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作者: 海硯

導讀2006.10.25 陰轉晴(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最早看到侗族祭祖的地方是在增衝的三寶侗寨的鼓樓旁。我因沒有買參觀的門票,就誤走誤撞的從寨子邊的小巷中走進了鼓樓下的銅鼓坪。所以有點心虛,看到一個掛著“薩瑪祠”匾的祠廟,不知這寺廟是什麼意思,又不便去問,在寺外照了幾張像就離開了。第二次是在皇都。我在寨子裡轉來轉去。在一個很中心的地方,看到一處極隱 ...

2006.10.25 陰轉晴(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最早看到侗族祭祖的地方是在增衝的三寶侗寨的鼓樓旁。我因沒有買參觀的門票,就誤走誤撞的從寨子邊的小巷中走進了鼓樓下的銅鼓坪。所以有點心虛,看到一個掛著“薩瑪祠”匾的祠廟,不知這寺廟是什麼意思,又不便去問,在寺外照了幾張像就離開了。第二次是在皇都。我在寨子裡轉來轉去。在一個很中心的地方,看到一處極隱蔽的極小的用圍牆圍著的地方,走進一看是一個很小的廟。裡面供的是一位老年婦人在紡線,還有一台紡車。而在普修橋上的始祖祠的供龕裡,則供的是一對年老的夫婦。最有特色的薩歲壇是在芋頭寨。我是在下午打了一輛摩的去芋頭寨的。開摩托車的是一位保險公司的推銷員叫歐陽松,很健談。看見他又高又膀的一點不像貴州人。我在心裡給他起了個外號:歐大壯。“芋頭寨這名子很特別,為什麼叫芋頭?”我問。他踩了一下馬達加油擋說:“土裡長芋頭,山也像個芋頭,干脆就叫了芋頭寨嘛。”摩托車大約走了三十多分鐘我們到了在大山深處的芋頭寨。芋頭寨依山傍水,三面環山,一條小溪蜿蜒,看似隨地形自由伸展,並無事先的總體布局與規劃,但細究,都大有深意。 歐大壯一邊帶我進寨,一邊給我講解起來。芋頭寨是在溪邊的平地上,建起的鼓樓、戲台、學堂等公共活動場所,意謂坐在龍嘴上,以鼓樓為龍頭,以小溪為中軸線向兩側衝岔建干闌式木樓民居,就是龍身,風雨橋就是龍尾,一個寨子就是一條龍。風雨橋接地,鼓樓通天,天人合一。 寨子中央的鼓樓叫“蘆笙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我注意到,鼓樓的每層檐尖上都塑有非常逼真的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他又帶我去寨子中間的一座山脊上。這裡叫牙上寨。歐大壯提醒我腳踩的青石板,是幾百年前的古驛道,這古驛道近兩公裡長,懸崖邊還設了粗藤的護欄,青石板的縫隙裡有野菊花搖曳,幽香沁鼻。聽說太平天國的石達開、1934年在通道轉兵的一部分工農紅軍都經過這古驛道。牙上的鼓樓非常特別,樓體懸空,依山勢而建,幾根支撐鼓樓的杉木大柱子長短不一,合理受力,使這二百余年的鼓樓至今無恙。我坐在樓上的美人靠上,在就要落山夕陽下,望著落滿余輝的紅軍通道分兵走過的路,不覺有故人已去,路卻依然的感嘆。當我們又回到芋頭寨的鼓樓蒡,我看到一處在路邊用四個大粗木柱子支撐的架子。架子上並沒有青瓦覆蓋,而是被一種青藤爬滿,整個架子上面被遮蔽嚴嚴實實的。裡面有用青石板搭的祭壇。歐大壯告訴我,這就是芋頭寨的薩歲壇。“這裡還有故事嘞。”歐大壯故作神秘的對我說。相傳明朝洪武元年間,一個侗族姓楊的青年帶著獵狗趕山,當趕山至芋頭界一帶時,獵狗在一塊草坪上趴下,就是不肯走。主人萬般無奈,只好說,我向空中拋食三次,你能接住,我們就留下來住家。結果獵狗無一落空,青年人信守諾言,在芋頭砍樹搭棚,住了下來。後來,青年人與逃難躲進山裡的女子結了婚,這位姑娘能歌善舞,相傳蘆笙表演技藝就是由她帶來的。夫妻兩人生兒育女,繁衍楊姓宗室。這寨中的“薩歲壇”,就是為祭祀這位祖母而建。侗族的寨子裡都有薩歲祭壇,但並不是特別起眼,也不在特殊的位置。薩瑪是我國南部侗族崇拜的太祖女神。人們認為她能神通廣大,主宰一切。又因為是太祖母住的地方,又對她充滿敬畏之情。這從薩歲壇的對聯上可見一二。在增衝的薩瑪祠的對聯是:深思滋潤歲歲風調雨順,宏德蔭庇年年國泰民安。在皇都的尾寨的薩歲壇的對聯是:薩魔保一方康泰,神德佑四境平安。而芋頭寨的薩歲壇沒有對聯,只是祭壇正中掛著寫有“神通浩浩”的紅布。薩就是太祖,就是鎮宅驅鬼;保境安民的女神。侗族將薩歲;薩瑪都稱為薩。據說,新建村寨,必先建薩歲壇。入寨居住前,要先在薩歲壇前生火。各家各戶在此取火種回家,方能生火。以表示薩的後代繼承了薩的炊煙。寨子裡凡遇大事也都要先祭祀薩歲,然後方可舉行其它活動。侗族的薩歲壇,神秘的薩瑪祠,一個不忘祖先的侗族,一個質樸勤勞的民族。(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神秘的薩歲壇:芋頭寨)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