調查時發現。1932年,經著名植物學家鄭萬均先生鑒定,認為確是一新樹種,樹齡200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並定名為普陀鵝耳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

慧濟寺前有一個“佛”字大牆,距離4、5米處有一塊蓮花石鋪地,站在此蓮花石鋪地上閉上雙眼轉3圈去摸“佛”字,凡能摸到“佛”字者有一定的佛緣。

從慧濟寺到法雨寺,共有1088級台階,名叫香雲路。石階上每隔三、五級,都雕有蓮花圖案。朝聖的香客們,遇花頂禮,三步一叩,五步一拜,形成獨特的宗教景觀。途中可見一方形巨石矗立路邊,奇特的是,石上又累一長方形石,凌空卓立,危而不墜,讓人驚嘆不已。這就是雲扶石,當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曾有一個求對聯的典故。郭老出的上聯是:“佛頂山頂佛。”隨行的諸多文化名人對出的下聯都不貼切,而當地的一位山民卻脫口對出了:“雲扶石扶雲。”一句絕對。郭老稱妙之余,更沒忘記提醒隨行者,學問再高也不要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師。

西天景區:以自然風貌為主:有心字石、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千年古樟樹、煉丹洞(梅福庵)、觀音洞等

千年古樟樹在普惠庵(現為療養院)門前,這棵900歲的老樹,樹干堅實,並不像一般老樹那樣中空,那樹葉茂密而蔥綠,還是一棵青春常在的老樹呢,它的樹干上還聚集著苔蘚類、蕨類、種子類近20科30余種植物,不知道的還以為那是老樹樹干上長出了樹葉呢,那氣勢使每個前來觀看的人都為之贊嘆,怪不得被稱為“天然空中植物園”呢。

往西天而去,必經西天門,這是由三石構成的一個石門,兩石兀立,上面橫一危石,石門狹窄,上有題字“西天法界”。從這裡游覽,就到了全山石景薈萃的地方。西天門下方有一平坡巨石,中心有一個巨大的“心”字,僅中心的點上就可坐兩三個小孩。這個字刻於何年,又是出自何人之手,都無從考證了,只知清代以前就有了。這個心面朝蒼天,博大舒展,正應了那句話“海比地大,天比海大,心比天大。”佛家以修心為上,這一個“心”字,有多少內涵,只有靠自己去理解了。心字石右上有一酷似蟒蛇的石頭,它的西側還有一石酷似蛤蟆。這裡還有一個傳說,當年善財童子救了蟒蛇精,但蟒蛇精不思報恩,執意要將善財童子吞食,觀音菩薩趕來相救,與蟒蛇鬥法,把降服的蟒蛇壓於石山下,500年過去了,觀音菩薩想試試蛇,於是放一蛤蟆在蟒蛇身邊,蟒蛇卻紋絲不動,並不傷害蛤蟆,蟒蛇精經觀音指點得道,這就是“佛試蛇心”的故事。

在圓通庵前山道的下面,有 “一葉扁舟石”:一斜仄的石坡上擺放著有一塊菱形石,恰似一只在破浪前行的小船,

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累成,上面一石高3米、寬7米,稱為陀,下邊的巨石頂部呈弧形,稱磐,兩石僅有很少的部分接觸,好像一石空懸另一石上,又像一個浮擱的大雞蛋,可它竟然千萬年如此相累相依,即使經歷了無數的地質變化也從不動搖。 “磐陀夕照” 是普陀十二景之一

磐陀石東面不遠,有一鼓狀巨石,頂平如台,傳說為觀音大師的說法台。盤陀石西邊有一石,酷似臥在路邊的水牛,據說是水牛趕來赴法會,卻遲到羞於近前,所以化成一頑石。二龜聽法石應是最有趣味、也最逼真的了。岩崖上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趴在崖上回首顧盼,可能是在等它的伙伴,另一龜懸伏在崖側,昂首伸頸,似在追趕上面的龜,據說這是龍王派來聽法的,卻因入迷忘了歸期,化成石頭永住普陀了。二龜聽法石的上端還有許多奇岩怪石,被稱為53參石,典出當年善財童子曾求道於53位智者的故事。

梵音洞景區:有梵音洞、飛沙嶴、善財洞等。

南天門景區:以輪船碼頭為核心,有正山門廣場、海岸牌坊、短姑道頭、南天門。

短姑道頭是舊時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頭邊,可是靠不了岸,還得用長不過一丈、寬不過三尺的小舢板擺渡。傳說有姑嫂倆發願禮佛,幾年後集資買船進山進香,不想小姑來潮,自愧不潔而不敢下船。其嫂短其無福朝聖,便獨自進山拜佛。時近響午潮水大漲,小姑飢不得食。正在此時,一村姑模樣之人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投下一些石子,邊踩著石塊徑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其嫂托她所捎。待其嫂歸來告之,其嫂愕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見觀音大士衣裙濕著一片,便知此是觀音所為,忙又進山叩拜。

紫竹林景區:有南海觀音露天大佛、潮音洞、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等。

“南海觀音”銅像是1997年建成的標志性的巨型露天銅像,從下往上看,四大天王把守天門,藍天白雲下,觀音菩薩高高在上。禮佛廣場“一路蓮花” ,每塊青石板上都雕有蓮花,青石板每三步一塊,正好可以讓進香朝聖的信眾三步一拜。觀音臉部呈滿月型,這是唐朝觀音的審美,眉如柳葉,雙目低垂。據說觀音兩眼睜開也是有規定的,約15度左右,睜太大或太小都不行。有兩層含義:一是觀音慈悲為懷,慈目視眾生,她懷著一顆慈悲心來看我們世間的一切有情;二是觀音她不同於我們凡人,我們只有在離她很近的時候,虔誠地仰起頭,才能與她雙目對視,觀音左手托起法輪,右手施無畏印(舉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左手作拳,執袈裟之兩角,安於臍上,意思是如來的殊勝之力遍一切處,消除一切恐懼和煩惱)顯現大慈大悲相。據介紹,觀音像身高18米,蓮花座高2米,三層座基13米,總高33米(合觀音33應身之意,所以台階也是33級。),占地5500平方米,亞金銅鑄造,總重70噸,其中僅面部就重1.42噸,含純金6.5公斤。耗資4000多萬元,堪稱當今世界觀音銅像之最,是海天佛國之像征。

功德廳內頂梁柱外圍為了美觀用紫銅做成壁畫,其東南西三面雕塑的是觀音十方世界說法圖,北面雕塑的是普陀山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他89年被選為首任方丈後,用十年時間(當時文革剛結束)恢復普陀山的建築。南海觀音是他倡建的 (因當時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生前與妙老是好朋友)曾有個願望:在祖國的東西南北中,用五個露天佛像來保佑中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五尊露天佛像分別是:(東)普陀山南海觀音,(南)海南南山觀音,(西)四川樂山大佛,(北)遼寧千山大佛,(中)無錫靈山大佛。) 除此之外他還有三大功德,分別是:楊枝庵——給山上年老的師父養老用;佛學院——全國佛教精品寺院隱秀庵;普濟醫院——本著救死扶傷的精神,為島上百姓及香游客提供醫療服務。免掛號費門診費,藥品按成本價供應,檢查費用是國家標准定價的一半。這四個功德都被雕在妙老銅像的周圍,妙老於2002年2月26日圓寂,92歲高齡,他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積蓄全部捐給了普陀山佛教協會,有2億多人民幣。

“不肯去觀音院”是由一堵黃色矮牆圍著三間質樸的佛堂,是按唐代寺廟風格建築的。相傳,在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佛像泛舟回國,行至蓮花洋新羅礁附近,因起風浪,舟不能行,慧鍔大師便向佛像禱告“若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船終於在潮音洞旁泊岸,當地一個姓張的漁民看到後,將自己的茅屋獻出供奉佛像,這就是最早的“不肯去觀音院”。也是“佛選名山”———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的開始,故歷來被視作普陀第一庵,香火興旺,不同尋常。五代後梁貞明年間(917)遷址於靈鷲峰麓(即今普濟寺之前身),潮音洞上的舊址因而湮沒。1980年在潮音洞附近新建此寺。還修了一個仿唐建築——中日友好長廊。這裡的觀音人稱愛國觀音,1918年8月,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先生到普陀山小憩並作詩述懷:“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樓間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雲和島嶼青未了,梵雜風潮音更多。第一人間清淨土,欲尋真歇竟如何?”

不肯去觀音寺外就是潮音洞。潮音洞口朝大海。據介紹,此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洞內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岩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刻於洞壁。 因為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故名潮音洞。石崖上刻有“現身處”三大字。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大概因為這裡的奇異自然景觀,常使人產生觀音現身的幻覺,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舍身離世,希望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還有的香客,燃手指為香,以表虔誠。到了清朝,如此“舍身”現像愈演愈烈,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莫舍身”亭,並親書《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碑文大致是說大慈大悲觀世音是救人於危難,怎能讓人跳崖、燃指,嚴令禁止跳崖、燃指。潮音洞的旁邊還有一個小池,其實是個泉,以前紫竹林附近的僧人都用這裡的水,據說甘甜清洌,用之不竭,傳說這裡的水用來洗眼能治眼疾,因明朝正德年間,治好了皇太後的眼疾,故改為“光明池”。

紫竹林禪院,傳說這裡為觀音菩薩修道居住處。背山面海,古樸典雅,原為不肯去觀音院舊址,舊稱“聽潮庵”,為聆聽潮音洞潮音最佳去處。吳承恩的《西游記》中就曾多次寫到南海紫竹林中的觀世音菩薩。後紫竹林遭毀,此庵一度衰敗,今在原處新植紫竹約3000余,重現了紫竹的繁茂古景。

紫竹林庵下,海邊臥一平坦巨石,稱“觀音跳”。這巨石處在普陀山最東南端,為普陀山距洛迦山最近點。相傳觀音菩薩是從洛迦山到普陀山來教化眾生的,一個跨步就跳到這塊巨石上,所以在石上留下了清晰的腳印。也有傳說觀音大士是從桃花島上跳過來的,因桃花島磨盤峰的磨盤石上也有一只腳印,與普陀山的腳印正好左右相稱。不管傳說如何,腳印真的很像,分開的腳趾印清晰的留在石上了。

洛迦山景區:這座小島遠看像一個安詳躺在蓮花洋中的睡觀音,島上有一塔,是五百羅漢塔,導游說那是觀音的心髒。據說那裡是觀音最早修行的地方。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